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生写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学生写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提交者:王志刚答案内容:小学生写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一、小学生语文写作存在的问题(一)小学生写作存在无内容可写,编、套、抄现象许多学生拿到作文题,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生活、自身的经历、切身的感受,而是作文选。

他们在记忆中搜索曾经看过的类似文章,搜索人家安排的故事情节,小学生的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的内心应该充满童真童趣,为何我们的学生没有感受到童年的乐趣,没有“我手写我心”的欲望呢?究其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小学生不会发现和观察。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动人之处” ,[1] 对学生而言,作文素材俯首可拾,很多就在学生身边。

有位学生看了同学写的《贪吃的“小猪” 》,觉得生动有趣,简直就像是替自己画的像,显然写那篇文章的同学和他一样有贪吃的习惯,可他自己写自画像时就写了自己爱看书,觉得这才是高雅的,但读来不像自己,后悔自己为什么没想到真实的自我。

另一位学生看到同学写的作文《妈妈洗螃蟹》,说“我也和妈妈一起洗过龙虾,感觉和洗螃蟹差不多,我怎么没想到把洗龙虾这件事写下来呢?”还有一位学生看了同学写的《没有你的日子》(写的是停电带来的不便)后,说:“我也经历过停电这样的事,为什么就没能把它写下来呢?”可见写作素材是很多的,我们要让学生去更多的感受生活,善于发现和捕捉生活中的写作素材,积累生活感受。

2.教师对初写作文的要求过高。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是人为拔高的,他们总希望每个孩子的每篇作文都像作文选上的一样。

在指导作文时总是强调开头要怎样地引人入胜、开门见山,结尾要怎样的意味深长,意犹未尽,中间应怎样的具体,甚至强调每篇文章要有动作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每篇文章要有比喻、拟人等修辞,要有名言、古诗、歇后语等的引用。

其实《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只是提出让学生“尝试在习作中运作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这样学生的思维被限得死死的。

本来就没有内容可写,被这么一限制更觉得无话可说,自然要去编、套、抄。

因而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写作能力的学生确定不同的目标要求,把教师的要求降低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架设进步的阶梯,让每个学生都能踏上这一走向成功的阶梯。

(二)失去了儿童化的语言,存在假、大、空现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 本来孩子嘴里最容易出直言,可我们学生的作文却失去了儿童化的语言,而带有成人化的腔调,无法如实体现他们的年龄特点、心里特征和童真童趣。

作文中所做的事总是很好的,语言描写总是不合人物身份的大话,思想总是积极健康的,文章的结尾总是可以从中总结出一些大道理的。

1.学校的应试教学,带来儿童语言的缺失。

造成儿童化语言的缺失,出现文章假大空现象,我们既要从学生的生活积累少,观察能力差等方面找原因,也要从教师的作文教学上总结经验。

学校的应试教学,使得学生整天关在教室或家里,面对着一大堆的作业,没有生活的体验,没有活动的乐趣,没有观察的兴趣,没有发现的时间,哪有兴趣和时间去表达真情呢,只能编些假、大、空的语言来迎合老师的心意。

学校作文教学围着考试转,初中生、小学生也写起了高考作文,当前作文教学中出现的应试化倾向,已严重影响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小学生过早接触应试作文,容易形成写作“功利化” ,不利于青少年写作水平的提高。

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王栋生认为,学生过早接触应试作文,容易形成功利的写作观。

“一些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写作的重要性时,根本不提写作是一种愉悦,也是一种基本技能,而只强调高考作文要占六七十分的分值。

”教师为学生传授临阵磨枪的“考试秘籍”,学生为高考得高分而琢磨“野路子” ,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教学,反倒没人关注了。

2.教师的评价,带来儿童语言的缺失。

教师的评价对小学生写作心里的影响。

受“文以载道”的影响,思想内容是否健康这样的标准,还在成为教师评价学生作文的第一指标,学生的作文更多的是充塞着伪圣化了的情感,极具功利化的思想和成人化的语言,伤失了学生的自我。

如写整理房间,必然要想到父母劳动的辛苦;写比赛,结尾便是骄必败、团结就是力量、做事要有恒心;写考试失败了,必然要写今后要好好学习等。

教师远离学生生活,远离学生的情感,远离儿童文学,使得教师的成人化语言、心态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对儿童心理世界的不理解在谈作文时便不能触到他们适当的兴奋点,不能激发他们的潜在思维。

在改作文时,不能理解学生个性化的语言,学生文中出现“酷毙了” 就批评不严肃,文中出班主任的“绰号” 就批不尊重老师,实不知在学生心目中这还是爱称呢。

学生写打游戏的乐趣时,就会被批学生不该沉溺于游戏中……这样一来,学生觉得有趣的、可写的又不知能不能写,老师理想中的文章又实在离他们的生活和情感太远,又怎能让他们“情动而辞发”,又怎能让学生“用我心思我事、用我的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

”呢?事实上,小学生的作文存在思想不成熟,中心不明确这样的现象应该是正常的,如果每个人的作文都像优秀作文选那就不是小学生作文了,也就不要我们这些老师来教作文了。

我们应该用放大镜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不要放过一字一词一句的肯定机会。

真诚而不吝啬地激励学生,通过尊重、关心、鼓励来解放学生的思维,解放学生的嘴巴。

让学生在作文中真正能“不断审视自己、校正自己精神的航向,使自己的精神健康发展”。

[2]二、小学生语文写作存在问题的分析(一)小学生写作存在缺乏兴趣的现象1.小学生的写作不是小学生不会写,而是缺少写作的兴趣。

我在2009 年第一学期曾对自己所实习的六年级学生作过问卷调查,调查他们的作文心理情况。

结果表明,半数以上的学生常为没有材料写而发愁。

他们觉得整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生活场所也不过是家里和学校里,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事可写嘛?确实,现代社会竞争激烈,越来越多的家长已意识到文凭的重要性,于是,家长们就善意地逼孩子们生活在闭塞的环境里,只求能一心一意地好好学习。

这导致一些孩子只能望见“高墙上四角的天空” 。

当然,很多孩子的生活还是丰富多彩的,但由于观察能力培养不够,往往对身边的小事视而不见。

因此,到了写文章时,脑子里还是一片空白。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处于表象思维阶段,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只有感知了的事物才能出现再造形象;没有感知或感知模糊的,就不能再现形象,更不能形成鲜明的观点,所以就无法落笔成文了。

必须从心理克服厌恶逃避心理,把作文当作是吐露心声,表达见解,抒发感情的一种方法。

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老师和考试,所以写得好不好不重要。

只要产生兴趣,多加练习,必会有所改进。

久而久之,形成良性循环。

2.命题作文对于小学生而言,会使学生写作出现空虚的现象,这样会使学生对不喜欢的命题作文缺乏写作的兴趣。

我在学校实习时与学生的多次交谈中发现,有好多孩子不喜欢定的命题作文。

因为他们觉得,命题作文规定的要求、范围太死,生活中或许并没有类似的题材,而为了完成符合习作要求的好作文,学生就必须顺着老师的思想进行虚构,以“造” 出老师满意的文章来。

实际上,这样做不仅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还会使学生的心态活动受到影响。

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厌烦写作或害怕上作文课。

(二)小学生写作出现思路不畅、自信不够的现象1.写作文的过程不只是对储存提取的思考,还有对信息形成表象的想象、分析、辐射和聚合。

有时,学生有了好材料,但就是写不出好文章来。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它让学生感到了心理上的压力。

再者,我们有的老师在辅导写作时,常常会拘泥于某种结构,某种写法,却不能在“理思成文”上作一些正确的引导,结果往往导致学生写作的思路阻塞,影响“水到渠成”的良好功效。

作文对同学们的作文提出了种种限制,这是毫无疑问的。

我们在审题的过程中,认定写作对象、辨清写作目的、定准写作范围、明确写作要求,归根结底,就是审清作文题目给我们提出了哪些限制。

如:《我的妈妈》就限制了写作对象必须是“我的妈妈” ,不能写别人的妈妈,也不能写“我的爸爸” 。

但是,就像再严密的房子也要留出一个门一样,任何一个作文题目,在提出种种限制的同时,必定还有未加限制的地方。

这些未加限制的地方就像一个缺口或一扇门,是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广阔天地。

2.小学生对写作缺少自信。

只要我们老师走进学生中去聆听,就会听到有些学生在抱怨:“我最怕写作文了!”“我真的不会写啊!”对写作没有丝毫的信心,成了孩子们写作发展的绊脚石。

再加上我们老师要求太高,老是以个别优秀作文的水平或是心中过高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全体学生的作文,那批评多于肯定的批语就会使孩子写作的积极性受挫,使他们逐渐对作文望而生畏。

“巧妇难无米之炊” ,学生作文难的一个最根本原因是缺乏素材。

那么如何收集素材呢?我认为应该拓宽素材积累空间,建立素材“信息库”。

这是使学生有内容可写,那么自然而然的就会使学生建立自信,写起文章如流水。

(三)教师的指导不当,要求过高引起的现象1.教师对学生作文修改过多。

责任心强的语文教师,对学生的习作总要细细地修改,从用词、句式、布局甚至立意都要作出点评,给分又过低。

学生作文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比一般作业多得多,辛苦的付出得到的却是老师的否定,设身处地地想想,那是多么难受的事情。

长此下去,学生写作的兴趣、写作的自信心便日渐萎缩。

过分要求完美,使学生认为作文高不可攀,对作文敬而远之。

对学生的作文,教师全揽批改事宜,致使学生形成一种坏习惯,即对匆匆草就的作文不作检查、修改,甚至不愿再看一遍就上交。

拿到教师批改好的作文,看上一眼分数和评语,就塞入抽屉。

教师的精批细改“劳而少益” 。

2.教师指导不当。

老师指导作文时普遍重视审题指导,却忽视了内容指导,不扣住特定的习作要求,多讲套话、空话。

例如,中心明确,要反映好思想、好品德;语言要通顺,生动具体……如“写一个值得敬佩的人”,老师重点指导学生明确写作内容和要求:通过一两件事写一位你敬佩的人,把敬佩的原因写清楚,内容具体,写完后认真修改。

至于具体写的内容却缺乏引导。

这样的作文指导不切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生不知如何去写,于是就会出现“作文难!”的现象三、小学生语文写作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仔细观察,提高认识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

作文是语文学习中最复杂的脑力劳动,如果小学生没有写作愿望,那么习作的教学目的就很难达到。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

”[3]根据这一特点,在作文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调动写作积极性。

我的做法有以下几点:(1)开展丰富多样的交流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