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
从理论上讲,医患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就是健康需求的无限性和医学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它是永远存在的,只能缓解,无法消除。
医患矛盾的存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由此引发的医疗纠纷。
引发医疗纠纷的原因有如下因素:
1社会因素
目前,我国公立医疗机构仍然是我国医疗体系的主要支柱,但它的运行机制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国家财政拨给越来越少,医务人员要创收维持医院的运转,这样就出现了市场化的倾向。
随着社会经济步伐的加快、贫富悬殊的加大、利益需求矛盾的突出,以药养医、商业贿赂、收受回扣充斥医疗领域,医疗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经受空前考验,一部分医务人员人生观价值观失衡,沦为医药公司的“销售员"。
由于我国医疗监督机制不完善,医院领导也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明反对暗支持,滋长了这种不良职业风气;其次,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城市和大医院,中小城市医疗条件落后,甚至有些地方不能满足患者的基本医疗需求或者误诊率高,患者只能舍近求远,导致大医院病人人满为患,超负荷运转,进而看病难、看病贵,而那些中小医院为了自身利益,争抢病源,出现了很多不正当或者欺骗性的竞争手段,最后受损害的还是患者;再次,医务人员社会尊重度下降,有的没有有效的奖惩机制,有的没有上升的空间或平台,有的没有较好的准入限制,自身价值得不到合理体现,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工作上表现出职业倦怠、不求进取;最后,社会贫富差距空前增大,一些见空子就钻的以帮助解决医疗纠纷为生计的“职业医闹”,他们煽动患者拒绝进行医疗事故鉴定或上法院诉讼,以威胁的手段要求与医院私了,使医疗纠纷的处理难上加难,使医患矛盾越来越升级。
2法律体制和医疗保险体制因素
我国目前解决医疗纠纷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
在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中。
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适用于解决医疗损害赔偿纠纷的法律。
从我国目前处理医疗纠纷来看,主要依据存在如下问题:<民法通则》的规定过于原则,用其解决医疗纠纷缺乏可操作性;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仅是行政法规,加之其对医疗事故鉴定、赔偿的项目及数额等方面的规定存在极大的合理性争议,故在司法实践中,以其作为处理医疗纠纷的依据往往缺乏公信力;<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能否适应于医疗纠纷,同样存在较大的争议。
因此,由于解决医疗纠纷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造成当事人通过司法诉讼解决的途经不畅,这是医闹产生的一个成因。
另一方面,医疗保险体制不健全,医疗卫生投入比重减少,医疗保障覆盖率不高,药品的价格过高,个人负担过重,主要表现在参保人员的诊疗费中自费比例过高。
城镇职工住院后费用报销最多60%,农村连5096的比例都达不到,医疗费用增长超出患者所能承受的支付能力,导致因病返贫、因病致贫。
大部分人住院都有医保,医生也借此开贵药、过度医疗,使住院费用攀升,进一步加大了患者的负担,而高昂的医疗费用与患者预期效果之间的偏差更加重了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
3行业因素
由于医学科学技术的局限性,人类对许多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缺乏认识或深入研究,另一方面,疾病临床诊断依据的间接性及同种疾病又可能出现相同的症状,误诊不可避免。
但患者对医疗服务仍然缺乏风险意识,对治疗效果期望过高,认为只要进了医院就一定能治好病,只要花了钱就应该治好病,若达不到期望效果,就归咎于医院和医务人员。
医患之间对于直接结果认知的差异,特别是患者及其家属对于治疗结果的过高期待,成为影响医患关系的“助燃剂"。
还有,医疗规章制度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医疗行业存在的这种疾病种类繁多、患者情况各异、医院管理滞后、医生修养参差不齐等诸多因素,导致医疗机构在日常运作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发生医疗纠纷。
4医方因素
医疗制度不健全,管理存在漏洞,未形成预防和处理医疗纠纷的有效机制和体制,只是“堵"而不是“防"。
面对“医闹"行为,大多数医院采取的是息事宁人的态度,有些医院迫于无奈,有时也是由于真的理亏,就对患者妥协,以私了来获得医院的太平。
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息事宁人,就助长了患者及其家属到医院无理取闹的举动。
奖惩不分明,有些医院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为科室和医生制定经济指标,并以此对科室和医生进行考核。
为了完成任务,医生可能从经济角度,过度采用诊疗措施,使医疗费用提高。
少数医务人员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在利益驱动下,看病收“红包一、开药拿回扣、检查分提成,小病大治、过度检查、开大处方;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和患者沟通不良,较多地考虑医院和自身的利益,只重视“病",不重视“人’’,医患之间缺乏信任,不能换位思考,这些都是医患矛盾的隐患。
5患方因素
一是患者收入增长相对缓慢,而医疗花费却快速攀升,必然会激化医患之间的矛盾。
据卫生部统计,1980年至2005年,居民到医院就诊的平均门诊费用和平均住院费用分别增长了77倍和l16倍,而同期居民可支配收入仅仅增长了16倍2;二是患者对医疗服务的特殊性缺乏全面的认识,不了解医学的复杂性,忽视了医院的现实状况和客观条件所能满足的程度,对诊疗的期望值过高。
当前的医疗水平是无法治愈所有疾病,国内外一致承认,医疗确诊率仅为70%,各种急症抢救的成功率也只在70%~80%之间1。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观和医疗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患者不仅要求得到对症的治疗,而且治疗的质量和效果,希望医院提供良好服务。
医患双方对于医疗质量的认识存在的差异、患者对于医疗质量的过高需求和医生的无奈,无疑成为医患关系紧张的导火索:三是患者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提高,患者简单的把“顾客就是上帝"套用到医疗活
动中来,认为医生要把患者当上帝,花钱就可以买到健康,如果遇到违反医疗常规、自身利益受到侵害的事件就积极诉诸法律。
6媒体导向因素
舆论监督,揭露丑恶现象,有利于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维护广大群众的利益。
但是,舆论监督的出发点应该是建设性的,出于善意、出于诚意、出于公心、出于良心,其目的是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医患和谐。
如果把舆论监督仅仅当成“吸引眼球"的手段,故意制造“轰动效应",就会使媒体丧失公信,记者丧失良知,最终成为历史的耻辱标记。
如今,网络和传媒已经非常发达,对医患关系具有导向作用。
在媒体过度炒作中,医生和患者被人为划成对立的两面。
由于公众对医学知识的相对缺乏,对医疗工作高风险和局限性的不理解,加上部分媒体片面的把医患关系矛盾理解为商业流通中的消费行为关系,强调患方的弱势群体地位,放大部分医生的收红包拿回扣现象,媒体试图扮演锄强扶弱角色以唤起大众的共鸣,对医患冲突直接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医院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当前,我国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医疗纠纷的频繁发生就象不和谐的社会音符,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传统的医患关系中,医生职业的崇高、白衣天使的神圣和对医学知识与经验的拥有,以及患者自身权利意识的淡薄决定了医患关系中医生的主导与支配地位,患者往往是单方面的、无条件地信赖并服从医生,但是,随着社会转型期出现的道德失范、制度失约、管理失控、利益失衡等现象,医疗纠纷日益增多起来,不仅对医患关系权益和社会和谐稳定构成危害,而且也对医院的生态环境和医学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医疗行业是一项高科技、高风险的职业,医疗纠纷的增加使得医务人员经常处于提心吊胆中,本来就已经是高强度的工作,他们在给患者做诊疗时还要更加谨小慎微,身心很容易疲倦。
总之,医患矛盾不仅是医疗机构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矛盾,实际上也是中国社会改革中各种各样的矛盾在医院工作中的集中反映。
因此,缓解医患矛盾、解决医疗纠纷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