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开放性试题解题技巧谈分析近年全国高考文综和地理单科试卷发现,开放性试题的得分率偏低。
成为制约考生得高分的瓶颈。
在平时练习中可以发现学生在开放性试题解题过程中常见的错误主要如下:(1)审题不当出现偏题;(2)知识不熟出现错答;(3)方法不当表达失误。
因此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表达能力是提高开放性试题得分率的有效手段。
本文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表达能力谈一些粗浅的想法和做法。
一、加强审题训练随着考生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考命题水平自然也水涨船高。
限制条件增多,已知条件隐晦,是近年来地理高考试题的显著特点。
考生如果在审题时粗心大意,走马观花,很容易造成答题失误,甚至全军覆灭。
因此,在答题前,考生一定要认真审题,善于抓住关键词语,最大限度地捕捉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分析出试题中的限制条件和隐含条件。
按题目要求作答,减少审题失分。
开放性试题中的关键词通常有三处:一是条件词,二是中心词,三是某些关键的修饰词。
例如广东20XX年高考地理卷第35题: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会发生微弱的变动,据此讨论下列问题:(1)若此角度变大,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会怎样变化?(2)若此角度变小,则地球上太阳直射范围和副热带高压的位置会怎样变化?由于不少学生在前提条件中把这个关键词“此角度”理解成了黄赤交角,因而答出与正确答案完全相反的错误答案。
20XX年第34题第(1)小题图中用斜线标出的区域属于(自然带),该自然带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一些考生没有注意到中心词“气候”而把气候成因答成自然带成因。
又如地中海沿岸地中海气候分布最广的原因是由于地中海是一个陆间海,伸入大陆内部,扩大了暖湿西风气流的影响范围,而很多同学答成了地中海气候的成因。
再如下面一个问题:鲁尔工业区二战后经济地位逐渐下滑的内在原因是什么?据此应采取哪些对策?结果许多学生把课本上的所有原因和所有对策都写上去了,而没有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内在原因”和“据此”来回答问题。
审题时应注意正确理解材料的时代背景。
如20XX年全国文综卷Ⅰ第39题第(3)题,简述20世纪70年代以前影响辽宁省钢铁、机械工业的区位因素。
根据“70年代以前”的时代背景,学生应回答有利于钢铁工业发展的因素,但部分学生却回答不利于钢铁工业发展的因素。
第(4)题,简述近年来该省工业区位的变化。
回答时应放在“近年来”的背景中,学生应审时度势地分析辽宁钢铁工业区位条件的变化。
其变化中既有有利的变化,又有不利的变化。
该题平均得分仅为2.78,难度系数为0.4633,多数考生只回答了有利的变化,即交通条件的改善;而没有回答不利的变化,如省内煤炭资源的枯竭。
认真审题还包括认真审图。
如20XX年全国高考地理江苏卷第32题。
a、b分别是甲、乙两个地区的气候资料图。
回答下列问题:(1)反映图中甲地区气候状况的是a、b两图的图,该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其主要特征是。
(2)依据图中属于乙地区的气候资料,简述影响乙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以及该地最容易发生的气象灾害及其发生的月份。
有些同学由于没有注意到a、b两图中纵坐标的单位数值不等,简单地根据图示得到两地的气候类型均为地中海气候,就难以确定甲、乙两图对应的气候资料,也就较难正确地回答第(2)小题。
本题的另一个难点是根据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判断到甲地的气候类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乙地的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
实际上地中海北岸地区,虽然纬度超过40°,也是地中海气候。
这是由于地中海面积相当大,冬季海面上的气温比周围陆地上气温高,导致在本区低空形成一个局部性低压,它一面对大西洋有摄引作用,同时,也促使性质不同的气流在此相遇形成锋面,形成多雨气候,另一方面,地中海的水温较高,也使沿岸地区更加温和。
夏季则相反,地中海比周围大陆上的气温低,气压高,对亚速尔高压起加强作用。
从而使地中海气候在这一地区的分布纬度偏高。
如能注意到a图的单位数值为10毫米,b图的单位数值是30毫米,把全年的降水量数值累加起来,得到a图的年降水量约为160毫米,b图的年降水量约为640毫米,结合两地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就较容易得到甲、乙两地对应的气候资料,并能较为顺利地回答第(2)小题。
同样,20XX年全国高考江苏卷第2题也是类似情况,图中雅典和北京的气温、降水柱状图,纵坐标降水量的单位数值不同,分别是30毫米和100毫米,所以,虽然雅典8月比北京9月的柱状高度高,但实际上北京9月的降水比雅典8月的降水要多,只有注意到两图的坐标差异,才能正确两地气温和降水的差异。
审图中还应注意图中的蕴含条件:如有这样一幅图:沿海地区、一条河流入海,仅边角有一条100米等高线,河流入海处有点A。
问A处建港口有哪些有利的自然条件?结果很多同学没注意到边角等高线的暗示因而漏答“平坦的陆域地形条件有利于建码头”这一知识要点。
再如著名的有关《地球出汗了》地理漫画题中有这样一个小题:该图体现了什么地理环境问题?一些学生看图过程中没有注意图名中的关键字“汗”。
因而未能切中知识要害:全球气候变暖,从而导致后续题皆错的遗憾。
二、重视表达训练表达是思维的外在体现,如何将思维过程清楚地表达出来,也是学习的基本功之一,对于开放性试题理解了并不一定就能答得好。
思路正确但没有回答正确或回答不全面的情况也常有发生,表达失误就是指这种情况。
因表达造成的失误主要是用现象解释现象,用原理代替分析、用概括代替具体、用部分代替整体,用臆断代替规范等多种情况。
(一)用现象解释现象现象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它与事物本质之间往往不能构成一一对应的关系(例如,一因多果或多因一果的情况),而且作为事物的外在特征,它与另一事物的外在特征不可能构成本质上的因果关系,因而也就不能直接用一种现象去解释另一种现象了。
这就需要以“基本原理”为联结中项,将相互关联的现象联结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推理过程。
例如青藏高原上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原因是。
有的学生将其回答为青藏高原地势高。
“地势高”和“太阳能资源丰富”是两种现象,这两种现象之间有一定关联,题目要求分析出形成这种关联的内在原因,这就必须借助“基本原理”来实现;“地势高”意味着“空气稀薄”,而“空气稀薄”又意味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是原理,“地势高”是现象,现象通过原理与另一现象发生关联。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
(二)用原理代替分析原理是决定事物本质的基本原则和理论,它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利用原理分析具体问题时,必须讲清楚原理对问题的影响过程或途径,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将原理扩散开来。
例如:读某河道示意图,小岛D因泥沙沉积而不断扩大,它最终将与河流的哪岸相连?为什么?有的学生回答为:左岸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河水会向右偏转。
“偏转作用”是基本原理,答案只将原理回答出来,而没有进行具体的分析,河水向右偏转后为什么就会导致小岛与左岸相连呢?这些没有在答案中体现出来,答案中左岸到底是哪一岸也没有明确地表达出来。
该题的正确答案应为北岸或左岸因为该河位于北半球,河水在流动时,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因而南岸侵蚀严重,北岸泥沙堆积量大。
(三)用概括代替具体具体是相对概括而言的。
所谓具体,就是要求答案与问题之间保持很好的对应性,使题目对于答案而言不具有“容他性”,即该答案只适用于该题目,对其他题目不合适。
对于具体问题的分析不应止于说到,还要做到说尽、说细。
例如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发展的有利条件:(1)资源和能源;(2)交通运输方面;(3)农业方面;(4)历史方面:;有的同学将本题的答案回答为(1)煤铁资源丰富(2)水路运输发达(3)农业基础好(4)发展历史悠久。
分析一个具体工业区发展的条件,不能使用过于概括的语言,应该更加具体一些,要具体回答出“如何有利”。
例如,“水路运输方便”,它可以作为很多工业区发展的有利条件,但是作为“答案”它显然没有突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这一主题,因而是不具体的。
要具体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交通运输方面的有利条件,就是要具体到有哪些水路、如何方便等。
该题的正确答案为(1)五大湖西部的铁矿,阿巴拉契亚山区的煤炭资源丰富(2)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有便利的水运,大西洋沿岸有优良的海港(3)地势平坦,农业发达,是美国重要的乳畜产品产地,农副产品供应方便(4)是欧洲移民最先到达的地区,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地区。
(四)用部分代替整体很多地理现象和地理事实是由多种原因或多种因素形成的。
因此,在分析问题时,不能“点到为止”而要全面地分析各种原因和因素,做到“言无不尽”不能出现遗漏。
如分析原因时不仅有自然原因,还有人为原因,分析条件时不仅有有利条件,还要有不利条件,分析影响时,既要有正面影响,也有考虑负面影响等。
如下题城市人口密度比农村大,原因是。
有的同学将其回答为城市工业和商业发达。
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开发历史长短等都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其中,生产方式和经济活动对人口分布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应该说,“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是本题的分析模型。
在分析时,应该把城市和农村的地域特征进行比较,确定主要的影响因素——社会经济条件。
决定本题答案是否全面,取决于对“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即社会经济条件到底包括哪些方面?结合课本上的相关知识分析,社会经济条件应该包括“社会的”和“经济的”两个方面,社会方面包括生活条件、文化、交通、教育、医疗等,经济方面包括经济的发展水平,就业机会的多少等,答案只从经济方面进行了分析,因此是不全面的。
该题的参考答案应为①城市工业发达,商业贸易活动频繁;②城市交通方便,文化教育和医疗条件好。
(五)用臆断代替规范地理开放性试题虽然答案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在答题过程中应该尽量使用规范性、地理性语言,如地理名词、术语、概念等,这是答题是否好的一个重要标准。
例如:“河流水量的变化”应表达为“河川径流的变化”,“某居住地”该用“聚落”表达,“一个地区的位置范围”最好用“区位”概括等等……许多开放性试题运用的是教材以外的知识和材料,表面看来出乎意料,而又实际却在情理之中,“即题在书外,理在书中”。
因此回答问题时要注意反馈教材的相关信息,从而使答案尽可能简洁明了,切中要害。
如2000年全国(广东)地理卷第37题“昆明附近产业转化构想”的内容,参考答案就是“四季如春,降水丰沛”。
又如20XX年全国文综卷36题第(2)小题要求描述10℃等温线走向,出现了“由下向上弯曲”、“由西南向北再向东,然后偏向东北”等种种错误回答,究其原因,一是对“走向”这一地理学术语理解不清,即描述走向要讲明是按什么方向延伸,而非分布特征、弯曲方向。
另一方面,有些考生平时没有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或者不注意用规范的语言表达问题而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