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庄子的生死观及其悲剧心态

论庄子的生死观及其悲剧心态

论庄子的生死观及其悲剧心态郭丽娟(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四川成都610000)摘 要:庄子的生死观认为,道为万物之源,世间万物都在不停的变化,生死更是如此,气聚为生,气散为死。

生死是很自然的事,将生与死等量齐观。

这种对生死的大彻大悟的背后其实是体现出了庄子的一种悲剧心态。

庄子既不满于现实,却又无力改变,最后只能逃回内心深处,企图把自己泯灭在逍遥自由的空间里,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也可以说是庄子对生活采取了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

因此庄子的生死观在对于生和死做出了自我的哲学判断的同时也反映出了庄子对于自己所期求而不得,退守精神家园的一种悲剧心态。

关键词:庄子; 生死观; 悲剧心态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2013)07-0054-03On the Conception of C huang -tzu and the Tragedy MentalityG UO Li juan(De p a rtment of Art and Journalism,South west University o f Nationa lities,ChengDu,Sichuan 610041)Abstract :The conception of Chuang-tzu abou t death implies that Tao is the source of universe which is al ways constantly changing.Especially,li fe and death is always changing,too,Qi decides the matter of life and death.Chuang-tzu holds that li fe and death is a very natural thing and calls for security at harmony .He is against the violation of the laws of nature and stresses the value of li fe.At last,you would achieve the complete liberation of the spi r i tual.However,this open-minded altitude about living and dying just reflects a tragic state of Chuang-tzu s mind that people could not change the process of death and life.So he thinks people have to submit.In fact,the sense of hopelessness comes from this upsetting world and is difficult to change.He has to recoil from the reali ty and regain his own world and dim the sense of self-existence.This actually shows a tragic state of mind.Key words :Chuang-tzu; conception of life and death; traged y mentali ty收稿日期:2013-05-29作者简介:郭丽娟(1986-)女,山西岚县人,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方面的研究。

庄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

他的哲学观点和思想主张集中体现在了!庄子∀一书中,而且他的哲学观点和思想主张都是以他所体悟的 道 作为基础的,而一个人首先就是有生命意识的本体,对自己的生命存在做一个清晰的认知才可以进一步 推己及人 。

所以笔者认为一个人如何定位自己的存在性,会对他怎么看待世界、看待自己以及这二者之间的关系造成直接影响。

而 生与死 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首要事情,所以对!庄子∀中所体现出的生死观予以客观揭示,从而为我们能全面的了解庄子的哲学观点和思想主张的做法就有了它的必要性。

纵观!庄子∀一书,庄子在体认 道 的过程中是不断地对生与死进行思考的,他一生清贫,却又拒绝了高官厚禄,甘心居于陋巷,保持着自己高尚的品行,洒脱的笑对人生风雨的洗涤。

他为何能如此呢?这其实是源于他的在其 大道思想 的影响下而形成的豁达的生死观。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关注在庄子这种极力推崇逍遥自在、生死互通的生死观背后所持有的心态是否真的如他所讲是快乐自由的。

而论者经过仔细研究,却认为这种对生死的豁达其实是体现出了庄子的一种悲剧心态,即既然死生不以我之态度为转移,何不逆来顺受,这其实展现的是一种对于现实不满但却又难以改变的无力感,因此他只好将自己归于天地宇宙中,泯灭了自我的存在感,是实实在在的一种悲剧心态的展示。

所以本论文在揭示!庄子∀中的生死观的同时也会探究庄子隐藏于其中的悲剧心态,以期对!庄子∀中的哲学观点和思想主张做出全面的认识。

一、庄子的生死观庄子在面对极端悲惨的现实世界,心情是沉痛的。

他把这种沉痛感融入到字里行间。

在!至乐∀中他感叹:人之生也,与忧俱生。

因此为了摆脱这种忧,他终其一生都在为了得到真正的自由而奋战。

为了突破物质与精神世界的固有束缚,庄子追求超脱,这不仅是超脱血肉之躯,更要突破自我实体。

然而,无论是追求何种形式的自由,首先就得对生与死这两个大问题做出自己的哲学思考,也就是得持有自我的生死观。

因此下文拟将从庄子对于生与死的哲学思考中,总结出庄子的生死观。

(一)庄子对于生的思考庄子对于生的思考主要是借助 道 来实现对生命自由第32卷第7期怀化学院学报 Vol 32 No 72013年7月JOURNAL OF HU AIHUA UN IVERSITYJul .2013进行不懈的追求。

道 是!庄子∀一书中最基本概念,属于追求生命自由的范畴。

!庄子#大宗师∀中对于 道 的表述是这样的: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惟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

[1](P 60)这段话基本上是对 道 做的一个基本意义的阐释。

庄子认为, 道 是无形的,是永恒的,在时空上是不灭的,是天地万物的根本。

庄子的道是要 体会 的,而且庄子更加着重要 得道 。

然而 道 是无形的,属于 可传而不可受 的范畴。

!庄子∀中认为绝对性、永恒性、超越性、普遍性、自然无为性是 道 的特别属性。

[2]通观!庄子∀一书,它里面提到的 道 的存在是无条件的, 是万物之所系 , 一化之所待 (!大宗师∀),[1](P59)这是 道 的绝对性; 道 是无所不在的,是 自古以固存 的、 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出上古而不为老 ,这是 道 的永恒性; 道 又是 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 的,这是它的超越性; 道 遍及了六合四方,这是它的普遍性; 道 讲求安时顺命, 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 ,[1](P17)这便体现了它的自然无为性。

庄子反复的阐述 道 ,实是在为了其追求的精神境界∃∃∃生命的绝对自由,来做理论范畴上的铺垫。

从 道 自然无为 的本性出发,庄子讲求要顺 道 而生,安命无为,庄子认为现实生活的尔虞我诈,是世俗之人的悲哀,他们 终日役役而不见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 。

[1](P12)当时人们的生命是不自由的,这是世人最大的悲哀。

庄子主张安命无为,追求生命的自由,才能突破这种人生困境,最后达到生命自由的境界。

主张一切顺应自然、天命,抛弃欲望,那么心境就会自然澄明,从而摆脱外物的干扰和役使后取得精神上的彻底自由。

能做到如此的人就是真正体悟了 道 的人。

在这些人看来死生、富贵贫贱、功名利禄都是如常的,没有区别的。

也就是!达生∀中讲到的 命之行 是 不知吾所以然而然 ,[1](P163)采取任何行动都不以达到目的为结果,其实就是要安命无为。

!庄子∀中还讲到: 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1](P38)也是阐释了只要安命无为就可以达到无怨无悔,无心无情,安然顺命的至高境界,而这种境界不是人人都能达到的,也是有德有道之人才能达到的。

世俗之人,追求声色犬马之虞,口腹之欲,却不知道正是受到这些外物之累才会扰乱人的真性,使人误入迷途在物欲的驱使下浑浑噩噩终身。

为了扭转这种困境,庄子才去追求完全的生命自由,并期望最终获得一个 真我 ∃∃∃真正的得道之人,只有得道之人才会外生死,遗万物,进而逍遥于天地,获得生命的绝对自由。

所以!庄子∀内篇、外篇、杂篇都不断用文字证明庄子的生存观最后要达到的是 逍遥 ,而这种逍遥是指要超越形体、超越现实世界的精神从而来获得心灵上的自由。

可以说庄子对于人之生是要求超出形体之外的,最终要获得的是心灵的自由,从而来达到真我的无牵无挂,超脱于尘世之外之境界。

(二)庄子对于死亡的思考上面我们已经提到了以 道 作为基点的哲学是庄子思想的理论基础,其对于死亡的探讨也是以这一前提为出发的,认为生与死都是自然现象,因此庄子对于死亡的基本解释是: 死生,命也 、死乃 气 之 聚散 ,应 安时处顺 。

[3]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之所以死生是命,是因为 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为顺也。

[1](P59)庄子认为人的生命只是一种载体,所谓 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俟我以老,息我以死 ,这是庄子从道法自然的本性出发认为作为道之载体的人的生与死也就是极为自然的事情,最后以自然主义的方式还原了生与死的本质,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 庄子甚至还宣称,死亡不仅是休息更是一种解脱、安乐。

庄子!至乐∀篇中通过骷髅之口声称: 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

死后,没有了人世的烦恼,比那些南面称王的人都要快乐得多。

[4]因此庄子对以下两种面对死亡的态度是持有反对意见的:其一:好生恶死。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无疑是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的,儒家是十分热爱生活和崇尚生命的。

并且强调的是活着的人与物,并不去追求来世的幸福,这是一种现实的世界观。

这就会使得大多数民众忌讳谈论死亡,有的人甚至于过分执着于肉体的永生,变的异常珍惜自己的生命,企图借助仙丹来延长自己的生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