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词语类命题作文”写作指导
高考“词语类命题作文”写作指导
■山东省郓城第一中学(274700)●李召峰
【概念解读】
所谓词语类命题作文是指仅以一个词语为题目的作文命题形式。
作为命题的词语,可以是动词、名词、形容词,也可以是其他词性的词语。
这些词语的共同点是内涵丰富,词义往往既有本义、引申义,又有比喻义、象征义。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明确词语的内涵,即明确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是什么,然后确定该词义的重点、难点、范围、对象、程度。
这是我们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的关键,也直接关系到作文写作的成败。
【典例导析】
●命题展示
以“结论”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词语类命题作文。
审题立意时,首先要理解这个词语所包含的内涵和外延,切入题意的深层。
“结论”是从一定的前提推论得到的结果;是对事物的做出的总结性判断。
注意,它是推论出来的结果、是总结性的判断,而“总结”则比较侧重过程性、实践性。
我们知道一个结论的形成是建立在推论判断的基础上的,在当时
的条件下,这些理论或信条确确实实是科学的领先的,因此,它常常是带有一定合理性的因子,一般而言,形成结论的是不能或很难随意变更的。
但我们知道由于结论的形成受到时间、空间、地域、人事及科技水平、认知条件甚至世界观人生观等条件的制约,世易时移,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前进,它们就会丧失科学性;如果在推论的过程中出现逻辑性的错误,那么这结论本身就已经是荒谬的了,因此要批判地分析,不盲从、不轻信,要用科学的精神、批判的眼光审视所谓的结论。
明白这一点,以下几种立意可供我们写作参考:
①从结论的形成是建立在推论判断的基础上的,可以写成要相信科学,不盲目相信谣传。
如我们现在大力开展的“不信谣、不传谣”活动。
②从结论的形成受到条件的制约,要用批判的眼光审视,不迷信权威。
如我们可以写“我们相信权威,我们更相信真理。
”
③歌颂敢于推翻权威结论的人的勇气、智慧。
正是不断有人敢于挑战权威才有了今天的进步。
④权威也会出错,也会出现黑暗的颜色,也会被挟制被利用。
我辈更应警惕,不要轻率对事物下结论。
●误区提示
首先这里命题的内容是“结论”,我们不要把它和“总结”与“论述”混为一谈,造成文章内容的偏题和离题。
再者,“结论”往往代表着一种权威,我们也不能把“结论”等同于“权威”,甚至整篇文中没有“结论”的影子,而全被“权威”替代。
还有,“结论”有其
两面性,我们可以从正面入手,也可从反面批驳。
但切忌泛泛而谈,观点自相矛盾。
【技巧小结】
对于“词语类命题作文”,我们在审题立意、谋篇布局中,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明概念,把握词语重心。
词语类命题作文的难度是抽象概括不具体,让人觉得空洞,无从下手;优点是内涵丰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对其进行理解读。
所以写好这类作文题目的关键是弄清词语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包括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尤其是词语的深层含义。
把握了词语的重心,我们就把握了文章的表意重心。
这样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
如“结论”这个命题,我们首先要对其词语概念有一个明确的把握,要与“总结”明显的区分开。
在明确“结论”是对事物的做出的总结性判断后,我们就可以把文章的立意重心放在对“结论”的认识评价上。
再如“潮流”这个命题,我们首先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它既可以指汹涌澎湃的“实潮”,也可以指某种社会的思潮。
比较而言,我们很容易把“社会思潮”作文词语的重心。
明确了词语的重心,文章写起来也就有的放矢。
(2)、展联想,拓展写作思路。
确定词语概念重心和文章的表意重心后,我们的紧接任务就是要打开思路,从不同的方面、角度、层次将其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打
开思路的最好方法是联想。
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以词语重心为载体,向深层次挖掘,使自己的作文有深度,这也是得高分的重要一环。
在“结论”这个命题中,我们由“结论”可以联想到“权威”,可以歌颂挑战“权威”的勇气,可以谈“权威”给我们的警示,还可以联想到“不信谣、不传谣”活动。
这样就拓展了我们的写作思路。
又如“路过”这个命题,可以让我们联想到路过的看客,进而和“小悦悦”事件联系在一起。
(3)、巧构思,严谨文章结构。
文章有了写作思路,下一步就是如何巧妙构思成篇,使文章的结构严谨一体。
由于命题的词语的概念往往有表里、虚实之分。
这造成很多同学作文结构松散,“脚踩西瓜皮,滑到那里是那里。
”在构思过程中,要着力为文章设计出新颖别致的结构。
比如,可以用一条线索贯穿起相关材料,运用“彩线串珠法”;也将几件事或几个侧面围绕一个主题并列或交错展开,运用“三水并流法”。
还可以由虚及实,逐步展开,运用“虚实结合法”。
这样结构上做到浑然一体,再适当地注意下点题和前后照应,即能成就一篇佳作。
如《结论》这篇文章,作者围绕“事定犹须待盖棺?”这一线索,把整篇文章串联了一起。
《潮流》这篇文章则围绕“杨父之死”这个事件深度挖掘。
结构严谨自然。
(4)、炼语言,增添文章美感。
语言是作文最外在最鲜活的东西,无论是平实朴素的,还是充满文学韵味的,锤炼语言,巧妙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使表情达意确切、
形象、简约而意韵丰富,增添文章的美感。
应是我们写作中所注意的。
《结论》这篇文章,作者巧用排比、对偶修辞,让语言显得整齐而有气势。
《潮流》这篇文章更是在语言上取胜,开头和结尾两部分生动形象的描写无疑增添了文章的魅力。
【拓展训练】
一
●模拟命题
请以“潮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思路点拨
潮流,这是一个比喻性的词语类命题作文,含义非常丰富。
海潮汹涌澎湃,气势夺人,这是实潮。
但“潮流”更多地用来比喻一种新生事物的蓬勃兴旺的景象,这个新生事物有好的,也有坏的,这是社会上的浪潮。
自己感情如潮水起伏,这是心潮,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感情经历。
环顾社会,有哪些潮流在兴起;检视人生,跟不跟潮流,审视内心,如何面对自己的思潮。
“追星潮”“抢盐潮”“跟风潮”……面对多种潮流,你的评判,你的感想,你的选择……这些都可以是我们写作内容。
在选择题材时,针对这个宽泛的题目,切入点一定要小,要以小见大,即可以选择某一具体的“潮流”。
可通过记叙一件事来反映某一潮流,也可以发表自己对某一潮流的看法,还可以用抒情的手法来表达你内心的感受。
二
●模拟命题
请以“路过”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思路点拨:
路过,意为“途中经过”,它既可实指,路过某地,领略优美奇异的自然风光,见证某些值得铭记的事件的发生,邂逅一个人,开始一段情感经历;也可以虚指,路过一段历史,感受其中蕴含的历史哲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同时可以路过一些优秀人物的事迹,感受他们的高风亮节,提升自己对人生生命的认识,丰富自己的人生积淀。
有实有虚,虚实相生,我们都应把取材的笔触指向我们的生活。
我们由“路过”的耳闻目睹可以谈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巨大变化。
由“路过人生”也可以谈谈生命的短暂历程,从而珍视生命提升价值。
同时还可以唤醒社会责任意识,路过不要冷漠,关爱帮助他人,营造和谐氛围,如“小悦悦事件”。
总之,“路过”不是要我们走马观花,而是把触动自己思想的人或事聚焦于一点,或叙或议,有情有理,即可成就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