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命题作文写作指导作文天地 03-29 1715:高考命题作文写作指导======================================要点提示:一、命题形式 1、单纯的命题作文(词、短语、句子) 2、诠释关键词的义项+命题 3、材料(提示词或引导语)+命题 二、审题方法 1 增补信息法(添枝加叶法/组词造句法) 2 明确重心法(审题眼) 3 探究寓意法(比喻象征联想法) 4 追问法 5 化意为象法(化虚为实) 6 一分为二法 7 巧用材料法 三、综合训练 ----------------------------一、导入: 1、介绍近几年高考作文有关命题作文的情况(材料),强调写好命题作文对提 高写作水平的重要性。
2、命题作文要过“五关”:(1)审题关(2)立意关(3)选材关(4)结构关 (5)文体关 今天我们重点讲“过审题关”。
二、目标阐述 “过审题关”,就是要掌握正确有效的审题的方法,明确审题的目的,尽快地 确定写作的范围、重点,力争做到符合题意、切合题意。
学生看材料,总结明确命题作文的形式: 1、单纯的命题作文(词、短语、句子)2、诠释关键词的义项+命题 3、材料(提示词或引导语)+命题三、高考命题作文审题七法 (一)增补信息法(添枝加叶法)(“组词造句”) 有一些命题作文题比较宽泛,有时让人摸不着边际,可以采用“增补信息 法”,即在理解命题作文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在题目的前或后或中间加 上限制词,增补新的信息或新的因素,(如果题目中有代词,则指出具体指代 的内容、对象。
)从而达到缩小外延、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明确范围、方便 入题旨的目的。
【例】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
(2008 年高考语文湖北卷) 【例】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
(2008 年高考语文湖北卷) 【审题指导】 你我他、一个人/ “举手投足之间”/表现出一个人的思想品格 “举手投足之间”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题目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在审题 时,可以先把它当成是半命题作文,运用“增补信息法”,增补新的信息,将 短语补充成一个句子,在补充完善中确定中心论点,然后取其一点入题。
举手投足泛指手脚动作。
又指做某些事的具体过程或者轻易而举之间的动 作。
① 透过“举手投足之间”进行思考 ②体味“举手投足之间”的感情 ③“举手投足之间”,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④“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一个人的道德修养 ⑤“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一个人的品质和学问 ⑥“举手投足之间” ,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甚 至可以改写一个民族的历史等等。
这就要求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观察到生活的举手投足之间细微之处; 不仅是观察,更要思考,思考举手投足之间蕴涵的精神内涵,要朝向生活的深 处开掘和思考,做到感性和理性的结合,要求同学们不仅会要叙述,更要会议 论,进行理性的思辨和分析。
补充:作文提示语中的三个“如何对待”给我们以很好的思考方向启示。
(可 用“巧用材料法”和“追问法”来审题) 命题作文可以变成半命题作文(化虚为实,化大为小) ①“我想握住你的手”→“我想握住你(___)的手”;/”你”指谁/什么 ②“必须跨过这道坎”→“_____必须跨过这(___)道坎”; ③“细微深处”→透过“细微深处”感受/体味人情冷暖/思想品格。
“深处” →即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细微”的意义与价值等 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观察到生活的细微之处;不仅是观察,更要 思考,要朝向生活的深处开掘和思考。
同“我想握住你的手”和“必须跨过这 道坎”一样,做到感性和理性的结合,要求同学们不仅会要叙述,更要会议 论,进行理性的思辨和分析。
这一方向不会改变。
【拓展训练】第二次月考命题作文:把心唤醒 【审题指导】谁/什么“把(谁的)(怎样的)心唤醒”【原题回放】担当,在词典里的意思是“接受并负起责任”。
担当是一种态 度,也是一种行动。
担当可以为自己、他人,也可以为国家、民族„„你对 “担当”有着怎样的体验或感悟,请以“担当”为题,写一篇文章。
【审题指导】运用“增补信息法”补充成分,一是可以补充宾语,回答出“担 当”的对象,如“担当责任”“担当义务”“担当道义”等;二是可以补充主 语,回答谁“担当”,如“我担当责任”“每个人担当义务”“教师担当道 义”等。
这样选择其中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即可。
【拓展训练】2009 年高考语文四川卷(60 分) 请以“熟悉”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审题指导】《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是这样解释“熟悉”的:知道得很清 楚。
以词为题的,可用“组词造句”(添枝加叶)法,化虚为实,化大为小。
○熟悉的生活(熟悉的事、熟悉的人)、熟悉的风景„„/留念回忆 ○熟能生巧/ ○熟悉使人有亲切感和安全感/对熟悉的人和事容易轻信 ○熟悉不等于了解/最熟悉的事物,往往是最不了解的 ○自以为熟悉的人和事,其实很陌生 ○陌生可以变为熟悉/熟悉可以变为陌生 ○对熟悉的不想改变/有时需要我们放弃熟悉的东西 ○熟视无睹/ 熟悉的往往被漠视/熟悉的容易被忽略/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熟悉与忽略/“我们熟悉明星的一切,却忽略了身边的人(亲情)” ○熟悉与消失/“熟悉的东西(传统文化、技艺等)正在离我们远去”、熟悉的 面孔离我们而去——反思:珍惜、保护与传承等。
运用逆向思维法:对这个作文题目内涵的发掘和深化,学生甚至可运用逆向 思维,倒弹琵琶出新意,可以形成“熟悉有时是一种可怕的习惯”“熟悉形成 的思维定势束缚人”“不要觉得一切都熟悉,要走出生活的惯性,以求新的发 现”的深刻立意,进而阐述“人们所熟悉的东西,有时又在束缚着人们”的道 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
(二)明确重心法(审题眼) 所谓“重心”是指命题作文题目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作 的重点。
偏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
考生在审题时要 重点对表修饰或限制的“偏”的部分进行深入思考,才可能使自己的立意不走 偏。
【原题回放】 2007 年高考作文(湖南卷)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 论文或记叙文。
注意(1)注意题目中的“地”字。
(2)不得抄袭。
【审题指导】“诗意地生活”其表意重心在“诗意”上,所以审题时就要紧扣 “诗意”二字,“诗意”是什么?“诗意”不仅是诗情画意,更是一种心灵的 和谐,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是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等。
那么,“诗意地生 活”就是用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或乐观豁达的精神去面对生活。
如果考生眼睛 只盯着中心词“生活”,而没有仔细思考修饰语(重心)“诗意”的含义,立 意就会走偏。
○什么叫“诗意”/优美、美好/有格调有情调/浪漫/令人陶醉)/ 1、诗思;诗情。
2、诗的内容和意境。
3、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 境。
○为什么要诗意地生活? ○如何诗意地生活? 【拓展训练】 题目:以“世界因你而精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审题指导】本题是一句完整的句子,有三个因素“世界”“精彩”“你”, 那么哪个是审题立意的重心呢?句子主干是“世界精彩”,状语是“因你”, 我们说题目的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也就是说审题立意的重心在“因 你”上,认真审题后发现,这里的“你”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既可以指 某个人,也可以指一个群体。
行文的重点应是“你”,如我的人生(世界)因 母亲(你)而精彩,社会(世界)因你(助人为乐者、富有爱心者、默默耕耘 者等)而精彩,我的世界因你(李白、苏轼、李清照等)而精彩等。
从以上几 个立意看,出彩点在于“你”这个“偏”的部分。
【原题回放】2008 年高考语文安徽卷 请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审题指导】 “带着感动出发”句意明确,且考生人人有话可说。
但审题中仍 然“暗藏杀机”,“带着感动出发”是个偏正性的短语,“出发”是中心词, 写作中需注意“出发”时“带着感动”,即“感动”在前,“出发”在后。
从 内容上看,“感动”可以是文章内容的主要部分,但中心必须落实到“出发” 上来,如果光有感动的内容,或简单地记叙一次让自己感动的事,而将“出 发”抛在一边,那文章就有偏题的嫌疑了。
在作文时,我们可以将其分解成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思考。
1、带着什么出发?感 动。
2、带着感动去干吗?出发。
既然有出发,那就有,出发到哪里去,去干什 么。
所以具体的作文落脚点应当在“感动”,什么人、什么事让你感动了;写 作的重心在于“出发去干什么”,可就此展开。
就题目——“带着感动出发”本身来看,显然是契合了传统的“文以传道”的 创作观。
在时下,众志成城抗击暴风雪,抗震救灾是举国上下的头等大事,其 中所表现的“道”是需要及时传承的。
因此,考生不妨结合近期的这两件大事 立意作文。
【遣词造句法】围绕核心词素进行遣词造句。
即以该词或标题中的核心语素为 中心词,组合成短语或造出表意明确的语句,这短语和句子本身有可能构成这 篇文章的命意判断。
重庆卷“在自然中生活”,“在自然中生活”主要对象(核心词素)是“自 然”“生活”,有两对象就存在主要关系,主要意向很明确,是倾向于赞同或 认可的,即在生活中要学会欣赏自然、尊重自然、彰显自由个性或提倡顺其自 然的生活态度等。
具体操作时,需界定“自然”的内涵,可具体化为“自然 界”,也可抽象为一种生活观,前者是在“自然”层面上的立意,后者是在 “人生、精神”等方面的立意。
如:在自然中生活,我们会发现内心深处无比 向往的时光;自然地生活,可营造一颗诗意善感的心;自然地生活,让人诗意 地栖居;自然地生活,是人生的精神突围;自然地生活,收获那一份淡定与从 容。
(三)探究寓意法。
(比喻象征联想法) 寓意通常是指所指对象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有些作文题目,除了直白说法以 外,还有一种比喻说法或者象征说法,“探究寓意法”就是探究其比喻义或象 征义的方法。
对于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审题立意要注意两点:(1)寓意性的命题 作文,当然可以写它的本义,但一般不是“就事论事”地写它的本义,而是重 点写出它的寓意,即便你的作文要从其本义入手,但最终还得要写出它的寓 意,这样才会使主题得到开掘。
(2)寓意性的命题作文题往往是一种具体事 物,因此,它的寓意就有一种开放性的特点。
这就要求捕捉到自己最熟悉而又 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作文。
否则,就难以把作文写得情文并茂。
这一类作文,命意的关键在于抓住命题中的核心词素,把抽象命题具体还原, 再把具体概念抽象提升;或者把大话题从小处着手,小话题从大处引申。
如 2007 年上海卷作文“必须跨过这道坎”:关键词“坎”可视之为喻体 词,那么需对它进行具体化,其寓意(比喻义)为成长、发展、前进过程中遇 到的障碍、困难、矛盾,如家庭变故、升学受挫、心理失衡等;当然,我们也 可以对它进行抽象化,如诚信之坎、诱惑之坎、困境之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