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一章情绪发展和依恋

第十一章情绪发展和依恋

• 依恋具有适应价值
• 洛伦兹的印刻(imprinting)
– 自动化的 – 只出现在孵化后短暂的关键期 – 不可逆转 • 天生的预适应的特征
第十一章情绪发展和依恋
人类的依恋 • 人类也继承了某些能够帮助他们维持与他人
的接触、引发他人照顾的特征
– 丘比特娃娃效应 – 获得怜爱的反射行为 – 成人也本能地对婴儿的信号作出亲切的反应
– 行为抑制性的发展
– 托马斯三种气质类型特 点
第十一章情绪发展和依恋
一、情绪发展
• 一)情绪表达
1、情绪出现的顺序 – 2-7个月出现基本情绪:快乐、悲伤、愤怒、恐惧、惊讶
• 可能是生物因素决定 • 认知发展也是必要的,最能激发惊讶和快乐的因素之一是发
现自己能够控制某些物体和事件;未实现的愿望是惊讶、悲 伤等情绪的基础
获得客体永久性的阶段 0-4个月,无视觉或操
作探索 4-8个月,探索部分掩
蔽的物体 8-12个月,探索完全
掩蔽的物体
第十一章情绪发展和依恋
4、生态学理论(Perhaps I was born to love)
• 基本假设:所有生物出生后,都会表现一些 天生的有利于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生存的行为 倾向。
刺激,对任何人的关注感到快乐; – 特定依恋阶段(7~9个月):只对一个密切接触
者形成依恋(一般是母亲); – 多重依恋阶段(形成特定依恋几周后)。
跨文化研究表明,依恋的发生时间有文化差异和个 体差异,但发展模式却基本一致。
第十一章情绪发展和依恋
三)依恋形成的理论
• 1、精神分析理论( I love you,because you feed me.)
第十一章情绪发展和依恋
一)依恋的一般概念
• 定义:

两个人形成的亲密的情感联系,以相
互关爱和希望保持亲近为特征。
第十一章情绪发展和依恋
依恋的特点
• 相互的联系 • 同步互动的建立
第十一章情绪发展和依恋
二)基本依恋的发展
• 依恋发展阶段(Schaffer & Emerson,1964) :
– 无社会性阶段(0-6周); – 未分化依恋阶段(6周-7个月):开始偏好社会性

第十一章情绪发展和依恋
有一种人际关系
在生命头两年形成 却持续影响了
少年的友伴关系 青年的恋爱关系 成年的婚姻关系
第十一章情绪发展和依恋
三、依恋的发展
Attachment Development
第十一章情绪发展和依恋
主要内容
• 什么是依恋 • 依恋的发展过程 • 有关依恋发展的理论解释 • 依恋的个体差异及原因 • 早期依恋对于后期发展的影响
• 2、情绪调节
– 减弱消极情绪:
• 自发的避开不愉快的刺激,或者不断吸吮 • 快1岁,有意控制刺激源,或者自己行为,会用表情压
抑内心愤怒和伤心 • 2-6岁,语言交流,父母指导
– 增强积极情绪:
• 同情、内疚发展道德行为 • 自豪有利于成就动机
• 情绪表达、情绪调节都是需要遵从社会规则, 为了适应于社会情景、满足人际需求
第十一章 情绪和依恋的发展
第十一章情绪发展和依恋
• 情绪的发展 • 气质的发展
– 情绪出现的顺序是怎样 的?其影响因素是什么?
– 儿童如何调节情绪的?
– 儿童对情绪的理解有何 意义?
• 依恋的发展
– 什么是依恋 ?如何发展 的?
– 依恋的理论有哪些 ?
– 依恋的个体差异是怎样 的?
– 依恋如何影响以后的发 展?
• 喂养并不是依恋产生的主要原因
• 强化是依恋产生的重要机制
• 母亲两方面的行为可预测婴儿依恋特征:
– 反应性 – 刺激总量
第十一章情绪发展和依恋
3、认知发展理论(To love you, I must know you.)
• 依恋的形成依赖于认知发展水平
– 区分陌生人和熟悉人 – 客体永久性
• 所以7-9个月才能产生依恋
第十一章情绪发展和依恋
• 二)情绪理解
– 社会参照
• 7-10个月,婴儿已经能够识别和理解特定的情绪, 并将之作为理解环境的信号
– 情感经验的交流
• 有助于儿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感受,这是社 会认知的核心
• 有利于儿童较好的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获得较好的 社会性发展
第十一章情绪发展和依恋
二、气质的发展
• 气质的稳定性
– 尤其是行为抑制性,较为稳定
• 面对陌生的人或事退缩的倾向 • 4个月时,一般的场景都会引起强烈的生理唤醒 • 快2岁,面对陌生情景和人,容易害羞甚至害怕,4岁-7岁,还
是不那么随和
– 生理基础:右半球大脑皮层的神经电活动比左半球剧烈
• 气质类型和后期发展
– 托马斯的三种气质类型: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 –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气质类型相吻合易于儿童适应性发
第十一章情绪发展和依恋
• 具有相互喜爱并建立亲密依恋的本能 • 但是并非自动形成依恋,是一种同步互动建
立的过程
第十一章情绪发展和依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四种理论取向的比较
弗弗洛洛伊伊德德
喂喂养养,,母母子子互互动动
艾艾里里克克森森 学学习习理理论论家家
生生态态学学家家
养养护护者者的的重重要要作作用用
依依恋恋
((婴婴儿儿将将给给他他们们安安慰慰的的人人 看看作作值值得得信信赖赖和和爱爱的的人人))
– 2岁时,次级情绪出现:尴尬、害羞、内疚、嫉妒和骄傲
• 自我再认是基础,尴尬需要再认镜像自我 • 3岁以后,有了自我评价,伴随着骄傲、害羞等情绪出现 • 父母的反应影响自我评价性情绪:关注消极表现使得儿童更
易羞愧,而较少骄傲 • 成人在场才会表现自第我十评一章价情绪性发展情和依绪恋,是对成人评价的预期
• 母亲是婴儿最初获取安全和情感的对象
• 弗洛伊德:
– 口唇期 – 母亲喂养过程中的慷慨和快乐
• 艾里克森:
– 母亲的喂养行为的一致性 – 影响基本信任关系的建立
第十一章情绪发展和依恋
2、学习理论(Rewardingness leads to love)
• 对喂养他们、满足他们需要的人产生依恋:
– 得到满足的婴儿与养育者的积极互动,相互依 恋
– 养育者是婴儿的次级强化物(食物是初级强化 物)
• 喂养有多重要?
第十一章情绪发展和依恋
著名的哈洛恒河猴实验
• 研究目的:喂养和触觉刺 激对猴婴依恋形成的重要 性
• 研究问题:婴猴对谁形成 依恋?
• 结果: 舒适的接触对于侯子形成 依恋比喂养和饥饿的减轻 更为重要。
第十一章情绪发展和依恋
现在的学习论观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