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要好女孩。
心理学家在荷兰的一所大学研究了性别刻板印象对招聘录用决策的影响,他们安排一些男女学生作为招聘者与一些工作申请者面谈、并做出录用推荐;招聘者在面谈过程中要完成两个问卷,一个问卷评定理想候选人的品质,另一个评定实际工作申请者的品质。
研究表明,评定结果都牵涉到男女性别刻板印象,男性刻板印象中的积极品质有勇敢、强有力、逻辑性、自信,消极品质有攻击、傲慢、支配、无情;女性刻板印象中的积极品质有理解、爱交际、天真、温暖、温柔,消极品质有依赖、爱做梦、易变、多情;理想候选人的品质主要与男性刻板印象有关;那些被推荐作为录用候选人的女性与被拒绝的女性相比拥有更多男子气特征,在这些学生看来,导致职业成功的主要是男性气质,因此女性刻板印象对女性的就业有妨碍作用。
(二)对女性的角色期待损害女性的工作动机对女性的角色期待是性别刻板印象,每位女性都明白社会对她们的期望。
心理学家发现刻板印象的一个破坏作用是自我实现的预言:刻板印象持有者会产生证实刻板印象的行为,而刻板印象的受害者会执行刻板印象、展现出刻板印象所包含的特征。
在与消极刻板印象相关的情境、且刻板印象比较突出时,个体会因为刻板印象而产生焦虑,并表现出与刻板印象一致的行为,这种现象叫刻板印象威胁。
刻板印象威胁可能产生长期的后果,刻板印象的受害者会将他们的自尊心从相关领域中分离出来,贬低该领域的价值、不予认同。
对女性而言,社会对她们的刻板印象与工作无关,那么有些女性就不可能从工作成就中寻求自尊和认同,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被动、依赖就成为情理之中的事情。
因此对女性的角色期待损害女性的工作动机。
(三)女性的性别角色使女性成为某些心理障碍的易感人群传统性别角色不利于女性心理健康。
“女权主义者认为,对性别气质的传统看法已经成为对女性的压制力量,它甚至会影响到人们对精神健康的评价标准。
”美国社会的调查表明,情感性和焦虑障碍在女性中更常见,女性中抑郁和焦虑比例明显比男性多,这种现象与女性遵从既定性别角色、处于从属地位、不直接表达愤怒有关。
!"#由情绪与行为的关系可以显而易见地发现女性易感的心理障碍对工作动机和工作水平的影响,也会对日常的生活适应产生破坏作用。
(四)性别角色限制了女性对目标职业的期待社会认为有适合女性从事的职业,如果在这些领域求职,女大学生并不受到歧视。
确实有些职业如重体力、高空作业等工作不适合女性,但问题是女大学生应该有选择的权利,社会不能代替个人做出关系自己命运的决策;并且,有些企业以“工作不适合女性”为由拒绝录用女性,而这些企业的看法可能只是基于性别角色的判断。
女性自身在做选择时也受到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她们会使自己的选择符合社会的性别期待。
男生对新颖的工作更感兴趣,有更高的成功期待,更重视薪水;而女生更强调工作是否让她们感到舒适,更重视个人感受。
由男女学生自己的选择可以看出成就动机上的差异,男生选择追求成功,女生强调个人感受,兴趣和成功的期待将影响未来的职业成就。
(五)性别角色使组织提高对女大学生的录用标准由于性别角色是普遍存在的,关于女性的传统角色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招聘者的判断。
社会心理学关于社会认知的研究发现,当证据与预期相符时,判断者会以少量的信息为基础做出决策,而与预期不符合时,判断者做出判断时会寻求更多的信息。
在招聘过程中会表现出这种认知现象:基于性别角色所形成的关于女性的期待与工作的要求是不一致的,如果有女性表现出工作所要求的特征,只有当应聘者表现出更多这样的特征时才可能被录用;而对于男性应聘者,表现出少量与工作要求相关的特征就可能被录用。
所以无怪乎许多人事干部(其中不少是女性人事干部)倾向于接受男性求职者,他们认为男性更好使用、更容易取得职业上的成功,这与他们基于性别角色所形成的期待有关。
因此,传统的性别角色会增加女性被录用的难度。
二、性别角色的新视角现有的性别角色分类使女性在求职时处于不利地位,因此需要形成考察性别角色的新视角。
(一)社会文化对性别角色的影响比生物因素更明显每个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形成自己的性别认同。
人们一般认为性别角色的获得以生物学上的差异为基础,有些人甚至把性别角色差异看作是顺理成章的。
然而心理学、人类学的研究并不支持人们的日常信念,社会文化因素似乎比生物因素更强烈地影响着性别角色的发展,社会环境中对男女的不同教养方式使得两性获得与生物学性别相适应的行为模式。
在我们的文化里,男性应该果断、有主见、进取,但是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对新几内亚三个原始部落的研究发现,有些部落的男人与我们的文化截然相反,男人敏感、多情、依赖、对艺术和手工艺感兴趣,女人是独立的、攻击性的,在决策中起支配作用。
跨文化的比较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女性性别角色很大程度上是在后天成长过程中逐渐学得的,性别角色是社会化的结果。
既然现有的性别角色对女性就业有不利的影响,那么可以通过学习形成新的性别角色行为模式和规范。
(二)社会发展已经使传统性别角色失去了存在的基础生产力发展客观上为女性就业提供了与男性平等竞争的机会。
社会学家从早期社会劳动分工的角度分析性别角色的起源,早期劳动分工是建立在性别差异的基础上的,妇女由于有生育孩子的能力而在家庭范围内履行自己的工作角色;男子有较强的体力,又没有受到必须呆在家庭附近的约束,因此男子外出打猎、反击食肉动物和敌人的侵袭,这使他们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性别,这种统治地位慢慢地在全世界的社会价值观、行为规范和社会角色中变成一种制度化的安排。
而随着工业社会和信息时代的来临,社会生产不再以家庭为中心,过去将女性束缚在家的许多家务劳动逐渐社会化,使女性客观上可以走出家庭;社会广泛需要劳动力,体格差异已经不是影响劳动分工的重要因素,技术进步为女性重新审视自身的角色、参与更广泛的社会生活提供了条件;更多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和技术培训,她们有能力在社会生活各领域发挥作用。
因此传统性别角色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三)超越男女性别角色二元对立的思维人们过去对性别角色分类持二元对立的思维结构,认为人的性别角色要么是男性气质、要么是女性气质,只有生物学的男性与男性气质对应、生物学的女性与女性气质对应的人才是健康的人。
心理学家贝姆的研究为性别角色认同提供了新的视野:有些人认为自己同时具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人的性别角色可以沿男子气——非男子气、女子气——非女子气这样两个维度进行分类,男子气的对立面不是女子气;那些在这两个维度上同时得分较高的人是具有男女双性化气质的人。
后现代女权主义者也反对把两性及其特征截然两分的做法,“ 它要做的不是把这个男女对立的二元结构从男尊女卑颠倒成女尊男卑,而是彻底把这个结构推翻,建造一个两性特质的多元的、包含一系列间色的色谱体系”。
与现代女权主义观点类似,心理学专家朴莱克指出男女双性化气质应该用性别角色超越的概念取代,对人的胜任力的考察不应该基于女子气、男子气、男女双性气质,而应该以个人为基础。
现在被心理学家广泛接受的性别角色分类的观点是多元的观点,男女群体和个人在性别角色上的差异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在生物学上,男女的外表、解剖结构有别。
其次,男女要承担不同的社会角色,例如女性要做母亲、女儿,男性要做父亲、儿子等;加特曼提出“父母规则”,即父亲和母亲承担不同性别角色以便更有效地抚养孩子,它说明男女在家庭里承担不同社会角色。
第三,将贝姆的男子气改为动力量度女子气改为感情交流量度每个人可以在这两个量度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第四,社会赞许性,即个人在动力量度和感情交流量度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是否为社会所赞许。
(四)新的性别角色观是分析女大学生就业的新视角新的性别角色观使人们在性别角色认同上不再受男子气——女子气单一维度的局限,每个人在自己的成长历史、价值观背景中发展起与自己的性别相适宜的人格。
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尤其是女性,往往会受到传统性别角色的压迫。
三、开展性别角色教育,改善女大学生就业状况在社会化过程中,每个人很自然地成长为男人或者女人,可是很少思考男女为什么要象社会所规定的那样去行动。
大部分人在性别意识的获得过程中没有接受过相关的、有计划的关于性别的教育,适宜和不适宜的性别角色有意无意地被纳入各自的人格结构之中。
为了克服不适宜性别角色的影响、消除性别角色对女生发展和就业的限制,学校应该开展性别意识教育,唤起学生对性别角色的反思,使学生在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中成为一个自我意识明确的人。
(一)性别角色有好坏之分性别角色有好坏之分,有些性别特征能提高个体胜任社会生活的能力,有些则会妨碍个体对社会的良好适应。
性别角色是社会化的结果,与个人的生涯发展有关,例如一个温柔、依赖、爱孩子的女性,如果她选择做家庭主妇,那么这些特征就是优点;如果选择追求职业成就,那么这些就是缺点。
因为大部分女大学生要就业,况且女性在父权制社会里是弱势群体,所以她们的女性特征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缺点。
心理学领域对于男女双性化气质进行了很多研究,结果表明双性化气质更可取,具有双性化气质的男人和女人更受人喜欢、更能够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的要求、应对压力时更灵活,极端的女子气、男子气在社会生活中会出现很多问题。
佐治亚大学指出男女双性化气质能促进创造力:对男女性别的偏见阻碍着创造力的培养,因为创造力需要敏感——这是女性特质,而同时又需要自主性和独立性——这又是男性特质,男女双性化气质可以作为一种理想的性别角色选择。
!".$这些研究表明,女性有必要超越传统性别角色分化的影响,根据自身价值观和环境要求塑造与自身性别相适宜的行为体系。
(二)性别角色教育的可行性关于性别角色是如何获得的这一问题,许多人会把关注点放在男女生物学的差异上,然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社会文化因素对性别角色的影响更大,即性别角色很大程度上是后天习得的。
因此,性别角色可以通过教育予以改变。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模仿性别对象、环境对个体与性别相适应行为的强化等是性别角色获得的心理机制。
因此个体社会化的代理机构可以运用行为学习原理改变性别角色。
认知理论认为个体认知发展是性别角色形成的基础,当个体形成了性别恒中解放出来,鼓励女性推动社会结构的改革,追求平等、力量、权利、职业成就和教育机会。
女权主义治疗可以达到改变性别角色的目的,因此女权主义治疗技术可以成为性别角色教育的方法。
(三)女权主义治疗的启示女权主义治疗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逐步完善的行为矫正理论,它的理论基础是女权主义理论,它将女性的行为症状解释为文化压迫下女性生存策略的表现,治疗的目标是让女性重新认识自己的身体和性别,从性别刻板印象中解放出来,鼓励女性推动社会结构的改革,追求平等、力量、权利、职业成就和教育机会。
!"/$女权主义治疗可以达到改变性别角色的目的,因此女权主义治疗技术可以成为性别角色教育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