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尔雅-原件1
尔雅-原件2
释诂 释言 释训 释亲 释宫 释器 释乐 释天 释地 释丘
尔雅-19篇1
解释一般字义、词义
解释亲属关系的名称 解释各种建筑物的名称 解释生活器物的名称 解释乐器的名称 解释天文、气象、祭祀、狩猎的名称
解释地理名词
尔雅-19篇2
释山
释水 解释地理名词
《尔雅》篇名歌
释草
诂言训亲宫,
⒉ 按语义、事物将词语分类,为传统语义学滥觞; ⒊ 以古籍实词为主要训释对象,启示着训诂学的
研究内容与方向; ⒋ 训诂方法已初具规模 。《尔雅》的出现,是训
诂学诞生的标志之一;
⒌ 开专书训诂及雅学先河,形成“尔雅派训诂”。
尔雅-注疏
西汉 晋
北宋
清
尔雅
郭璞
尔雅注
邢昺
邵晋涵
尔雅注疏 尔雅正义
郝懿行
尔雅义疏
《释名》
东汉末刘熙著,该书以解释事物名称为主,又是一 部语源学词典,追究事物命名的由来,主要用声训的方 法解释词语。收录秦汉词语1500多条。
《释名》的名义 “释名”即解释事物的名字。全书用声训的方法解说 各种事物的命名之源。 川,穿也。穿地而流也。(《释名·释水》)
鲁,鲁钝也,国多山水,民性朴鲁也。(《释名·释 州国》)
❖ 1958年5月,中华书局辞 海编辑所成立,1959年夏 辞海编辑委员会成立。
❖ 1979年三卷本的《辞海 》正式出版,五千多名专家 用二十余年完成了夙愿,向 国庆三十周年献上一份厚礼 。以增新、补缺、改错为总 方针,以增新、补缺、改错 为总方针,1989年版的《 辞海》出版后,江泽民欣然 题词,对辞海精神作了高度 概括和总结。在新千年到来 之际,作了大量增补修订的 《辞海》1999版问世,并 新增彩图本作为主体版本。
《释名》的体例
体例仿《尔雅》,按词义的内容分卷,共 分27卷。
清人王先谦《释名疏证补》是较好的版本。
《方言》
❖ 西汉扬雄著。这是汉语方言的第一部著 作,全名叫《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清钱绎著的《方言笺疏》是较好的版本。
《广雅》
❖ 魏张揖著,是对《尔雅》增广而成的一 部综合性百科辞典。清王念孙《广雅疏证》 是较好的版本。
释木 解释植物名称
器乐天地同,
释虫 释鱼 释鸟 释兽 释畜
解释动物名称
丘山水草木,
虫鱼鸟兽畜。
“同”字是为了帮 助
记忆后加的。
這十九篇,可分兩大類
一至三篇為第一大類 ,是解釋一般語詞的, 類似後代的語文詞典的 內容。
如、適、之、嫁、徂、 逝,往也。(《釋詁》 )
明明、斤斤,察也。( 《釋訓》)
告、谒,请也。(《釋 言》)
《说文》玉部:“玽,石之次玉者。从玉,句声, 读若苟。”
2 直音法
直音法是直接用一个同音字来注音的方法。 直音法的优点是明白清楚,注音准确。如: 《汉书•高帝纪》:“秦将章邯距破之。”苏林 注:“邯音酒酣之酣。”
这种方法在《康熙字典》中大量使用。例如: “瓕,音弥。”
“杠,音江。”
3 叶音法
叶音就是临时改变字的读音,使它同其他字押韵, 以达到朗读时的和谐、协调。 这种注音方法是不科学的。但《康熙字典》中有时也 采用这种方法注音,例如:
河南,华。河西,岳。 河东,岱。河北,恒。 江南,衡。 (《釋山》 )
十三至十九篇為第三 小類,是解釋動、植物的 名稱的。
洗,大枣。 (《釋木 》)
狼,牡貛,牝狼,其子 ,獥,绝有力,迅。(《 釋兽》)
马八尺为駥。牛七尺为 犉。羊六尺为羬。 (《 釋畜》)
尔雅-贡献
⒈ 汇集许多词汇,反映了上古汉语基本面貌;
2、指引治学门径
工具书能够告诉我们研究一个问题需 要看那些书。如:《中国语言学论文索引 》(甲、乙编)
工具书能够提供给我们一些研究线索。 如:清·陈澧《切韵考》
3、提供研究资料
《诗经·卫风·氓》:“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
清·王引之《经义述闻》:“‘贰’当为貣 之讹。貣,他得切,即‘忒’之借字。《尔 雅》:‘爽,差也。’‘爽,忒也。’······‘ 爽’与‘忒’同训为差也。‘女也不爽,士 贰其行’,言女也不差,士则差其行耳······ 。
诗词曲语辞汇释
❖ 菩萨蛮 魏夫人 溪山掩映斜阳里。 楼台影动鸳鸯起。 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 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六云 :“早晚,犹云随时也;日日也。 ”其义犹如舒亶《鹊桥仙》词“两 堤芳草一江云,早晚是西楼望处” 。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辞海》共收录单字14872个
(包括繁体字及异体字),加上一 般词语和专科名词术语共计106578 条,所收录的词语包括成语、典故 、人物、著作、古今地名、歷史事 件及各学科的术语。按新定的250 部首排列。用汉语拼音字母注普通 话读音。义项分条排列,复词有异 读的注明数码。卷首有《笔划查字 表》等,卷末附录有《汉语拼音索 引》等14种资料,其中以《中国歷 史纪年表》篇幅最多。
二、工பைடு நூலகம்书的局限
1、工具书不是万能的 2、工具书中存在错误 《说文》:“为,母猴也。其为禽好爪, 爪母猴象也。下腹为母猴形。”(母,通沐 。沐猴,即猕猴。)
3、工具书有时代的局限性
《说文》:“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 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 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 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
lì kǎn
《说文解字》540部 首的编排原则是据形系 联。
xuān
yuè
走
bó
shū
yǐn chán
二、说解方面
对每个字的说解, 都是先解释意义,然后分 析字形并指明读音。
例如: 语:论也。从言,吾声
。 气:云气也。象形。 逝:往也。从辵, 折声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张相《诗词曲语 辞汇释》:“为头 ,犹云从头,或开 始也。”有从头再 开始的意思。说的 是从头大踏步越过 雄关,即隐约含蓄 着当时战略任务受 挫,要对长征计划 从头再做部署,且 有取得胜利的坚定 不移的信心。
辞海 辞源
《辞海》是中国最大的
百科全书式的综合性辞典。 《辞海》是以字带词,兼
有字典、语文词典和百科词 典功能的大型综合性辞典。
最初是由舒新城、张相等 人主编,上海中华书局于 1936年出版。科技名词术 语比当时的《辞源》多,体 例上引书多注篇名,採用新 式标点等在体例上有了改进 ,发生过很大的影响。
毛=m(ò)+(p)áo=máo 又如: 《康熙字典》引《唐韵》云:“苏,素姑切。”即: 苏=“素”的声母+“姑”的韵母和声调=s(ù)+ (g)ū=sū
(一)辞书类 《尔雅》
尔,迩也,近的意思。雅,正也。尔雅,近 于雅正。
最早的词典,第一部训诂著作。
唐文宗开成年间石刻十二经时增为经书。
成书年代 1.公元前11世纪,周公旦所作; 及作者 2.春秋战国之际,孔子弟子所作; 三说 3.秦汉间学《诗》者纂集,汉初问世。
“筹,……又叶音除。蔡洪《围棋赋》:‘摅妙思, 奋元筹,饰服色,玩骍驹。’”
“家,……又叶古俄切,音歌。《古雉朝飞操》: ‘我独何命兮未有家,时将幕兮可奈何。’……又叶 古暮切,音固。《焦氏易林》:‘三足孤鸟,灵明为 御,司过罚恶,自残其家。’”
4 反切法
反切是古代的字典辞书中用得最多的一种 注音方法,也是在拼音字母发明之前一种相当 科学的注音方法。“反切”又叫“反”、 “切”,其含义都是“拼音”。
《辞源》是一部语
文性辞典。是中国最 大的一部古汉语辞典 。它始编于1908年( 清光绪三十四年), 由 陆尔奎、傅运森等人 主编,1915年商务印 书馆以五種版式出版 。1931年出版辭源續 編,1939年出版辭源 合訂本。1949年出版 辭源簡編。至今已经 修订再版多次。
❖ 修訂後的《辭源》成 為我國一部大型的古代漢 語辭書。收錄的詞目包括 古漢語詞、詞組、成語等 ,內容涉及文物、職官、 典章、制度、人物,事件 等等,是關於中國古代文 化的一部常識性的百科詞 書。全書共收單字12890 個,複音詞 84134條,共 計97024條。全书共四册, 收词近十万条,综计解说约 1200万字。
四角号码口诀是:
横一垂二三点捺, 叉四插五方框六, 七角八八九是小, 点下有横变零头。
如: 端 的左上角是0,右上角是2,左下
角是1,右下角是2,它的编码是0212。 截 的左上角是4,右上角是3,左下
角是2,右下角是5,它的编码是4325。 颜 的左上角是0,右上角是1,左下
角是2,右下角是8,它的编码是0128。 烙 的左上角是9,右上角是7,左下
《辞海》与《辞源》
1.《辞海》在体例上比《辞源》有显著进步 。首先引书著名篇名,便于核对原书;其次 是释文比较通俗,这样便于普及。
2.新版《辞海》与《辞源》有了明确分工。 《辞源》是作为一部语文性质的古汉语词典 ,着重考察词语的起源;而《辞海》偏重百 科,但百科性的历史性词条增加了。
《汉语大词典》
(二) 字书类
《说文解字》是我 国最早的一部通过分析 字形探求本义的文字学 著作。作者许慎,成书 于公元100年。
书中收字9353个,重 文(包括古文、籀文、 异体字)1163个,立 部首540个。全书共分 15卷,1-14卷是对文 字的解说,最后一卷是 叙目。
《说文解字》
许慎(约58— 约147),字叔重, 汝南召陵(今河南郾 城)人。曾任太尉南 阁祭酒。他精通群经, 学识渊博,时有 “五 经无双许叔重”之誉。 著有《五经异义》等。
全书共收词目三十七万条,五千多万字, 分十二卷。这部词典是专业性质的词典,只收汉 语的一般词汇,并非兼容并蓄。其编辑方针是 “古今兼收,源流并重”。这是一部学习汉语极 有用的工具书。此书是五省一市集数百人之力, 历时近二十年才完成的,所用资料准确可靠,选 词、注音、释义的质量均超过了以前同类工具书, 是我国词典中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