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公示内容-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公示内容-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项目研究成果已经在我国公路、海事、铁路、航空、岛礁建设、大众出行等方面取得成 功应用,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减少了资源消耗,保障了国家位置信息安全,实现了北斗在 交通运输行业从“无”到“有”的体系化、规模化应用。形成了基于北斗的装备制造及导航、 监控、管理服务等全产业链条,直接经济效益超过 60 亿元,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对推动北斗 系统在我国关键行业和公众位置服务的规模化应用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在国家 863 计划重大项目、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等支持下,项目组聚集“产、 学、研、用、管”多家单位进行联合攻关,系统地研究建立了北斗高精度定位导航理论方法 和技术体系,突破了精准、快速、稳健的北斗位置服务系统核心关键技术,研制了从北斗芯 片、板卡到应用终端的系列装备,建立了基于性能的中国高精度位置网服务系统,形成了面 向交通运输行业应用的北斗高精度定位导航服务能力,并制定了相关成套技术标准和规范。
2
客观评价
1. 评审意见 2011 年 7 月 14 日,中国公路学会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全国重点营运车辆动态信息公共交 换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成果鉴定会,形成意见如下:“突破了异构 GNSS 数据高速 缓存路由、分布式异构集群海量 GNSS 数据入库和域间交互式组播路由接口等关键技术;形 成了《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平台技术》等四项行业标准;研究成果应用于上海世 博会、广州亚运会安保工作,并服务于 30 个省份重点营运车辆的日常监管,具有显著的社会 经济效益。” 2014 年 4 月 28 日,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在天津组织召开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沿海差分播 发系统研究”项目验收会,邀请杨元喜院士、刘经南院士等专家评审,形成评审意见如下:“研 制了基于航海无线电指向标(RBN)的北斗/GPS 差分基准站接收机,开发了差分信息处理与 播发软件系统;研制了 RBN 完善性监测站接收机,开发了远程监控软件;通过大量的陆地静 态和车载动态测试,以及船载海上动态测试,系统性能指标达到设计要求。” 2017 年 8 月 19 日,中国电子学会在北京组织召开了“联动目标的北斗精准导航技术与装 备”科技成果鉴定会。会议成立了由范本尧院士、周成虎院士、王巍院士、费爱国院士等专 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形成意见如下:“本项目解决了联动目标参照漂移导致的定位难题,相 对定位精度优于 5cm;有效提高了复杂环境下的风险监测能力,相对于国际标准其风险监测误 警率降低约 8%。项目技术难度大、创新性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总体技术水平居于国内领 先、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多对多动态定位技术为国际领先,社会和军事应用效益显著。” 2. 获奖情况 (1)项目成果“ 基于北斗的多系统多频率高精度 OEM 板卡”获 2015 年度中国卫星导 航定位协会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2)项目成果“ 联动目标的北斗精准导航技术与装备”获 2017 年度中国电子学会技术 发明类一等奖; (3)项目成果“ 北斗沿海差分导航与精密定位服务系统研究与应用”获 2015 年度中国 卫星导航定位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4)项目成果“ 北斗民用用户管理和基础信息服务平台”获 2016 年中国卫星导航定位 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5)项目成果“ BDS/GPS 双模智能车载终端的研制与应用”获 2013 年中国卫星导航定 位协会优秀工程与产品类一等奖。 (6)项目成果“ 公路甩挂运输关键技术与示范”获 2015 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一 等奖。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 等奖。
1
项目简介
2012 年底我国建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向亚太地区提供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作为国家 时空信息重大基础设施,北斗系统的应用推广是国家战略。交通运输行业对卫星导航需求量 大、性能要求高,建立基于北斗的高性能卫星导航位置服务系统意义重大、需求迫切。项目 组在国家 863 重大项目和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等的支持下,经过多年联合攻关, 系统地突破了精准、快速、稳健的北斗位置服务核心关键技术,研制了从北斗芯片、板卡到 应用终端的系列装备,建立了基于性能的中国高精度位置网服务系统,形成了面向交通行业 应用的从米级到厘米级定位导航服务能力,制定了相关成套技术标准和规范,开展了在交通 运输领域的重大应用。
2018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公示内容
项目名称 提名意见
中国高精度位置网及其在交通领域的重大应用
北斗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是建立国家时空信息基准的重大 基输是卫星导航系统最大的行业用户之 一,在国际卫星导航系统激烈竞争的情况下,建立基于北斗的高精度位置服务系统,对于构 建我国“综合、智慧、绿色、平安”的交通体系意义重大、需求迫切。
创新点如下: 1. 建立了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体系:提出了基于北斗的高精度坐标参考框架建立与维持 理论方法,发展了厘米级北斗卫星实时定轨方法、亚纳秒级实时钟差确定方法,构建了高时 空分辨率的大气延迟模型,攻克了北斗三频模糊度固定、北斗误差标定与修正等难题。建立 了面向不同应用需求的北斗实时米级、分米级、厘米级和事后毫米级定位技术体系。 2. 突破了北斗快速定位服务关键技术:突破了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务系统的核心产品快速 处理、辅助北斗高精度定位(A-北斗)、密集网格增强、联动目标自组网快速定位等关键技术, 解决了实时服务产品更新快、用户首次定位时间快、高精度定位收敛快、联动目标动态响应 快等系列难题。 3. 提出了稳健服务的中国高精度位置网架构:设计并实现了北斗服务异构系统的分布式 架构,显著降低了系统故障风险;发明了全过程的系统性能监测技术,提高了服务性能高的 可信性;实现了多系统、多技术融合定位,提高了复杂环境下的用户可用性;提出了基于性 能的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务策略,提升了对用户的连续服务能力。 4. 建立了分布式、多节点的中国高精度位置网系统:建成了信息互通、数据共享、资源 融合、应用集成的北斗高精度位置服务平台,形成了从米级到毫米级全精度谱的导航定位服 务能力。 项目研究成果在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取得一系列重大应用。包括:全国重点营运车辆动态 信息公共交换平台、全国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综合监管体系的构建,接入“货运安全代管”、“两 客一危”车辆 500 多万;成功应用于我国沿海无线电指向标系统改造和沿海北斗精密定位服 务系统的建设,摆脱了对国外系统和装备的依赖,支撑了我国北斗加入国际海事组织;应用 于我国南海重大工程的建设和海洋设施的远程监控,保障了我国海上防灾减灾、海洋环境保 护等重大任务的实施。项目直接经济效益超过 60 亿,社会效益显著,对北斗系统在我国关键 行业的体系化、规模化应用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项目申报专利 108 项,授权发明专利 40 项,软件著作权 70 项;发表论文 73 篇(SCI 收 录 53 篇);制定行业、地方标准 6 部,纳入国家、行业标准 4 项;获省部特等奖 1 项、一等 奖 5 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