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河北省高考化学试卷(新课标Ⅰ)

2020年河北省高考化学试卷(新课标Ⅰ)

2020年河北省高考化学试卷(新课标Ⅰ)一、选择题:本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指出,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CH3COOOH)、氯仿等均可有效灭活病毒。

对于上述化学药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CH3CH2OH能与水互溶B.NaClO通过氧化灭活病毒C.过氧乙酸相对分子质量为76D.氯仿的化学名称是四氯化碳【答案】D【考点】相对分子质量及其计算电子式、化学式或化学符号及名称的综合【解析】A.CH3CH2OH与水分子间能形成氢键,并且都是极性分子;B.NaClO具有强氧化性;C.过氧乙酸的结构简式为CH3COOOH;D.氯仿的化学名称是三氯甲烷。

【解答】A.CH3CH2OH与水分子间能形成氢键,并且都是极性分子,所以CH3CH2OH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故A正确;B.NaClO具有强氧化性,通过氧化能灭活病毒,故B正确;C.过氧乙酸的结构简式为CH3COOOH,相对分子质量为12×2+4+16×3=76,故C正确;D.氯仿的化学名称是三氯甲烷,不是四氯化碳,故D错误;2. 紫花前胡醇()可从中药材当归和白芷中提取得到,能提高人体免疫力。

有关该化合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分子式为C14H14O4B.不能使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变色C.能够发生水解反应D.能够发生消去反应生成双键【答案】B【考点】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解析】A、分子中14个碳原子,不饱和度为8;B、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和羟基直接相连碳上有氢原子;C、分子中含有酯基,能发生水解;D、与−OH相连的C的邻位C上有一种H可发生消去反应;【解答】A、分子的不饱和度为8,则氢原子个数为:14×2+2−8×2=14,四个氧原子,所以分子式为:C14H14O4,故A正确;B、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和羟基直接相连碳上有氢原子,所以能使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变色,故B错误;C、分子中含有能发生水解酯基,则紫花前胡醇能水解,故C正确;D、与−OH相连的C的邻位C上有一种H可发生消去反应,生成双键,故D正确;3. 下列气体去除杂质的方法中,不能实现目的的是()A.AB.BC.CD.D【答案】A【考点】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除杂的基本方法选择与应用【解析】除杂的原则是不引入新的杂质,不减少要提纯的物质,操作简单,绿色环保。

A.SO2具有还原性,易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为硫酸;B.饱和食盐水可以减少氯气的溶解量;C.N2(O2)利用化学性质的差异,铜与氧气反应,;D.2NO2+2NaOH=NaNO2+NaNO3+H2O,NO为不成盐氧化物,【解答】A.SO2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为硫酸,故A错误;B.Cl2(HCl)利用溶解性的差异,除去HCl,故B正确;C.N2(O2)利用化学性质的差异,铜与氧气反应,不与氮气反应,达到除杂目的,故C 正确;D.NO2可以与NaOH发生反应:2NO2+2NaOH=NaNO2+NaNO3+H2O,NO与NaOH溶液不能发生反应;尽管NO可以与NO2一同跟NaOH发生反应:NO+NO2+2NaOH=2NaNO2+H2O,但由于杂质的含量一般较少,所以也不会对NO的量产生较大的影响,故D正确;4. 铑的配合物离子[Rℎ(CO)2I2]−可催化甲醇羰基化,反应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CH3COI是反应中间体B.甲醇羰基化反应为CH3OH+CO=CH3CO2HC.反应过程中Rℎ的成键数目保持不变D.存在反应CH3OH+HI=CH3I+H2O【答案】C【考点】氧化还原反应配合物的成键情况【解析】A、由图可知,铑的配合物离子(Rℎ(CO)3I3CH3]−生成CH3COI,CH3COI继续与H2O反应生成HI和CH3CO2H;B、由图可知发生的反应依次为:①CH3OH+HI=CH3I+H2O,②+CH3I=,③=,④+CO=,⑤=CH3COI+,⑥CH3COI+H2O=HI+CH3CO2H,6个反应依次发生;C、由图可以看出Rℎ的成键数目由4−6−5−6−4变化;D、由B分析及图中箭头方向判断出此步反应。

【解答】A、由图可知,铑的配合物离子(Rℎ(CO)3I3CH3]−生成CH3COI,CH3COI继续与H2O反应生成HI和CH3CO2H,所以CH3COI是反应中间体,故A正确;B 、由图可知发生的反应依次为:①CH 3OH +HI =CH 3I +H 2O ,②+CH 3I =,③=,④+CO =,⑤=CH 3COI +,⑥CH 3COI +H 2O =HI +CH 3CO 2H ,6个反应依次发生,6个反应方程式相加和,消去中间产物得出总反应:CH 3OH +CO =CH 3CO 2H ,故B 正确;C 、由图可以看出Rℎ的成键数目由4变为6再变为5再变为6再变为4,依次循环,故C 错误;D 、由B 分析,按照箭头方向可知:CH 3OH 和HI 反应生成CH 3I 和H 2O ,反应方程式为:即CH 3OH +HI =CH 3I +H 2O ,故D 正确;5. 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在核反应中用α粒子(即氦核24He )轰击金属原子Z WX ,得到核素Z+230Y ,开创了人造放射性核素的先河:Z W X +24He →Z+230Y +01n 其中元素X 、Y 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Z W X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B.X 、Y 均可形成三氯化物C.X 的原子半径小于Y 的D.Y 仅有一种含氧酸【答案】 B【考点】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 【解析】由Z W X +24He →Z+230Y +01n 及质量守恒可知,W =30+1−4=27,X 、Y 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8,X 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22=3,金属原子Z W X 的质量数为27、且位于ⅢA 族,Z =13符合题意,则X 为Al ;Y 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3=5,质子数为13+2=15,Y 为P ,以此来解答。

【解答】由上述分析可知X 为Al 、Y 为P ,A .W 为27,X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7,故A 错误;B .X 、Y 可形成三氯化物分别为AlCl 3、PCl 3,故B 正确;C .同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减小,则X 的原子半径大于Y 的半径,故C 错误;D .Y 的含氧酸有磷酸、偏磷酸等,故D 错误;6. 科学家近年发明了一种新型Zn −CO 2水介质电池。

电池示意图如图,电极为金属锌和选择性催化材料。

放电时,温室气体CO 2被转化为储氢物质甲酸等,为解决环境和能源问题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放电时,负极反应为Zn−2e−+40H−=Zn(OH)42−B.放电时,1mol CO2转化为HCOOH,转移的电子数为2molC.充电时,电池总反应为2Zn(OH)42−=2Zn+O2↑+40H−+2H2OD.充电时,正极溶液中OH−浓度升高【答案】D【考点】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及应用【解析】电极为金属锌放电时,由图示知负极反应为Zn−2e−+40H−=Zn(OH)42−,温室气体CO2被转化为储氢物质甲酸为还原反应,充电时阳极生成氧气,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生成锌,据此答题。

【解答】A.放电时,金属锌做负极生成Zn(OH)42−,负极反应为Zn−2e−+40H−=Zn(OH)42−,故A正确;B.放电时,CO2中碳的化合价为+4价,HCOOH中碳的化合价+2,1mol CO2转化为HCOOH,降低2价,转移的电子数为2mol,故B正确;C.充电时,阳极电极反应:2H2O−4e−=4H++O2↑,阴极反应:Zn(OH)42+2e−−=Zn+40H−,电池总反应为2Zn(OH)42−=2Zn+O2↑+40H−+2H2O,故C正确;D.充电时,阳极(原电池的正极)电极反应:2H2O−4e−=4H++O2↑,溶液中H+浓度增大,溶液中c(H+)⋅c(OH−)=K W,温度不变时,K W不变,因此溶液中OH−浓度降低,故D错误;7. 以酚酞为指示剂,用0.1000mol⋅L−1的NaOH溶液滴定20.00mL未知浓度的二元酸H2A溶液。

溶液中,pH、分布系数δ随滴加NaOH溶液体积V NaOH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比如A2−的分布系数:δ(A2−)=c(A2−)c(H2A)+c(HA−)+c(A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曲线①代表δ(H2A),曲线②代表δ(HA−)B.H2A溶液的浓度为0.2000mol⋅L−1C.HA−的电离常数K a=1.0×10−2D.滴定终点时,溶液中c(Na+)<2c(A2−)+c(HA−)【答案】C【考点】酸碱混合时的定性判断及有关pH的计算【解析】A、曲线①一直在减小,曲线②在一直增加,且两者相加等于1;B、溶液的pH发生突变时,滴有酚酞的溶液发生颜色变化,到达滴定终点,即NaOH和H2A恰好完全反应;C、HA−的电离常数K a=c(H+)c(A2−)c(HA−);D、滴定终点时δ(HA−)=0,溶液中的电荷守恒:c(H+)+c(Na+)=2c(A2−)+c(OH−)。

【解答】A、在未加NaOH溶液时,曲线①的分布系数与曲线②的分布系数之和等于1,且δ曲线①一直在减小,曲线②在一直增加;说明H2A第一步完全电离,第二步存在电离平衡,即H2A=HA−+H+,HA−⇌A2−+H+,曲线①代表δ(HA−);当加入用0.1000mol⋅L−1的NaOH溶液40.00mL滴定后,发生NaHA+NaOH=Na2A+H2O,HA−的分布系数减小,A2−的分布系数在增大,且曲线②在一直在增加,在滴定终点后与③重合,所以曲线②代表δ(A2−),故A错误;B、当加入40.00mLNaOH溶液时,溶液的pH发生突变,到达滴定终点,说明NaOH和H2A恰好完全反应,根据反应2NaOH+H2A=Na2A+2H2O,n(NaOH)=2n(H2A),c(H2A)=0.1000mol/L×40mL2×20.00mL=0.1000mol/L,故B错误;C、由于H2A第一步完全电离,则HA−的起始浓度为0.1000mol/L,根据图象,当V NaOH =0时,HA−的分布系数为0.9,溶液的pH=1,A2−的分布系数为0.1,则HA−的电离平衡常数K a=c(A2−)⋅c(H+)c(HA−)=0.1000mol/L×0.1×0.1000mol/L0.1000mol/L×0.9≈1×10−2,故C正确;D、用酚酞作指示剂,酚酞变色的pH范围为8.2∼10,终点时溶液呈碱性,c(OH−)> c(H+),溶液中的电荷守恒,c(H+)+c(Na+)=2c(A2−)+c(OH−)+c(HA−),则c(Na+)>2c(A2−)+c(HA−),故D错误;二、非选择题:共58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