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建筑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专题 中国建筑史课件

中国建筑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专题 中国建筑史课件

宫城南面两侧又各建小城两座,宰相住东城,刺史 住西城;
频临长江有石头城为重要军事堡垒; 外郭始终是竹篱,沿秦淮两岸居民稠密,篱门甚多。
建康山丘起伏,不便于作方整的居住区,而 只能是自由式街巷布置。
长干里是秦淮河南岸最著名的吏民居住里巷。 它北面乌衣巷是士族累世聚居之地。 一般居民和市场,多在秦淮河两岸。 市场多而分散,对居民是较方便的。
建康位于秦淮河入江口一带,西临长江,北 枕后湖,东依钟山,形势险要,风物秀丽。
地形属于丘陵区,多起伏,众山布列于城北 及城西一带。
有秦淮河贯于城南,青溪流于东,玄武湖卫 于北。
城市布局,从东晋到陈,基本上相沿用。
宫城位于都城北侧; 官署多沿宫城前中间御道向南延伸;
居民多集中于都城以南秦淮河两岸的广阔地区,邸 宅多分布在青溪、潮沟两岸;
所在宫廷而展开;
在建设程序上也是先宫城、皇城,然后才是都 城和外郭城;
在布局上,宫城居于首要位置,其次是各种政 权职能机构和王府,大臣府邸以及相应的市政建设, 最后才是一般庶民住处,及手工业、商业地段。
一、汉长安建设
汉长安市在秦咸阳原有离宫—兴乐宫的基础 上建立起来的。
其后汉高祖又建造了未央宫,作为西汉长安 的主要宫殿。
二、北魏洛阳城建设 北魏洛阳城是在西晋都城洛阳的废墟上重建的。 洛阳北倚邙山,南临洛水,地势较平坦,自北向南
有坡度向下。 宫城偏于京城之北,京城居于外郭的中轴线上。 官署、太庙、社稷和灵太后所营建的永宁寺9层木
塔,都在宫城前御道两侧。城南还设有灵台、明堂 和太学。
市场集中在城东洛阳小市和城西洛阳大市两处,外 商则集中在南郭门外的四通市,靠近四通市有接待 外国人的夷馆区。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模式大致有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新建城市; 第二类是依靠旧城建设新城; 第三类是在旧城基础上的扩建。
新建城市: 原来没有基础,基本上是平地起城。 早期主要是先秦时期许多诸侯城和王城; 后期主要是明中都凤阳。
依靠旧城建设新城: 汉以后的都城较多采用这种方法。 这类都城有两种情况:
长安城的街道有八街、九陌的记载。
通向城门的8条主干道即八街,这些大
街都分成3股道,用排水沟隔开来,中间一道
是皇帝专用的御道——驰道。
街旁植槐树、榆树、松树、柏树等树木。
街道都是土路,无路面,排水沟通至城 门,有砖石砌筑的涵洞,以排泄雨水。
汉长安城的另一特点是在东南与北面郊区设 置了7座城市——陵邑,以长安为中心成为了 一个城市群。也出现了古代罕见的陵城。
城中河道除秦淮河通长江可输四方贡赋外, 又由秦淮河引运渎直达宫城西侧的太仓,供 应皇室各种物资。
在青溪北源放玄武湖水入城注青溪和运渎, 以保证漕运和城濠用水。
在湖侧作水窦,通水入华林园天渊池,引至 殿内诸沟,殿内诸沟谁常环回不息。
都城御道5里多,两侧有高墙,夹道开御沟, 沟旁植槐树、柳树;
第三阶段是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 第四阶段是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的城
市模式。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方面的丰富经验:
1、对于都城选址历朝都很重视,首先要保证饮用 水,此外还要供应苑囿用水和漕运用水。
2、古代都城为了保护统治者安全,有城郭的设置。
3、城市道路系统绝大多数采用以南北方向为主的 方格网布置,这是由建筑物的南北向布置延伸出来 的。
一种是新城建成后,旧城废弃不用,如隋大 兴;
一种是是旧城继续使用,新旧城长期共存, 如元大都。
旧城基础上扩建: 如明代南京和北京;
优点是能充分利用旧城基础,为新都服务, 投入少而收效快。
每个都城必须根据其特定的需要与客观 条件来确定其建设模式。
都城的建设特点:
一切为封建统治者服务,一切围绕皇帝和皇权
洛阳城中宫苑、御街、城壕、漕运等用水主 要是依靠谷水,因为谷水地势较高,由西北 穿外郭与都城而注入华林园天渊池和宫城前 铜驼御道两侧的御沟,再曲折东流出城,注 于阳渠、鸿池陂等以供漕运。
北魏洛阳城内的树木也是很多的,谷水所经 两岸多植柳树。
城市道路是不规则方格网。
三、南朝建康建设
中国建筑史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
本章要点
概说 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 地方城市建设
第一节 概说
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 统治机构; 手工业和商业区; 居民区。
古代城市形态发展变化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 期和夏商周三代。
第二阶段是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 这是第一城市发展高潮。
宫墙内侧种石榴,殿庭和三台三省都列种槐 树,宫城外墙城濠边种橘树。
城内击鼓报时,在宫城端门上置二大鼓,中 午饭时和早晚开闭门之司辰,夜间又击之报 更。
整个建康城按地形布置的结果形成了不规则 的布局,而中间的御街直向南,可直望城南 牛首山,作为天然的阙,其它道路都曲折。 可见地形对城市布局起明显的作用,也是建 康城市规划的特色。
4、城市居民娱乐场所,从南北朝到唐代多依 靠佛教寺院以及郊区风景区。
5、我国古代都城绿化很重视,北方以槐、榆 为多,南方则柳、槐并用。
6、随着城市建筑密度不断提高,城市防火问 题也突出起来。
7、对城市排水作出合理处理。
第二节 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
中国古代都城地域选择有一个有西向东 推移的趋向。
这一代居民稠密;
向北经横桥去渭北的横门,正对未央宫 正门,又是去渭北各地的咽喉,所以这一带 街市特别热闹。
汉武帝在长安西南上林苑开挖了周围40 里的昆明池,以蓄南山之水,作为城市供水 和漕运用的水源,还可以在池中训练水军。
池水一方面由西南入城,经未央宫中的 沧池后再经明渠屈曲向东出城;
一方面分支注入沿城的漕渠而再向东注 入郑渠,和黄河相通,即便漕运,又可供农业 灌溉。
汉武帝时,在长安大兴宫殿、苑囿、明堂、 坛庙等建筑,长安建设达到极盛时期。
由于长安是利用原有基础逐步扩建的, 而且北面靠近渭水,因此城市布局不规则, 主要宫殿未央宫偏于西南侧,正门向北,直 对横门、横桥,形成一条轴线。
长安城每面都有3座门,其中东面靠北
的宣平门是通往东都洛阳的必经之口,所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