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氧化钛材料介绍

二氧化钛材料介绍

二氧化钛光催化特性的研究历史及应用前景二氧化钛具有独特的光物理和光化学性质,在光学材料、光电化学和光电池、光催化降解有机物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二氧化钛的研究集中于二氧化钛半导体的研究,随着九十年代纳米材料科学的兴起,因纳米粒子的量子尺寸效应、表面效应等使得二氧化钛纳米材料的结构和性质与常规的二氧化钛材料存在巨大差异而受到科学家的广泛关注,成为研究热点。

本文将介绍二氧化钛光催化的研究历史目前的进展以及其应用前景。

二氧化钛光催化特性的发现早期的二氧化钛粉末因其出色的白度、低廉的价格以及无毒、稳定的特性被广泛应用为白色染料。

但是它的稳定性是有一定限制的,只是在较暗的条件下是完全稳定的。

虽然其在可见光波段不发生吸收的特性给予了其完美的白度,但是它能在紫外光下吸收光子,在其表面发生光化学反应,这一点很早就被二氧化钛颜料在阳光下剥落所表明,目前的钛白颜料正在以各种方式进行改进。

[1]对于二氧化钛光催化特性的科学研究始于20世纪早期,研究的早期科学家们研究了各种不同的固体材料的光敏感性,比如C. F. Goodeve1938年的工作已经探讨了固体氧化物的光敏感特性的机理。

[2]虽然二氧化钛证明在反应前后没有变化,但是这时这类的氧化物只是被称为光敏化剂,光催化的术语还未出现。

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二氧化钛的光催化特性才引起更多科学家的关注,1972年,当时刚从东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科学家Akira Fujishima在Nature杂志上发表文章,这一研究工作是其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从事的,文章阐述了发现金红石型二氧化钛n-半导体材料紫外光照射下无外加电流可以分解水,产生氢气。

[3]这篇文章被认为是拉开了二氧化钛光催化的研究兴起序幕。

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70年代所发现的二氧化钛催化光解水的现象,不需要外加电流,类似于金属的腐蚀,由两个电极,通常以锐钛矿型二氧化钛粉末悬浮液为阳极,用镀有Pt的二氧化钛阴极电极进行研究,但是几乎没有实验能在粉末体系中得到氢气和氧气。

1980年,Kawai和Sakata的研究工作得到了粉末体系中不能得到氢气和氧气的原因,他们的结论是因为在粉末体系中产物彼此的距离太近,氢气和氧气可能重新结合为水分子。

为解决这一问题,他们向悬浮的二氧化钛水溶液中加入了易被氧化的有机物,这样水制得氢气的同时有机物被氧化,氢气的产率显著提高。

在乙醇中实验的量子选率达到50%。

[4]大多数的有机物,包括各种生物代谢产物都能用于提高氢气产量,这是因为二氧化钛的光至空穴的氧化还原电位+2.53V使得大多数有机物能最终被氧化为二氧化碳。

而且产率也受到二氧化钛晶型的制约,锐钛矿的产率好于金红石,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前者具有更高的光电子还原电势,[5]而二氧化钛的另一种晶型板钛矿型无催化活性。

[6] 80年代的原油价格已在不断的上升之中,因此当看到有如此简单易行的制备氢气的方法时,很多科学家的目光都被二氧化钛的应用前景所吸引而进行研究。

但是二氧化钛的紫外光吸收的效率却仅有3%,又有人转而研究其他的低禁带宽的化合物像CdS和CdSe,但是他们的效率和稳定性还不如二氧化钛,因此在80年代中期利用二氧化钛制备氢气的研究就几乎停止了。

但是关于二氧化钛的另一方面的研究却一直延续,这一方面是环境污染的治理。

有关二氧化钛应用于环境污染治理的报道现在能查到的是1977年Frank的关于用二氧化钛光催化降解氰化物的研究。

[7]20世纪80年代的十年不断的有各种各样的有毒有害的有机化合物在研究中发现可以用二氧化钛进行光催化分解。

[8]这时氢气的产率显得无关紧要,因此完全可以直接使用二氧化钛粉末,在二氧化钛的表面形成的空穴可以活化水中或空气中的氧,形成具有活性的氧类物质。

进而氧化有机物。

在80年代出现了二氧化钛薄膜,能检索到得最早的文献是Matthews在1987年发表在JPC上的工作,二氧化钛粉末附载在玻璃管表面。

[9]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得催化剂的处理更加简便,而分散于溶液中的催化剂不易分离和重新使用。

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注意到二氧化钛可以附载在固体材料的表面,虽然这一催化剂由于效率不高而暂时无法应用于实际的工程技术上,但是上文提到的首先发现二氧化钛催化光解水的日本科学家Akira Fujishima意识到是否可以用于材料表面的自洁净,因为虽然效率不高但是用于处理生活中少量的有机杂质和水分的材料表面洁净是合适的。

因此他与日本东陶公司合作制作这种材料,在镀有二氧化钛的物质表面涂上一层2纳米厚的有机杂质在类似自然环境下的紫外光下照射20分钟后,有机层消失。

另外美国的科学家Heller也独立的发展了这一材料。

[10]这一材料已在日本的一个隧道的灯泡上使用,以防止废气的污染使亮度下降,据Akira Fujishima说效果良好。

光催化的抗菌效果:自1985年Matsunaga第一次报道利用Pt/Ti02光催化材料杀灭微生物以来,科学家对二氧化钛光催化作用于各种微生物进行了广泛研究,发现其对病毒、细菌、真菌、藻类和癌症细胞等都有很好的杀菌作用。

其抗菌过程简单描述为:二氧化钛在大于禁带宽度能量的光激发下,产生的空穴/电子对与环境中氧气及水发生作用,产生的活性氧等自由基与细胞中的有机物分子发生化学反应,进而分解细胞并达到抗菌目的。

此外,这些活性氧基团不仅能迅速、彻底杀灭细菌,还能降解内毒素等细胞裂解产物、其它有机物及化学污染物,使之完全矿化,具有其它抗菌剂不可比拟的优点。

也在二氧化钛中掺杂过渡金属离子以提高抗菌的效果,[11]2003年公布的Sunada的研究集中注意到了铜离子掺杂的二氧化钛薄膜的光催化抗菌的效果很好,只需要极弱的紫外光照射(1μW/cm2)就可以实现抗菌的效果,掺杂主要是为了在二氧化钛中引入捕获电子和空穴的缺陷,阻止其复合。

[12]21世纪以来的主要研究设计二氧化钛纳米薄膜的表面是其具有超亲水性。

研究认为.在光照条件下.二氧化钛表面的超亲水起因于其表面结构的变化:在紫外光照射条件下,二氧化钛价带电于被激发到导带.电子和空穴向二氧化钛表面迁移,在表面生成电于空穴对.电子与Ti4+反应,空穴则与表面桥氧离子反应,分别形成正三价的钛离于和氧空位。

此时,空气中的水解离吸附在氧空位中,成为化学吸附水(表面羟基),化学吸附水可进一步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形成物理吸附层,即在Ti3+缺陷周围形成高度亲水的微区.而表面剩余区域仍保持疏水性,这样就在二氧化钛表面构成了均匀分布的纳米尺寸分离的亲水与疏水微区,类似于二维毛细现象。

由于水或油性液滴尺寸远远大于亲水或疏水区域面积,故宏观上二氧化钛表面表现出亲水和疏水特性。

[13]由于超亲水性使得二氧化钛的表面的自净能力提高并拥有防露、防雾的特性而受到关注,提高超亲水性的方法主要有制备Ti02一Si02复合膜,增强表面能氢键构成。

[14]1999年Akira Fujishima小组的研究表明不同二氧化钛的不同单晶表面有不同的亲水性,比如100和110表面亲水性明显强于001表面,[15]前后为了获得合适的单晶表面,Nakato对此进行了研究,对二氧化钛的单晶表面进行了光刻,获得了有纳米孔洞的二氧化钛,它的亲水性明显提高。

[16]合成对可见光敏感的二氧化钛粉末,其中一种方法是掺杂Cr,Fe或Ni 等过渡金属,[17, 18]另一种方法是在晶体中造成氧原子的缺陷,类似于在二氧化钛的掺入了三价的钛原子。

[19]2003年时也出现了研究氮掺杂的二氧化钛粉末,这类研究在当时似乎很受关注,找到的文献也很多。

[20-22]为什么氮掺杂的二氧化钛具有可见光活性仍是有争议的问题,氮掺杂二氧化钛的可见光活性机制可能因其制备方法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氮掺杂对二氧化钛带隙结构的改变以及由此产生的氧空位,可能都是其产生可见光活性的原因;氧空位是载流子复合中心还是可见光活性中心,可能与氧空位的密度有关。

[23]二氧化钛纳米薄膜材料光催化特性的主要应用前景二氧化钛的纳米薄膜材料光催化特性主要的应用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材料的自洁净和太阳能发电,这部分的应用在前面已有所提及,并且这方面的研究已经部分的产业化,技术应该说已经比较成熟。

而太阳能电池目前并未产业化,主要是受薄膜面积和比表面积的限制,但是他有着非凡的应用前景,下面就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研究。

随着全球气候的暖化和化石能源的逐渐耗尽,人们开始把目光转向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作为世界上最干净的能源的太阳能自然被寄予厚望。

但是,有报道称,现在的以单晶硅为主要材料的太阳能电池,它本身在制备时所消耗的能量就是很大的能量,成本也不低。

而二氧化钛纳米材料在这一方面较大的优势,它的价格较为低廉,制备也比较方便,即使废弃也对环境无害。

如前所述,研究中人们发现二氧化钛薄膜是宽禁带半导体,只能吸收紫外光,不能吸收太阳光中占大部分的可见光,捕获太阳光的能力非常差。

1991年时瑞士的科学家Gratzel第一次提出了染料敏化电池,它以了纳米二氧化钛多孔膜作为半导体电极,以Ru及Os 等有机金属化合物作为光敏化染料。

[24]其作用机理是染料分子吸收太阳光能量,染料分子中的电子受激发,跃迁到激发态.当染料分子的激发态能级高于半导体的导带能级,且二者能级匹配时,激发态的染料就会将电子陕速注人到二氧化钛导带中,并通过二氧化钛膜传输到膜与导电玻璃的接触面上,并在导电基片上富集,通过外电路流向对电极。

经过20年的发展,研究人员发展了不同的薄膜制备方法和各样的染料,染料目前大致分为3类:有钌吡啶有机金属配合物[25]、酞菁和菁类系列染料和天然染料,而制备方法上主要有溶胶凝胶法[24]、阳极氧化法[26]、溅射物理沉积法[27]。

结语对于二氧化钛的研究时间并不算太久远,但是它的各样的特殊性质却吸引我们不断的进行探索,短短的近40年的时间,对于二氧化钛的研究不仅有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推进了我们对物质结构和半导体物质的更深入的了解。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看见二氧化钛作为优良的材料进入实际生活。

而我更希望在各种各样的应用的背后有着强大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我们应该明白怎么去合理的使用像二氧化钛这些材料,更应该清楚为什么可以这样来用。

参考文献(Reference):1. 许红, 二氧化钛颜料光泽和耐久性的改进, in 国家化工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钛白分中心2006年会员大会论文集. 2006.2. Goodeve, C.F. and J.A. Kitchener, The mechanism of photosensitisation by solids. Transactionsof the Faraday Society, 1938. 34(2): p. 0902-0908.3. Fujishima, A. and K. Honda, ELECTROCHEMICAL PHOTOLYSIS OF WATER AT ASEMICONDUCTOR ELECTRODE. Nature, 1972. 238(5358): p. 37-+.4. Kawai, T. and T. Sakata, CONVERSION OF CARBOHYDRATE INTO HYDROGEN FUEL BY APHOTOCATALYTIC PROCESS. Nature, 1980. 286(5772): p. 474-476.5. Kavan, L., et al., Electrochemical and Photoelectrochemical Investigation of Single-CrystalAnatas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996. 118(28): p. 6716-6723.6. 郭洪蕾, 光催化活性TiO2薄膜的研究进展.电子元件与材料, 2006. 25(3): p. 4.7. Frank, S.N. and A.J. Bard, HETEROGENEOUS 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OF CYANIDE ION INAQUEOUS-SOLUTIONS AT TIO2 POWDER.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977.99(1): p. 303-304.8. Fox, M.A., The photoexcited states of organic anions.Chemical Reviews, 1979. 79(3): p.253-273.9. Matthews, R.W., Photooxidation of organic impurities in water using thin films of titaniumdioxide.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1987. 91(12): p. 3328-3333.10. Heller, A., Chemistry and Applications of 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of Thin Organic Films.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1995. 28(12): p. 503-508.11. 赵芙蓉, 二氧化钛基光催化抗菌材料的研究进展.材料导报, 2005. 19(11): p. 4.12. Sunada, K., T. Watanabe, and K. Hashimoto, Bactericidal Activity of Copper-Deposited TiO2Thin Film under Weak UV Light Illumination.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03.37(20): p. 4785-4789.13. Wang, R., et al., Light-induced amphiphilic surfaces. Nature, 1997. 388(6641): p. 431-432.14. TiO2 表面超亲水性.材料导报, 2000. 14(7): p. 3.15. Wang, R., et al., Studies of Surface Wettability Conversion on TiO2 Single-Crystal Surfaces. The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 1999. 103(12): p. 2188-2194.16. Tsujiko, A., et al., Selective Formation of Nanoholes with (100)-Face Walls by Photoetching ofn-TiO2 (Rutile) Electrodes, Accompanied by Increases in Water-Oxidation Photocurrent.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 2000. 104(20): p. 4873-4879.17. Borgarello, E., et al., Visible light induced water cleavage in colloidal solutions ofchromium-doped titanium dioxide particl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982.104(11): p. 2996-3002.18. Yamashita, H.,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metal ion-implanted titanium oxide photocatalystsoperating under visible light irradiation.Journal of Synchrotron Radiation, 1999. 6: p.451-452.19. Nakamura, I., et al., Role of oxygen vacancy in the plasma-treated TiO2 photocatalyst withvisible light activity for NO removal.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 Chemical, 2000.161(1-2): p. 205-212.20. Irie, H., Y. Watanabe, and K. Hashimoto, Nitrogen-Concentration Dependence on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TiO2-xNx Powders.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 2003.107(23): p. 5483-5486.21. Yin, S., et al., Preparation of nitrogen-doped titania with high visible light inducedphotocatalytic activity by mechanochemical reaction of titania and hexamethylenetetramine.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2003. 13(12): p. 2996-3001.22. Lindgren, T., et al., Photoelectrochemical and optical properties of nitrogen doped titaniumdioxide films prepared by reactive DC magnetron sputtering.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 2003. 107(24): p. 5709-5716.23. 方晓明, 具可见光活性的氮掺杂二氧化钛光催化剂.化学进展, 2007. 19(9): p. 9.24. Oregan, B. and M. Gratzel, A LOW-COST, HIGH-EFFICIENCY SOLAR-CELL BASED ONDYE-SENSITIZED COLLOIDAL TIO2 FILMS. Nature, 1991. 353(6346): p. 737-740.25. Huber, R., et al., Observation of photoinduced electron transfer in dye/semiconductor colloidalsystems with different coupling strengths. Chemical Physics, 2002. 285(1): p. 39-45.26. Kavan, L., et al., QUANTUM-SIZE EFFECTS IN NANOCRYSTALLINE SEMICONDUCTING TIO2LAYERS PREPARED BY ANODIC OXIDATIVE HYDROLYSIS OF TICL3.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1993. 97(37): p. 9493-9498.27. 蓝鼎, TiO2薄膜的制备方法及其对染料敏化太阳电池性能的影响.感光科学与光化学,2003. 21(4): p. 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