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美术上册 第1课《走进美术》教案2 浙美版

七年级美术上册 第1课《走进美术》教案2 浙美版

《走进美术》
《金秋》。

《父亲》一画是在美国画家克洛斯巨型肖像画的启发下,采用照相写实主义手法画中国的一位普通的,贫困的,苦涩的老百姓,人物的形象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老年农民形象,老人枯黑,干瘦的脸上布满了象沟壑,又如车辙似的皱纹,深陷的眼睛露出了凄楚、迷茫又带着恳切的目光,象是在缅怀过去,又象是在期待未来,让我们感受到那牛羊般的
董希文先生的油画《开国大典》创作于
所描绘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天安门国庆典礼的盛况。

场面气势恢宏,喜庆气氛热烈,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神采奕栾,气度不凡。

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广场开阔,红旗如海,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

画家在进行严谨的写实描绘中,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

作者使蓝天与地毯、红柱子、红
日子里一个庄严热烈的场面描绘出来……”
徐悲鸿看了《开国大典》之后评价:“缺少一点油画特色。

这里所说的“缺少一点油画特色”,是指这幅画在很大程度上运用了中国传统画的手法和风格。

但这恰恰被很多画家认为正是《开国大典》的成功之处。

如果按传统油画用光和设色的手法去创作,这幅画就不会有这种热烈的气氛。

艾中信说:“《开国大典》在油画艺术上的主要成就是创造了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油画新风貌。

这是一个新型的油画,成功地继承了盛唐时期装饰壁画的风采,体现了民族绘画特色,使油画朝着民族化的方向发展。


至此,绘画界掀起了董希文所一直倡导的“油画中国风”。

《开国大典》无疑成为这一理论的典范之作,而这种思潮一直影响至今……
《开国大典》总体性说就是极端严谨的素描,饱满而富装饰性的色彩,线条流畅的对称性构图素描和色彩在作为油画中的主要元素在各个时期有各自的强弱地位,并不能一味的说哪一方多么的重要,并且近现代绘画在构图元素反面也有很深入的研究。

油画材料本身的特点可以创造出千变万化的效果,这给了画家很大的发挥空间。

个人认为油画的特点只能从跟其他画种的特点对比来说明。

油画材料总的效果厚重饱满,可以描绘很逼真的效果也可以制造出丰富的机理效果,同时其也具有一定的透明性和迷人的光泽,这些是其他画种所不具备的特点。

油画以其特有的写实表现力和长于以现实主义方法表现社会性题材的特点,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风格、新内容的作品,如《开国大典》画面上,国家领导人虽只在左侧占画面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非常醒目。

毛泽东主席健朗魁伟的身姿处于画面中心,也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

画家在构图、设色、人物等场面的处理上,体现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魄和风度。

《开国大典》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艺术的真实,不是生活的真实。

艺术的表现,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

画家在此画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特别在色彩处理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

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的海洋与蓝天、绿树形成对比基调,使画面热烈而明快的;金黄色的菊花与蓝天、白云的对比。

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应,增强了华贵灿烂、富丽堂皇的欢庆气氛。

总之,画中强调了物体的固有色,减弱了随光线、环境而异的西方画法用色法。

柔进了中国画法的工笔重彩绘画技巧和敦煌壁画用色的特点。

画家在描绘红地毯时,还独具匠心地在颜料中加入砂粒而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使这幅画成为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论何种艺术,都有自己特有的语言
请学生发表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品的美术语言的角度,侧重于观察和分析作品的线条、色彩、构图、明暗等是怎样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欣赏张利、靳尚谊等名家作品,感受油画的不同风格。

学生了解油画工具材料,师生共同总结油画特点:利用颜料的遮盖力和透明性能充分地表现对象,达到丰富的色彩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