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方数据铸造聂小武等:铸件磁粉检测缺陷分析及预防·1057·1磁粉检验检测出的铸件缺陷类型’磁粉检验的缺陷是通过磁痕来显示的,但磁痕并不一定能真实地反映缺陷的本质,因为形成漏磁的因素很多,并非所有的磁痕都表征缺陷的存在,这就使得对铸件经磁粉检验检测出的缺陷进行分类比较复杂。
要判断缺陷的类型,首先要观察磁痕的形状:是点状还是线状,是聚集还是分散;其次分析磁痕所在的位置以及产生此类磁痕的铸件数量有多少,有无规律性;最后,结合铸造工艺理论判断缺陷类型。
由于铸件缺陷分类的方法比较多,可按照国际铸件缺陷图详1】分类标准,认为磁粉检验能检测出的铸件缺陷主要有三类—孔洞类缺陷,如气孔、针孔、缩孔、缩松、疏松;裂纹;冷隔类缺陷,如冷裂、热裂、冷隔、热处理裂纹;夹杂类缺陷,如夹杂物、夹渣、砂眼等。
2磁粉检测出的缺陷分析及防止2.1孔洞类缺陷2.1.1侵入气孑L侵人气孔特征是数量较少,尺寸较大,内表面光滑,形状有梨形和椭圆形,产生在铸件的局部,有时显露在铸件表面。
产生机理主要是,铸型在高温金属液的热作用下,产生的气体侵人金属液而形成的。
比如在砂型中,当砂型或砂芯产生的气体压力超过金属液对气体的阻力时,气体进入金属液中。
特别是砂型砂芯局部过湿或通气孔钻人金属液堵死,会形成侵入气孔。
侵入气孑L方向,可观察气孔的尖端指向来判断。
防止措施口卅有,①控制型(芯)砂混合料中的发气物加入量;湿型少喷水或少刷水,烘干后的型芯不要久放,不用潮湿或生锈的冷铁。
②改善型砂透气性,紧实度要合适。
③保证金属液平稳进入型腔。
④适当提高浇注温度,使侵入金属液气体有时间排出。
2.1.2析出气孔析出气孔特征是多呈细小的圆形、椭圆形或针状,往往出现在铸件的厚大断面上或热节处,经加工后显露。
产生机理,主要由于金属液在熔炼过程中吸收了较多的气体,在凝固过程中大部分气体会逐渐析出,而此时金属液的流动陛很差,气体较难聚集浮起,形成气孔。
防止措施,①炉料人炉前应进行烘干、滚光或吹砂等处理。
②熔炼时加入适量溶剂,使金属液面上形成熔渣保护层,以隔绝空气进入。
③浇包工具要烘干,对金属液采取高温出炉低温浇注等。
④采用真空熔炼和压力凝固。
2.1.3反应性气孔反应性气孔常出现在球墨铸铁件上,也称为皮下气孔,热处理去除氧化皮后会显露出来。
产生机理,高温金属液注入铸型后,与型(芯)、冷铁和熔渣等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气体而形成的气孔。
铁液中逸出的镁和铁液表面的硫化镁与铸型中的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氢和硫化氢等气体。
防止措施,①净化炉料,减少铁液中含气量;②严格控制型砂水分,在保证球化的前提下,尽量减少镁的加人量;③适当提高浇注温度,在铁液表面或铸型表面撒少量冰晶石粉或氟硅酸钠等。
上述三类缺陷在磁粉检验时显示的磁痕特征是,一般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密集形分布,均有一定面积。
2.1.4缩孔缩孔特点是形状不规则,孔壁粗糙并带有枝晶,常出现在热节或最后凝固部位。
磁粉检验时显示的磁痕特征是磁粉堆积密集,磁痕外形不规则,多呈云朵状出现。
产生机理,铸件逐层凝固时,液态收缩与凝固收缩之和大于其固态收缩。
防止措施,①工艺设计时应使各个断面的模数大致相同;②采用补贴增厚的办法改进断面形状;⑧充分考虑断面的有效距离;④根据合金特性,使用适当数量的冒口;⑤对熔模铸造,模组的分布要合理,防止局部散热困难。
2.1.5缩松、疏松缩松是细小分散的孔洞;疏松是枝晶间及枝晶臂间的细小孑L洞,和缩松相似,但孔洞更细小。
缩松部位在加水压时会渗透。
磁粉检验时显示的磁痕特征是磁粉堆积松散,多呈片状。
图1为某铸件的缩松缺陷,图2为其金相表征,可以看出是由一些不规则的孔洞组成,形状不规则。
产生机理,缩松是由于铸件体积凝固时,液态收缩与凝固收缩的总和大于固态收缩。
疏松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铸件冷却速度过快,来不及补缩;铸件冷却速度过于缓慢,枝晶粗大妨碍补缩。
防止缩孔的办法,①工艺设计上力求做到顺序凝固;②冒口的尺寸和数量要适当;⑧必要时采用补贴增厚的办法;④控制铁液成分,主要控制碳当量和磷,尽可能提高C与Si之比。
防止表面疏松的办法,①加快铸件表面冷却速度,如适当降低铸型温度,降低浇注温度等;②在熔模铸造中,可在型壳装箱填砂前于疏松区域上刷上石墨粉,加快散热,或采用不填砂浇注的方式。
图l缩松F培lSllrinkage2一裂纹、冷隔类缺陷2.2.1冷裂冷裂常常是穿过晶体而不是沿晶界断裂,断口金属光泽或呈轻微氧化色泽,断口形状与普通抗拉试棒 万方数据·1058·FOUNDRYOct.2006VOI.55NO.10图2缩松的金相表征Fi92ThemetallographofshrirIl(age断口相似,一般是在较低温度下产生的。
磁粉检验时显示的磁痕特征是,一般呈弯曲状,磁粉吸附紧密,轮廓清晰,端点尖细,中间粗大。
图3为某铸件的冷裂,图4为其金相表征,在冷裂的旁边有一些细小的孑L洞。
产生机理,铸件内部应力过大,或者铁液中的硫、磷含量过高,增加了脆性,在落砂、清理、搬运、热处理等工序中,受到震动、锤击或加热速度过大等引起开裂,或者铸件中夹杂物缩孑L、气孑L和粗大树枝晶造成应力集中。
防止办法,①铸件的内圆角和工艺拉筋设计要合理;②应使铸件各部分的冷却速度趋于一致;③铸件进行时效处理,减少残余应力;④尽可能使铸件在型内缓慢冷却,减少内应力。
图3冷裂Fig.3Coldtearing图4冷裂的金相表征Fig.4Themetallo鲫hofcoldtearing2.2.2热裂断口严重氧化,无金属光泽,裂纹在晶界萌生并沿晶界扩展,呈粗细不均曲折的不规则曲线,一般在铸件最后凝固的部位。
分为内裂和外裂两种,内裂多在冒口的下部。
磁粉检验时显示的磁痕特征是,磁痕多呈网状分布,磁痕端点尖细,中间粗大,轮廓清晰,吸附紧密。
图5为35Cr№Si铸件的热裂纹缺陷,图6为其经过3%HN0,腐蚀后的金相表征。
产生机理,金属液接近凝固温度时,收缩量较大,塑性较差,铸件自由收缩受阻造成。
防止办法,①提高铸型的退让性,可在型(芯)砂混合料中加入适量的木屑焦粒和炉渣等材料;②增加易裂处的抗裂能力,如加设防裂筋,采用冷铁,金属液从多处浇入型腔等;③改善铸件结构,转角处做成圆角,改变分叉或相接的断面过多等;④合金中低熔点元素不得超标。
图5热裂缺陷Fig5Hotte耐ng图6热裂纹的金相表征Fig.6Theme诅1109raphofhotte州ng2.2.3冷隔冷隔在铸件上为穿透或不穿透的缝隙,边缘成圆角状。
多出现在远离浇口的铸件宽大上表面或薄壁处、金属液流股会合处或激冷部位。
磁粉检验时显示的磁痕特征是,磁粉呈长条状,两端圆滑,磁粉浅淡而松散。
产生机理,①铸型模具温度过低;②浇注系统设计不合理;③浇注温度过低;④合金液压头过小,流速过低。
防止办法,①提高浇注温度;②改善熔炼工艺,防止金属液氧化;③合理布置浇注系统,提高型砂透气性,改变芯撑内冷铁等嵌铸物的尺寸和位置。
2.2.4热处理裂纹铸件在热处理过程中出现的穿透或不穿透的裂纹,开裂处的金属表面有氧化现象。
磁粉检验时显示的磁痕特征是,一般呈弯曲状,磁粉吸附紧密,轮廓清晰,端点尖细,中间粗大。
产生机理,热处理工艺不当或操作不当;铸件残余应力过大,热处理过程中又增加了相变应力;铸件中有气孑L、缩松、组织粗大偏析等缺陷,引起应力集中。
防止办法,①采用合理的热处理规范;②改进铸件结构,壁厚力求均匀;③改进铸造工艺,减少气孔、夹渣及偏析等缺陷。
万方数据铸造聂小武等:铸件磁粉检测缺陷分析及预防·1059·2.3夹杂类缺陷2.3.1金属(非金属)夹杂物铸件加工后,基体表面上有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色泽与基体金属不同的其它金属或非金属杂物。
磁粉检验时显示的磁痕特征是,沿一定的方向分布,呈短线状,端点不尖锐,颜色较浅,擦去磁粉后看不出痕迹。
图7为某铸件的夹杂类缺陷,图8为其金相表征,可以看出夹杂物的颜色与基体不一致。
产生机理,①液态金属中混入了外来的金属杂质;②液态金属保温温度过低。
如铝合金,含有粒状或针状结晶的金属化合物;③在液态金属中,混有尚未熔化的金属炉料或合金添加剂;④芯骨外露或芯撑漂浮,被液态金属熔合,但未熔成一体。
防止办法,①保证炉料清洁,防止混入外来金属;②在合金添加元素全部熔化后才能浇注;③坩埚底部的炉料含夹杂物较多,不进行浇注。
图7夹杂Fig.7B1ackingcoatinginclusion图8夹杂的金相表征Fig.8Themetallographofblackingcoatinginclusion2.3.2渣眼渣眼特征是孑L眼内夹杂着玻璃状熔渣,孔壁粗糙,形状不规则。
磁粉检验时显示的磁痕特征是,磁粉堆积密集,磁痕外形不规则,多呈云朵状出现。
产生机理,扒渣和挡渣不好;浇注系统设计不合理;浇注时断流;金属氧化物与造型材料相互作用时,形成低熔点熔渣(即二次渣)等。
防止办法,①浇注前,将金属液静置一段时间后,把渣扒尽;②采用有挡渣装置的浇包;③适当提高浇注温度;④浇注系统要有挡渣措施,浇口的设计应使金属液平稳地进入型腔。
3铸件磁粉检验中常见的伪缺陷磁痕铸件在磁粉检验的过程中,并非所有吸附在材料上的磁痕都代表在该处存在缺陷,有的磁痕则与缺陷无关,为伪缺陷磁痕。
这种伪缺陷磁痕要辨别出来,否则将把无缺陷的铸件当成有缺陷的铸件,甚至认为是废品,因此需要正确判断。
反之,如果把缺陷磁痕当成是伪缺陷磁痕则会造成漏检,后果严重。
导致形成伪缺陷磁痕的因素比较多,需要灵活掌握。
但是,伪缺陷磁痕一般磁痕表征颜色较浅,磁粉堆积稀薄、松散,重复操作时磁痕的再现性不好,磁痕轮廓比较模糊,降低磁场强度时现象消失。
如果实在判断不了时,可以采用腐蚀后通过金相观察分析。
铸件在磁粉检验中常见的伪缺陷磁痕有以下几种。
①待检铸件的几何形状比较特殊且复杂,磁化电流比较大时,在某些断面突然变小的地方可能引起伪缺陷磁痕。
这是因为由于断面面积变小,磁通密度在该处必然增大,超过某一极限值后,磁力线发生外泄,形成漏磁场,产生伪缺陷磁痕。
所以检查具有那些断面突变的零组件时,要特别小心。
可以通过适当降低磁场强度或采用剩磁法再检查,看是否还会有磁痕出现。
②某些铸件在生产的过程中,在清理及搬运时受到机械划伤后,留下微小的划痕,在磁粉检验时形成漏磁场,导致形成伪缺陷磁痕。
这种磁痕一般呈线状,但是两端不尖,整个轮廓不是很清晰。
擦去磁粉后,通过放大镜可以观察到划痕,通过机械打磨可以消除。
③当零件某部位受到外力作用而储存了较大的内应力,发生局部冷作硬化时,由于内部组织畸变,磁导率发生变化,也会形成漏磁场,铸件经时效处理后可消除。
类似的情况还有淬硬区和非淬硬区的交界处以及铸件内部组织严重不均匀时也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