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液态成型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节分析
液态成型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节分析
0 80 60 40 20 0
Pb 20 40 60 80 Sb
a)在恒温下凝固 b)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凝固
合金的物理性能对流动性的影响
合金的热导率(λ),比热容(C)和密度(ρ): C、ρ较大, λ较小的合金,因其本身含有较多的热量,而热
量的散失又较慢,因此,流动性好;反之,流动性较差。
合金的表面张力: 在相同条件下,一般合金表面张力大的,流动性较差;反之,
但是,随着浇注温度的提高,合金的吸气、氧化现象严重,总 收缩量增加,反而易产生气孔、缩孔等缺陷,而且铸件结晶组 织粗大。
原则:
在保证足够流动性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降低浇注温度。
2) 充型压头
压头(压力头): 指直接施加在液态金属表面的静压力,用液柱高度值表示
液态合金在流动方向上所受的压力越大,充型能力越好。
第2章 液态金属成型
2.1 概述 2.2 铸造成型基本理论 2.3 砂型铸造 2.4 特种铸造 2.5 现代铸造方法的发展
2.1 概述
2.1.1 液态成形的基本概念 2.1.2 铸造生产的特点 2.1.3 铸造方法
2.1.1 液态成形的基本概念
液态成形(铸造):
是熔炼金属,制造铸型,并 将熔融金属浇入到铸型的 型腔中,凝固后获得毛坯 或铸件的一种工艺方法。
合金获得优质铸件的能力,即在铸造生产中表现 出来的工艺性能。
• 合金铸造Biblioteka 能:包括液态合金的充型能力、收缩性、偏析倾 向性、氧化性和吸气性等。
2.2.1 合金的充型能力
1 基本概念 2 影响充型能力的因素及工艺措施
1 基本概念
合金的充型能力:
液态合金充满铸型型腔,获得形状完整、 轮廓清晰的健全铸件的能力。
2.1.2 铸造生产的特点
缺点: 1) 零件的力学性能较差 2) 质量稳定性较差 3) 劳动强度较大
2.1.3 铸造方法
根据造型材料可将铸造分为两大类: 1 砂型铸造 2 特种铸造
1 砂型铸造
铸型是以型砂(或芯砂)作为造型材料 特点:
生产成本低、适应性强 占铸造总产量的80%以上
2 特种铸造
除砂型铸造以外的所有其它铸造方法。
方法:
熔模铸造、金属型铸造、压力铸造、离心 铸造
它们在模样材料、造型材料、造型方法、 浇注方法等与砂型铸造有较大区别。
2.2 铸造成型基本理论
• 在液态合金成型过程中,合金铸造性能的优劣对 能否获得优质铸件有着重要影响。
• 合金铸造性能是指在一定铸造工艺条件下某种
B 铸造合金流动性的测试
浇口杯
出气口
0.45%C 铸钢:200 4.3%C 铸铁:1800
C 影响铸造合金流动性的因素
• 合金的成分及结晶特点 • 合金的物理性能
合金的成分及结晶特点对流动性的影响
合金流动性主要取决于合金化学成分所决定的结晶特点
温度(℃)
流动性(cm)
300 200 100
溅,使金属氧化和产生“铁豆”缺陷,而且型腔中气体来不 及排出,使反压力增加,以致造成浇不足或冷隔缺陷。
3) 浇注系统的结构
浇注系统的结构越复杂,液 态金属的流动阻力越大,其 充型能力有所下降。
在设计浇注系统时,必须合 理地布置内浇道在铸件上的 位置,选择恰当的浇注系统 结构及各组元(直浇道、横 浇道和内浇道)的尺寸。
2.1.1 液态成形的基本概念
2.1.2 铸造生产的特点
优点: 1) 适用范围广
常用金属材料均可在液态下成形; 铸件的大小、形状几乎不受限制。 2) 尺寸精度高 比锻件、焊接件尺寸精确,加工余量小,节约加工 工时和材料 3) 成本低廉 可大量利用废、旧金属料;与锻件相比,动力消耗 少;尺寸精度高;易批量生产
在砂型铸造中,常采用增大直浇口的高度提高液态合金的静 压力。 在压力铸造和低压铸造等特种铸造中,常采用人工加压的方 法提高液态合金的充型能力。
3)充型压头
压头(压力头): 指直接施加在液态金属表面的静压力,用液柱高度值表示
液态合金在流动方向上所受的压力越大,充型能力越好。
但是: 金属液的静压头过大或充型速度过高时,会使金属液飞
充型能力不足时,铸件易形成冷隔、浇不 足等缺陷。
2 影响充型能力的因素及工艺措施
液态合金的充型能力: 首先取决于合金本身的流动性 同时受某些工艺因素的影响
2 影响充型能力的因素及工艺措施
(1) 铸造合金的流动性 (2) 铸型性质 (3) 浇注条件 (4) 铸件结构
(1) 铸造合金的流动性
• A 铸造合金流动性的概念 • B 铸造合金流动性的测试 • C 影响铸造合金流动性的因素
为提高型砂的透气性,在铸型上开设通气孔是十分必 要且经常应用的工艺措施。
(3) 浇注条件
1) 浇注温度 2) 充型压头 3) 浇注系统的结构
1) 浇注温度
浇注温度越高,使合金粘度下降,且保持流动的时间增长, 故充型能力增强;反之,充型能力下降。
对于薄壁铸件或流动性差的合金,利用提高浇注温度以改善 充型能力,在生产中采用也比较方便。
A 铸造合金流动性的概念
流动性:液态铸造合金本身的流动能力。
流动性好的铸造合金,充型能力强,浇注时能迅速充满铸型 型腔,易于获得形状完整、轮廓清晰的铸件;
流动性好的铸造合金,可使液态合金中的气体、夹杂物易于 浮出,减少铸件中气孔和夹杂物的存在;
流动性好的铸造合金,也可使铸件在凝固期间产生的缩孔和 因收缩受阻产生的裂纹得到充填和弥合。
金属型铸造比砂型铸造更容易产生浇不足、冷隔等缺 陷。
2)铸型的温度
预热铸型能减小金属与铸型的温差,从而提高 金属液的充型能力。
预热铸型是金属型铸造中必须采取的工艺措施 之一。
3)铸型中的气体
铸型具有一定的发气能力时,能在金属液与铸型之间 形成气膜,可减少流动的摩擦阻力,有利于充型。
但是铸型的发气性过大时,在金属液的热作用下可产 生大量气体,如果铸型的排气能力小或浇注速度过快,型 腔中的气体压力增大,则阻碍金属液流动。
则流动性较好。
液态合金的粘度: 一般粘度越大,流动性就越差,而粘度越小流动性就越好。
(2) 铸型性质
1) 铸型的蓄热系数 2) 铸型的温度 3) 铸型中的气体
1)铸型的蓄热系数
铸型的蓄热系数表示铸型从其中的金属吸取热量并将 所吸取的热量储存在本身中的能力。
蓄热系数越大,铸型的激冷能力就越强,金属液于其 中保持液态的时间就越短,充型能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