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心理学 第六章 幼儿的想象知识讲解

学前心理学 第六章 幼儿的想象知识讲解

▪ 幼儿观察不同的种子,会发现有的像小米粒, 有的像橘子瓣等。
▪ 这些都属于无意想象的表现。 ▪ 无意想象是最简单和
初级形式的想象。
四、想象的种类
▪ 根据新形象的形成有无目的性,可以把想 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一)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也称为不随意想象,是指没有
预定的目的和意图,在一定的刺激影响下, 不由自主地引起的想象。
二、想象的构成方式
想象的分析、综合活动有四种形式: 1、黏合: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客观事物的属性、
元素、特征或部分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新形 象的过程。如孙悟空、美人鱼等形象。
黏合是最简单的一种想象 过程方式。
二、想象的构成方式
2、夸张与强调:改变客观事 物的正常特征,使事物的 某一部分或某一特性增大、 缩小,数量加多,色彩加 浓等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 的过程。如大头儿子和小 头爸爸、九头龙等想象。
2、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具有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 等特点。
创造想象在人的实际创造活动中是非常 重要的,它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必要组成 部分。
2、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的产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1)有创造动机——想象的动力 (2)扩大知识范围,增加表象储备 (3)积极的思维活动 (4)灵感
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关系
(二)有意想象
如何帮助幼儿形成正确再造想象?
● 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 ● 丰富幼儿的表象储备。
正确反映客观现实的直观材料愈丰富, 再造出来的想象内容就愈生动、准确。
2、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预定目的和任务, 不依据现存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 过程。
如幼儿在画汽车时,加上翅膀和眼睛嘴 巴,让汽车能飞起来。
如幼儿根据教师的要求,设计理想的各 种奇特造型的房子;在教学活动中,幼儿 看图颖性、独特性和创造 性的不同,有意想象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 造想象。
1、再造想象:是根据对没有直接感知 过的事物的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样、图纸、 符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 的过程。
第六章 幼儿想象
你为什么撒谎?不是个好孩子 是真的在撒谎呢?还是想像和现实的混淆
第一节 想象的概述
一、什么是想象?
▪ 想象是对人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 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 如古代人们便产生了奔月的想象,创造出
“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
返回
一、什么是想象
理解想象这一概念需把握几点: 第一,想象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基础,
(一)无意想象
值得注意的是,梦是无意想象的一种极 端形式的想象。它是人在睡眠状态时一种 漫无目的、不由自主的奇异想象。
皮亚杰观察到儿童最早的梦是在一岁九 个月至两岁之间。
幼儿的梦有多种,如反映愿望的;噩梦; 回忆痛苦的事情,但有好的结果等。
(二)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也称随意想象,它是有一定的 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二、想象的构成方式
3、拟人化:把人类的形象和特性加在外界 客观对象上,使之人格化的过程。如动画 片中动物像人一样说话等。
4、典型化:根据一类事物共同的、典型的 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文学创作运用普
遍,如鲁迅笔下的阿Q、祥林嫂等想象返。回
三、想象发生的条件及表现
1、想象发生的条件 第一,头脑中要有一定数量的、具有稳定性
▪ 区别:同样是“造”,再造想象出来的形 象是现实生活中已有的事物,是描述者知 道而想象者不知道的事物; 创造想象出来的形象是所有的人都不 知的、现实生活甚至可能不存在的事物。
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关系
▪ 联系:首先,它们都以感知觉为基础,都 是在原有表象基础上重新加工改造、重新 组合的新形象; 其次在再造想象中,有创造想象的成分; 而创造想象是在再造想象的基础上形成的, 创造想象中有再造想象的因素。 最后,创造想象仍要依靠客观事物或语 言文字、图表等的启发。
即记忆表象为原材料进行加工而形成。 第二,人脑的头脑不仅能够产生过去感知过
的事物形象,而且能够产生过去从未感知 过的事物形象。 第三、想象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后者又制 约着人类的想象。
二、想象的构成方式
想象过程是一个对已有形象分析、综 合的过程。也就是从已有的表象中,把所 需部分从整体中分解出来,并按一定的关 系,把她们综合成为新的形象,这种新形 象又具有新颖性。
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关系
总的来说,再造想象贫乏的人是不可能 有丰富的创造想象的,要培养人的创造力, 首先要培养人的再造想象。
1、再造想象
如幼儿在听老师讲《小红帽》的故事时, 头脑中会浮现出小红帽和大灰狼的生动形 象。
1、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具有什么特点呢?
首先,再造想象中形成的新形象,只是 对自己来说是新的,是根据别人的描述或 图片等而再造出来的。因此新颖性、创造 性成分比较少。
其次,因人们的经验、兴趣、能力不同, 再造想象形成的新形象差异较大。
学前心理学 第六章 幼儿的想象
▪ 【教学目的】 ▪ 通过本章学习,认识想象的发生及其在幼
儿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掌握幼儿想象发展 的特点。
▪ 【重点难点】 ▪ 重点:幼儿想象的发展。 ▪ 难点:幼儿的想象与现实间的关系。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想象的概述 第二节 幼儿想象的发生与发展 第三节 幼儿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发展 第四节 幼儿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发展 第五节 幼儿想象的夸张性 第六节 各年龄幼儿想象的特点
2、儿童想象的最初表现 儿童的最初想象,基本是记忆表象的
简单迁移,加工改造的成分很少,主要是 通过动作和语言表现出来的 。
如,一个两岁左右的孩子正在吃饼干, 忽然,他停止咀嚼,对着手中残缺的饼干 看了片刻,高兴地喊着:妈妈,看,月亮 月亮。
返回
(一)无意想象
▪ 如幼儿看到天上白云的形状,一会儿想像它是 一匹飞奔的“骏马”;一会儿想像它是一座会 动的“山”……
的表象储存作为想象的对象。 第二,要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以便运用内
部的智力动作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
三、想象发生的条件及表现
婴儿具有想 象能力吗?
一岁半至两岁,儿童基本具备了想象的 基础。这个时期的儿童具有一定稳定的记 忆表象,而且儿童手的灵活动作逐渐发展 和出现语言的萌芽。
三、想象发生的条件及表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