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章英剑-肿瘤核医学显像

章英剑-肿瘤核医学显像


18FDG检查适应症
1. 恶性肿瘤分期、分级和预后 2. 肿瘤生物活性分析与定位 3. 鉴别诊断肿瘤残留、复发与治疗后改变 4. 疗效随访 5. 复发者再分期 6. 寻找原发灶 7. 肿块定性 8. 高危人群的肿瘤普查 9. 活动性炎症定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核素显像的诊断基础
• 示踪技术 • 反映摄取或浓集、清除、排出或代谢 • 显示靶与非靶组织间积聚放射性的差异 • 功能受损时出现放射性减低或缺损 • 靶组织摄取、滞留时出现放射性增高、浓聚
90Y 钇 64h β-2.27MeV
90Y-EDTMP,90Y-GTMS
32P 磷 14.3d β-1.7MeV
32P-胶体磷酸铬
89Sr 锶 50.6d β-1.46MeV
89SrCl2
186Re 铼 90.6h β-1.07、0.936MeV,γ137KeV 186Re-HEDP
188Re 铼 16.9h β-1.5MeV,γ155KeV
核素显像的特点
2.定量显像 不仅从目测脏器或病变的放射性改变来进行诊断,
而且能通过计算机的局部数据处理,如病变与对应正常 部位的放射性比值、局部放射性的动态改变给出定量数 据,更客观地评价病变部位的放射性变化,如脑显像的 半定量比值小于或大于0.9~1.1为减少或增加。正电子 显像更能展示定量信息,如测定心肌、肿瘤部位的局部 葡萄糖代谢率,82Rb心肌显像测定心肌的冠状动脉局部 血流量,放射受体显像了解受体活性等,是核素显像的 独特优点。
14N(p,)11C 16O(p,)13N 14N(d,n)15O 18O(p,n)18F 68Ge (271days) 82Sr (25days)
11CO2 13N-氨基酸 H215O,15O2 18FDG, 18F-MISO 68Ga-抗体 82Rb
治疗放射性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核素名称 半衰期
射线种类
制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1I 碘 8.04d β-606、334KeV,γ365、637KeV Na131I,131I-碘油
153Sm 钐 46.3h β-810、702、632KeV,γ103KeV 153Sm-EDTMP
分子核医学
核医学显像的示踪原理即以“分子”为基础 显像技术己从功能性显像进入“化学”或“代谢”
显像时代 不少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始进入核医学
分子核医学是一门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揭 示人体内“化学”改变过程和分子水平异常的学 科。
分子核医学
1.受体显像 2.重组基因工程抗体 3.反义基因显像 4.肽类放射性药物 5.基因诊断与治疗

质: 激发、电离→物理效应、化学损伤、生物效应
光电效应等-示 踪、诊断 生 物 效 应 -内照射、治疗
放射性药物
将放射性核素标记在可被细胞摄取或能滞留在组 织腔隙中、起导向作用的化合物或生化物上,即 构成放射性药物
具有亲和某种组织细胞的放射性核素也可直接被 用作放射性药物
放射性药物
标记方法: 生物合成 化学合成 交换 络合法
和骨转移性病变的探测等。
图像特征
图像融合:将核医学灵敏度特异性强但分辨率低、解剖 结构不清的功能性图像,与分辨率高、解剖结构清晰但 灵敏度特异性低的解剖图像进行空间配准和叠加,可获 得两种图像的互补信息,有利于判断阳性病灶的来源、 性质、解剖关系,鉴别生理性摄取,对诊断、分期,制 订治疗方案和随访特别有用。 (种类:同机、异机) (干扰:器官的蠕动、器官内容物的不稳定性等)
度浓集、正常浓集和摄取减低而表现为“热”、“温” 和“冷”结节,分别表示结节的吸碘功能亢进、正常和 减少。脏器和病变部位的放射性浓集量除细胞的功能外 又取决于血流量、细胞数量、代谢率以及排泌情况。 不仅显示大小、形态、位置以及放射性分布,并能提供 有关功能、血流和代谢情况,对于早期发现疾病的功能 改变有重要意义。
核医学常见显像
按系统、部位、脏器分 骨骼显像、脑显像、心肌显像…..
按放射性药物分 99mTc-MDP、 99mTcO4、99mTc-MIBI…..
按设备分 ECT检查、PET检查
核素显像的特点
3.化学或代谢显像 由于加速器药物的发展,核素显像技术已从单光
子进入正电子显像。不但反映局部血流、细胞功 能的改变,而且反映细胞内分子水平的化学和代 谢改变,属分子生物学水平。特别是受体显像的 发展,揭示了细胞膜受体含量的改变,为受体病 的诊断提供分子水平信息,这是其他影像技术无 法相比的。
188Re(V)-DMSA
125I 碘 60.1d γ27、35KeV
125I种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放射性探测
测量原理 电离 : 电离室和半导体探测器 激发 : 各种闪烁探测器
测量设备
活度仪:测量放射性绝对强度。 个人剂量仪:记录个人所受辐射剂量。 辐射探测仪:监测环境放射性剂量。 全自动液闪仪:测量低能β-射线计数。 全自动计数仪:测量γ射线计数。 术中测量仪:专用于术中探测前哨淋巴结。 照相机:现有小型手持式照相机。 SPECT:影像设备-> SPECT/CT, 符合线路ECT PET: 影像设备-> PET/CT 甲状腺功能测定仪:测量甲状腺吸碘率。 肾功能测定仪:产生放射性肾图。 心功能仪:小型、床旁心功能测量仪。
准确区别病变 定性更多病灶
准确区别病变 定性更多病灶 改变临床分期
解剖定位靶区
生物活性靶区 坏死区
TPS计划 生物靶区
用生物靶区 进行精确放疗定位
PET/CT的价值
•对肿瘤进行早期、正确的生物学行为分析和高精度 的定位,进一步提高了肿块定性、肿瘤分期、疗效分 析的准确性。 •在卵巢、子宫内膜和头颈部等普通PET不易解决的癌 症诊断上有了满意的结果 •可改变治疗计划达31%~75% •将肿瘤及其转移灶精确设计在照射野的中心,并且 有效地将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区分开来,从而在有效 治疗肿瘤的同时,减少了对正常组织的破坏,对适型 放疗和生物调强放疗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价值。
99mTc与99Tc
放射性核素
不稳定(放射性核衰变): 能自发地转变为其他原子核 或自发地发生核能态变化, 同时伴有射线的发射。
射线的种类: α、β-、β+、γ、中子、特征X线或俄歇电子等
放射性核素-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带 电 粒 子:散射、韧致辐射、湮没辐射→吸收 γ 、X射线: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生成→吸收或穿透
数据采集
静态 动态
局部 全身
平面 断层
双核素 多能峰
1.局部静态平面显像 2.局部动态平面显像 3.局部静态断层显像 4.全身静态平面显像
(俗称全身扫描) 5.门电路控制动态显像 6.局部双核素采集 7.符合探测
衰减校正
光子到达探头前在组织中的行径路程越长,能量消耗越 大而有可能被衰减掉。
对符合探测的图像有重要意义,能改善局部不均匀、高 密度结构畸变和边缘效应,使图像容易判读、定位更加 准确,并可供正确计算SUV(标准摄取值)。
放射性核素
原子 核外电子
原子核 (质子+中子)
核素(nuclide)是指有特定质量数、原子序数与核能态, 并且其平均寿命长得足以被观测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AmzXN
AX
同位素: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质量数不同的核素。他
们在元素周期表中占据同一位置。
11H、21H、31H
同质异能素:原子序数和质量数均相同,但核能态不同 的一类核素。
核素显像机理和影响因素
1.血液供应 2.细胞的代谢状态 3.代谢产物或异物为细胞摄取和清除 4.离子交换和吸附 5.血池作用 6.暂时性微血管嵌顿 7.特异性结合 8.其它
图像特征
阴性(“冷区”)显像: 特征: 因缺乏正常组织或正常组织结构被破坏,
放射性药物摄取减少甚至不摄取。 无特异性,病变组织可因正常组织放射性掩盖
99mTc等
18F 等
各种能量射线
各种能量+射线
湮没辐射
一对方向相反、均为511KeV的射线
在体外与晶体相互作用 电子电离激发
退激过程中产生荧光光子
单一测量装置 功能影像 相对定量
符合测量装置 生化影像 绝对定量
PET + CT = PET/CT 1 +1 >2
PET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仪
对可辨病灶进行精确解剖分析
PET/CT
先做CT ,再做PET
用X线进行PET图像的校正
(Attenuation correction)
产生高质量的功能-解剖同机融 合图像
全身、快速、早期、精确
PET/CT 基本报告模式
↘ CT平扫定位
↘ 三维立体显示

CT图 像


PET图像 融合图 像
衰减校正
体内金属植入物会产生假阳性结果。
曾用正电子核素68Ge(锗)、单光子核素137Cs(铯), 现用X线作为透射源,在符合探测前或后对人体 进行透射采集(CT)。
核素显像的特点
1.功能性图像 以脏器摄取显像剂的功能变化为依据。 如甲状腺结节可因结节局部的功能不同显示为放射性过
140keV 发生器
99mTc-MDP等
γ 135keV等 加速器
201TlCl
γ 173keV等 加速器
111In-OCT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