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利率调整对国际收支影响的研究

关于利率调整对国际收支影响的研究

关于利率调整对国际收支影响的研究姓名:张广璐学号:2010311222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班级:项目管理10目录一、利率、汇率与国际收支简介 (3)(一)利率 (3)1。

利率的定义 (3)2。

利率对汇率的影响 (3)(二)汇率 (4)1。

汇率的定义 (4)2。

汇率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4)(三)利率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机制 (4)二、研究背景 (5)(一)贷款利率变动情况 (5)1。

第一阶段 (5)2。

第二阶段 (6)(二)汇率变动情况 (6)(三)国际收支变动情况 (7)三、利率政策调整对国际收支影响的实证分析 (7)(一)分析方法与计量模型 (7)(二)指标选择与数据说明 (8)(三)数据处理与检验 (9)(四)实证结论分析 (9)1。

利率直接传导路径基本有效,间接传导存在较长滞后 (9)2。

利率对汇率的传导作用不显著,国际收支对利率的反向传导不显著 (9)3。

进口是通货膨胀率上涨的一个原因 (9)4。

通货膨胀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实际利率水平,实际利率升高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率上涨。

(9)5。

外汇储备促进直接投资和进口增长 (10)6。

实际利率升高对直接投资和外债具有短期促进作用,对出口和进口具有长期抑制作用 (10)7。

实际利率升高短期内抑制外汇储备增长,但长期表现为促进作用10一、利率、汇率与国际收支简介(一)利率1。

利率的定义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对借款人来说是使用资金的成本,但对出借人而言则是暂时的让渡资金的收益,其间的利益关系影响着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

利率变化是市场供求变换的信号,是金融市场的“晴雨表”,利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人们的经济生活,进而影响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

从理论上说,利率是投资的递减函数和储蓄的递增函数,利率的变化可以对消费、投资、汇率和国际收支产生影响:利率上升,消费减少,储蓄增加,投资下降,本币升值,资本流人增加,出口相对减少;利率下降,消费增加,储蓄减少,投资上升,本币贬值,资本流出增加,出口相对增加。

自1991年4月以来,我国已经多次降低人民币利息并多次提高人民币利息,从而使大量资金在储蓄型投资和股票市场之间流动,因此利率变动也应该使得股价有所波动。

2。

利率对汇率的影响首先,利率政策通过影响经常项目对汇率产生影响。

当利率上升时,信用紧缩,贷款减少,投资和消费减少,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进口,促进出口,减少外汇需求,增加外汇供给,促使外汇汇率下降,本币汇率上升。

与利率上升相反,当利率下降时,信用扩张,货币供应量(M2)增加,刺激投资和消费,促使物价上涨,不利于出口,有利于进口。

在这种情况下会加大对外汇需求,促使外汇汇率上升,本币汇率下降。

这里以人民币利率下调为例来说明利率-汇率机制的传导效应:利率下降,国内需求上升,进口需求也上升,导致人民币汇率下降;进口需求上升和通货膨胀率上升,使得对人民币贬值预期增加,企业进口增加而出口减少,资金外流增加,导致人民币汇率下降。

实际利率的下降引起外汇汇率上升、人民币汇率下降。

实际上,人民币汇率下降的效果是扩张性的:一方面,人民币汇率下降,在国外相对价格变化的影响下,由于出口扩大,在乘数作用下使国民收入得到多倍扩张,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下降通过收入再分配效应和资产效应导致国内需求下降;与此同时,出口企业利润增加,进口商品成本上升,推动一般物价水平上升。

总之,人民币利率下调造成人民币汇率下降,对总需求的影响是双重的。

其次,通过影响国际资本流动间接地对汇率产生影响。

当一国利率上升时,就会吸引国际资本流入,从而增加对本币的需求和外汇的供给,使本币汇率上升、外汇汇率下降。

而且,一国利率的提高,促进国际资本流入增加,而资本流出减少,使国际收支逆差减少,支持本币汇率升高。

与利率上升相反,当利率下降时,可能导致国际资本流出,增加对外汇的需求,减少国际收支顺差,促使外汇汇率上升、本币汇率下降。

(二)汇率1。

汇率的定义“汇率”亦称“外汇行市”或“汇价”,是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

由于世界各国货币的名称不同,币值不一,所以一国货币对其他国家的货币要规定一个兑换率,即汇率。

从短期来看,一国的汇率由对该国货币兑换外币的需求和供给所决定。

外国人购买本国商品、在本国投资以及利用本国货币进行投机会影响本国货币的需求。

本国居民想购买外国产品、向外国投资以及外汇投机影响本国货币供给。

在长期中,影响汇率的主要因素主要有:相对价格水平、关税和限额、对本国商品相对于外国商品的偏好以及生产率。

2。

汇率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汇率对进出口的影响:汇率下降,能起到促进出口、抑制进口的作用。

(外汇汇率上涨,本币汇率下跌)。

汇率对长期资本流动影响较小。

从短期来看,汇率贬值;资本流出;汇率升值,有利于资本流入。

一国货币汇率下跌,外币购买力提高,不过商品和劳务低廉。

本币购买力降低,国外商品和劳务变贵,有利于该国旅游与其他劳务收支状况改善。

对资本流出入影响:汇率对长期资本流动影响较小。

从短期来看,汇率贬值;资本流出;汇率升值,有利于资本流入对官方储备的影响:本国货币变动通过资本转移和进口贸易额的增减,直接影响本国外汇储备的增加或减少。

储备货币汇率下跌,使保持储备货币国家的外汇储备的实际价值遭受损失储备国家因货币贬值减少债务负担。

(三)利率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机制利率政策的调整推动了投资、消费需求和进出口的变动,促进资本的跨国流动,最终影响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在资本账户开放、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条件下,利率和汇率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且自由浮动,利率和汇率之间存在相互传导的联动机制。

最终,这种传导的结果可以通过国际收支状况的改变体现出来。

利率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主要通过直接和间接两个渠道进行:直接渠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金融资产需求的变动:本币利率上升→本币金融资产吸引力增强→短期资本流入或资本流出减少→国际收支顺差;二是通过信贷成本的变动:本币利率上升→本币贷款成本增加→本币信贷数量下降→外债、外汇贷款增加→国际收支顺差。

从作用时效来看,利率上升的直接传导表现为对国际收支顺差的短期促进。

间接渠道也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经常项目变动:本币利率上升→本币供应量减少→投资、消费成本增加→投资、消费需求下降→通货膨胀率下降→出口商品价格竞争力增强→出口增加→经常项目收入增加→国际收支顺差;二是通过总需求变动:本币利率上升→投资、消费需求下降→总需求下降→进口减少→经常项目支出减少→国际收支顺差。

从作用时效来看,利率上升的间接传导表现为对国际收支顺差的长期促进。

鉴于汇率传导作用,利率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将推动汇率变动,汇率变动又将反过来进一步影响国际收支状况。

根据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法(MABP)理论,国际收支实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国际收支失衡反映了货币市场存量失衡(超额货币供给或需求),这也就意味着国际收支变动实质上是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变动的结果。

因此,国际收支变动就必然推动作为维持货币供给和需求平衡重要条件的——利率变动。

利率传导表现为直接渠道和间接渠道对国际收支的作用,并通过汇率的传导作用加剧对国际收支的影响,而国际收支变动的结果又将反过来促进利率的新一轮变动。

二、研究背景(一)贷款利率变动情况1。

第一阶段1999年6月10日至2008年12月23日的贷款利率调整情况如图1所示。

图12。

第二阶段2008年至2012年1月的贷款利率如图2所示。

图2(二)汇率变动情况图3图3为人民币名名义有效汇率与实际有效汇率变动情况。

名义有效汇率是按照一定权重加权的双边汇率(BIS 数据库根据贸易权重几何加权),实际有效汇率由名义有效汇率按照相对价格进行调整后得到。

有效汇率指数上升反映有效汇率升值,下降反映有效汇率贬值。

从图3可知,人民币名义与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阶段大致相同。

(三)国际收支变动情况图4图5从上面的图可知,自1995年至2001年中国进出口贸易保持平稳小幅增长,净出口额数据也较平稳。

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后,进出口贸易额和净出口额明显呈加速上升趋势,且出口额增长幅度大于进口额增长幅度,导致净出口额呈上升趋势。

2006 年中国出口、进口和净出口贸易额分别为9690.8 亿、7916.1 亿和1777.7亿美元,分别增长了264.22%、224.98%和690.72%。

三、利率政策调整对国际收支影响的实证分析(一)分析方法与计量模型本文拟采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如前所述,利率政策调整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可分解为对出口、进口、短期资本流入、外债和外汇贷款的影响,通货膨胀率、汇率和企业商品价格指数则作为影响国际收支的中间变量。

考虑到各变量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将外汇贷款变量剔除,用外汇储备替代国际收支,建立利率、通货膨胀率、汇率、企业商品价格指数、出口、进口、外商直接投资、外债和外汇储备的九变量VaR模型。

首先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

并根据Engle定理,如果一组向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协整回归总是能被转换为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

对于P阶VaR模型:式中Yt是m维非平稳I(1)序列,Xt是d维确定性向量,εt是新息向量,经过变化可将其改写为VEC模型:其中,由于经过一阶差分的内生变量向量中各序列都是平稳的,所以只有当构成πyt-1的各变量都是I(0)时,才能保证新息是平稳过程。

(二)指标选择与数据说明本文选择月度居民储蓄存款定期一年的实际利率(i)作为分析指标,并将其定义为居民储蓄存款定期一年的名义利率(i0)与当期通货膨胀率(p)的差,即其中,通货膨胀率(p)采用通用的CPI指数。

根据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的日期,对调整当月的居民储蓄存款定期一年的名义利率(iot)按加权平均计算调整:选取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为统计数据观察期,其中外商直接投资、月度进出口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库,外商直接投资数据用“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当月)”替代。

外债数据采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中“国外负债”替代。

居民储蓄存款定期一年名义利率、汇率(月度平均)、企业商品价格指数、外汇储备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

月度通货膨胀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的统计数据。

(三)数据处理与检验对利率、通货膨胀率、汇率、企业商品价格指数、出口、进口、外商直接投资、外债和外汇储备九个指标,分别以i、p、r、pf、N、M、V、E和H标记。

为消除变量序列的季节波动性及可能存在的异方差,采用移动平均法(Moving Average Method)进行季节调整,并进行对数处理,得出相应的变量序列。

利用Eviews5.0对以上九个变量进行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ADF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最后按照A,C原则,选择滞后4期VEC模型,通过Eviews5.0建立VEC模型(协整方程式略),对方程进行脉冲响应分析(检验及分析过程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