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亚当·斯密“经济人假说”
LSJ
【摘要】:本文探讨斯密“经济人假说”,通过分析“经济人”假说的内涵,揭示人的利己心在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同时也从人性的复杂角度,介绍了斯密“经济人假说”的不足。
【关键词】:经济人;自利;市场经济;人性复杂
一、引言
亚当斯密以其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闻名于世,在书中,斯密开创了经济学说史上历史最悠久、最基本的人性假设——“经济人”。
这一假说是当前仍居于正统地位的主流经济学的最核心的基础,对于“经济人假说”的补充或重新理解,形成了主流经济学本身的发展。
二、“经济人”假说的内涵
关于“经济人”,斯密并未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但从《国富论》的多处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经济人”是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目的并积极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
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付出,获得最大限度的收获,利己是“经济人”的本性。
斯密认为,在经济活动中,人们追求的完全是个人的私利,而且不会顾及到其他人的利益。
但由于每个人的谋利活动也受到其他人的谋利活动的限制,所以在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每个人的这种利己行为最终会促进社会利益。
“在这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
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
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①
这是亚当·斯密“经济人”思想的概述,这一思想也是整个斯密经济思想的核心。
从中我们可以归纳出“经济人假说”的内涵:1.“自利”是人所共有的天然本性,人们的行为受到利益的驱动,人们进行经济活动都是为了自利。
2.个人通过对达成目标的各种行动方案根据成本和收益作出选择,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3.人们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自由行动,在适当的法律准则的引导下会推动社会的发展。
简言之,“经济人假设”是将人的利己本性当作经济学研究的一般前提,将经济活动视为人类利己行为的客观表现,将人类经济社会的变迁发展看作人们逐利的结果。
三、人的自利推动社会的发展
人的自利最基本的体现是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其次,随着基本物质生活
条件的满足,人们的需要变得更为高级,更为复杂。
同时人们也会发现,受个人生产水平和能力的制约,仅凭个人的能力无法很好的满足自身利益的需要。
所以即便“经济人”是自利的,他们也并不会与他人隔绝,相反总是不断与他人发生交往,甚至合作。
而在种种谋利活动中,人们会发现,“与其从事几种职业,不如专精一种特定职业”②,所以斯密说,他种技术的分工是个人精明的必然结果,这就体现了“经济人”的有限理性。
人们追逐私利的行为,促进了分工的形成。
斯密接着又讲了分工的好处:“没有成千上万的人的帮助和合作,一个文明国家里的卑不足道的人,即便按照(这是我们很错误地想像的)他一般适应的舒服简单的方式也不能够取得其日用品的供给的。
”③人们的谋利活动促进分工的形成,使得社会产品得以丰富。
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上述论述存在的基础必然是财产私有得以保证。
试想,无法获得任何私产的奴隶,他们的一切受到奴隶主的盘剥,那么他们食必求其最多,作必望其最少,除此之外,什么也不关心。
根本就不会去追逐私利,更谈不上去生产各式各样的社会产品。
不仅分工如此,而且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都是人们以利益为媒介结成和形成的。
人们为了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必须在社会中,通过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途径才能实现。
商人必须通过与顾客的联系售出商品才能获利,雇主必须通过与劳工的关系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才能获利,任何交易都必须通过与交易对手的联系才能达成并从中获利。
可以这么说,抽去“经济人”追逐私利而进行活动的桥梁作用,社会关系的形成和社会生活的展开就会变得不可理解。
与此同时,各种商品市场、雇佣市场应势而出,既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推动着生产关系和社会的深刻变革。
人们在社会中各有身份,背后的关系如同一张隐而未见的大网,铺向无边,依托于种种关系和身份所从事的谋利活动也极大地提升了个人的能力和素质。
人所共知,熟练工人的工资远高于不熟练工人,巨头公司的收益远高于小公司,这就要求人们提升自己的技术,刺激资本家认真经营。
从更深层面上来说,个人谋利活动直接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着眼中国,农民为了提高土地生产率改善农具,发明各式农具;川蜀行商为了交易的便利,也出于贸易安全的考虑,发明了“交子”;放眼世界,哥伦布为了与东方贸易,首先发现美洲大陆、瓦特改良蒸汽机、爱迪生发明电影、杜邦公司发明尼龙······不管国内国外,遑论民族世界,这些人或公司之所以为社会做出贡献决不是为了推动历史进步,而只是提高粮食产量,赚取更多银两,想找到黄金、提高机器效率和获取商业利润。
但正是在这种并非崇高的动机驱使下,他们的的确确为社会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四、“经济人”假说的时代局限
按照斯密的论述,在“自利心”的作用下,所有社会人都以“自利”为目标,经济活动也只是人们利己行为的具象化。
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都是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追求自身的利益,实际上就是根据价格的涨落决定自己的生产和经营活动。
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人们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在各部门的分配、对资源合理配置起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同时,也使一些个人或企业由于对自身利益的过分追求而产生不正当行为,以三鹿奶粉事件为例,商家为了利润不顾消费者利益,用三聚氰胺蒙混检测,造成大量婴幼儿长出肾结石的恶劣事故。
而且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还容易引起社会各阶层的两极分化,由
此而产生的矛盾将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此外,由于经济活动的参加者都是分散在各自的领域从事经营,单个提生产者和经营者不可能掌握社会各方面的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因此,他进行经营决策时,也就是仅仅观察市场上什么价格高、什么有利可图,就生产、经营什么,人的有限理性无法避免盲目性的存在。
这种盲目性往往会使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必然会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
日本90年代的经济泡沫,就是因为7、80年代日本经济腾飞让人们信心膨胀,导致众人盲目追求利润,将房价炒得奇高,造成经济表面上的繁华。
当房价升到几十倍的时候,美国突然抽离资金,令房地产突然崩溃,连带着所有产业同时化为泡沫。
同样不容忽视的是,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即经济活动参加者是在某种商品供求不平衡导致价格上海或下跌后才作出扩大或减少这种商品供给的决定。
这样,从供求不平衡——价格变化——作出决定——到实现供求平衡,必然需要一个长短不同的过程,有一定的时间差。
也就是说,市场虽有及时、灵敏的特点,但它不能反映出供需的长期趋势。
当人们竞争相为追求市场上的高价而生产某一产品时,该商品的社的需求可能已经达到饱和点,而商品生产者却还在那里继续大量生产,只是到了滞销引起价格下跌后,才恍然大悟。
然而,此时即使转产,也已造成产品积压,不得不贱价拍卖,有的鲜活产品还会因变质而蒙受巨大损失(如近年有些城市的鸡蛋、水果因积压变质而降价者屡见不鲜)。
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市场经济的三大固有缺陷,就是由于“经济人”的有限理性所致。
另一方面,“经济人”假说所假定的人的“自利”本性,实际上割裂了人性的复杂性。
斯密的“自利说”无法解释原始人普遍存在的“为公”心态和行为,“自利说”也无法解释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近现代社会许多社会成员抱有的“士为知己者死”、“为朋友两肋插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扶困济危”的“利他主义”心态及行为。
而“自利说”无法解释的最为普遍最为现实的现象就是,人类社会中众多父母无私为儿女奉献的心态与行为。
当然,父母为子女奉献,也许称不上绝对的“无私”,因为他们的奉献会含有为个人打算的目的。
但不容否认,父母的自然个体和子女的自然个体毕竟不是一体的,在利益既定的情况下,一方利益的增加便意味着另一方利益的减少,因此,父母对子女之爱依然闪烁着伟大的“利他主义”之光。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27页
【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260页
【3】亚当·斯密: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