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军集团军群沿革考
集团军群是二战中德国武装力量最高等级的作战单位,在德国陆军指挥中起着巨大作用。
它通常由两个以上的野战集团军组成,在一个战区或一个战略方向上展开,配置在指定战场,单独完成或与同级友邻部队完成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军事任务。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一般都是大将或元帅衔级的将领才能担任集团军群司令这一重要职务。
1939年大战爆发至1945年战争结束,德军先后共出现了19个集团军群的番号,有些番号反复出现,相互间的沿袭、变化等情况更是令人眼花缭乱。
因此,以时间为序,将大战期间德军集团军群的沿革梳理清楚,对于理解二战战史的脉络,应该能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吧。
波兰战役前夕,德军一共组建了三个战略集群:“北方”集团军群、“南方”集团军群和“C”集团军群。
其中的两个主力---北方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用于进攻波兰,C集团军群下辖所有西线作战部队,负责对西方的防御。
波兰战役结束后,德军主力大批西调,积极准备开始西线战役。
1939年10月,“南方”集团军群改编为“A”集团军群,“北方”集团军群改编为“B”集团军群。
这两个集团军群参加了波兰战役和西线战役,属于德军的精锐野战集团军群,也成为了日后苏德战场上的主要力量,其战斗力可以说是德军中的佼佼者。
西线战役结束后,除“A”集团军群继续留驻法国外,1940年8月16日,“B”集团军群调往东普鲁士和波兰,为准备实施巴巴罗萨计划而进行改编。
“C”集团军群则转入预备队。
1940年10月26日,德军在法国由“C”集团军群抽调部队又组建了一个新的集团军群----“D”集团军群。
该集团军群基本属于驻守在占领区的部队,可以说称不上是野战部队,战斗力亦大打折扣,因此在战争中没有发挥什么大的作用。
1941年,德军在为进攻苏联做着紧张地准备。
年初,已经驻扎在波兰的“B”集团军群正式改编为“中央”集团军群;4月,“A”集团军群司令部迁往波兰,改编为“南方”集团军群;6月,“C”集团军群司令部也迁往波兰,改编为“北方”集团军群。
1942年7月6日,为准备“蓝色方案”,攻取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地区,希特勒下令将“南方”集团军群分组为“A”集团军群和“B”集团军群。
1942年11月,为解决陷入重围的“B”集团军群,由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部扩编成“顿河集团军群”,以埃里希·冯·曼斯坦因元帅为司令,担负斯大林格勒的解围作战行动;
1943年1月,由第十二集团军扩编组建“E”集团军群,负责巴尔干半岛地中海沿岸的防御;和驻守法国的“D”集团军群一样,该集团军群也基本属于驻守在占领区的部队,战斗力并不可观。
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顿河”集团军群接收了遭受毁灭性打击的B集团军群所余残部,同时改编为“南方”集团军群。
同一个月,德军在突尼斯以“非洲”集团军组建“非洲”集团军群。
1943年5月,由于力量对比悬殊,“非洲”集团军群在突尼斯战役中被盟军全歼。
7月19日,由隆美尔元帅在巴伐利亚重新组建“B”集团军群,指挥驻意大利的德军部队,阻止从西西里登陆的盟军入侵意大利北部。
在意大利退出轴心国后,该部奉命解除意军的武装并占领战略要地。
1943年11月26日,该部解散,部分兵力被抽调去组建德军西南总司令部。
8月,在巴尔干组建“F”集团军群,同时兼兼德军东南总司令部,负责该地区的占领及游击作战。
11月21日,新的“C”集团军群在意大利第二次组建,隶属西南德军总司令部。
11月26日,新的“B”集团军群在丹麦第四次组建,用于防御英吉利海峡和北海区域。
1944年4月5日,“南方”集团军群改称“北乌克兰”集团军群,“A”集团军群改称“南乌克兰”集团军群。
同一个月,为应对盟军在法国南部的登陆部队,德军在法国南部组建了“G”集团军群。
1944年9月,“北乌克兰”集团军群改编为“A”集团军群,用以防御波兰南部和斯洛伐克;“南乌克兰”集团军群改编为“南方”集团军群
11月,为防卫荷兰和北莱茵-威斯特法伦等区域,德军组建“H”集团军群。
1945年初,德军已经进入灯枯油尽的最后搏杀阶段。
为保卫帝国,德军的集团军群序列最后一次进行了调整:
1月,被围困于库尔兰半岛的“北方”集团军群改称“库尔兰”集团军群;
l月26日,退到波兰和东普鲁士的“中央”集团军群残部改称“北方”集团军群;
同日,退到捷克斯洛伐克一带的“A”集团军群改称“中央”集团军群;
3月21日,“H”集团军群改编为德军西北总司令部;
3月25日,撤销“F”集团军群建制;
4月,在巴拉顿湖地区和维也纳战役中遭到惨败的“南方”集团军群改称“厄斯特马克”集团军群;
4月22日,“D”集团军群改编为德军南线总司令部,指挥所有南线作战部队。
此外,为抵御苏军进攻,德军还组建了两个新的集团军群:
1945年1月25日组建“维斯瓦河”集团军群,承担防卫西普鲁士、波美拉尼亚和柏林的任务;
4月,组建“东普鲁士”集团军群,负责东普鲁士和维斯瓦河三角洲地区的作战。
各集团军群的战争结局:
“库尔兰”集团军群:连续击退苏军七次进攻,困守库尔兰半岛直至战争结束。
1945年5月8日,最后一任集团军群司令卡尔·希尔佩特大将率领所部20余万人向苏军投降;
“北方”集团军群:在东普鲁士战役中遭到惨重失败,37个师被全歼或重创。
1945年4
月2日,该部解散;
“中央”集团军群:4月,参加柏林战役;5月,在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西米亚被苏军合围,50余万人投降;
“厄斯特马克”集团军群:5月,在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西米亚被苏军合围,全军投降;
“维斯瓦河”集团军群:3月,该部在波美拉尼亚战役中遭到苏军重创,所辖第3装甲集团军几遭全歼。
4月,该集团军群全部约55万人参加柏林战役,再遭重创,大部被歼,其残部逃向西线,于5月8日向盟军投降。
“东普鲁士”集团军群:该部成立之后,在苏军打击之下损失惨重,5月14日,总司令迪特里希·冯·绍肯装甲兵上将率残部15万人向苏军投降。
这也是整个大战期间最后一批成建制投降的德国部队。
“B”集团军群:1944年12月至1945年1月,该部组织实施阿登反击战;1945年4月17日,该部在鲁尔战役中被歼,司令官沃尔特•莫德尔元帅自杀;
“C”集团军群:1945年5月2日,该部投降。
“D”集团军群:1945年4月22日,该集团军群改编为德军南线总司令部。
5月,总司令戈特弗里德·冯·菲廷霍夫大将率部向盟军投降;
“E”集团军群:1945年4月12日,该部撤往斯洛文尼亚-奥地利边境。
5月8日,经过协商,该部向奥地利的英军投降;
“F”集团军群:1945年3月25日,该集团军群建制被撤销,所部并入德军东南总司令部;
“G”集团军群:1944年11月,该部在与巴顿将军的美国第三集团军作战中遭受重创,随后撤回德国南部。
1945年5月5日,该部在慕尼黑附近投降;
“H”集团军群:1945年3月21日,该部改组为德军西北总司令部。
5月,总司令恩斯特·布施元帅率部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