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北省情资料

湖北省情资料

湖北省情行政区划发布时间:2006-08-11 14:24:12 字体显示:大中小行政区划湖北省现有12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38个市辖区、24个县级市(其中3个直管市)、37个县、2个自治县、1个林区。

省辖市依次是武汉市、黄石市、襄樊市、荆州市、宜昌市、十堰市、孝感市、荆门市、鄂州市、黄冈市、咸宁市、随州市,自治州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行政单位辖区县市名武汉市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东西湖区、汉南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黄石市黄石港区、西塞山区、下陆区、铁山区、阳新县、大冶市气候特征湖北地处亚热带,位于典型的季风区内。

全省除高山地区外,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季。

全省大部分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为85-114千卡/厘米2。

多年平均实际日照时数为1100—2150小时。

其地域分布是鄂东北向鄂西南递减,鄂北、鄂东北最多,为2000—2150小时;鄂西南最少,为1100—1400小时。

其季节分布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秋两季因地而异。

全省年平均气温15-17℃,大部分地区冬冷、夏热,春季温度多变,秋季温度下降迅速。

一年之中,1月最冷,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2-4℃;7月最热,除高山地区外,平均气温27-29℃,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

全省无霜期在230-300天之间。

各地平均降水量在800—1600毫米之间。

降水地域分布呈由南向北递减趋势,鄂西南最多达1400—1600毫米,鄂西北最少为800—1000毫米。

降水量分布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一般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全省夏季雨量在300—700毫米之间,冬季雨量在30—190毫米之间。

6月中旬至7月中旬雨量最多,强度最大,是湖北的梅雨期。

资源土地:湖北省土地面积为185897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94%。

人均土地4.79亩。

湖北省耕地面积5023.88万亩,人均耕地0.87亩。

生物资源:植被具有南北过渡特征,既有大量北方种类的落叶阔叶树,也有多种南方种类的常绿阔叶树,同时又处在中国东西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区,便于邻近地区的植物成分侵入,是中国生物资源较丰富省份之一。

湖北省树种有1300余种,其中用材林约占一半。

主要有马尾松、栎类、杉木、桦、楠竹等,经济林甚多,有油桐、油茶、乌桕、漆树、核桃、板栗和果树等。

省内植物资源以鄂西山地神农架林区最富,神农架是中国东部仅有的一片原始森林,森林覆被率达70%左右,现有森林总蓄积量1575万立方米,约占湖北省的1/3,其中成熟林蓄积量占83%,是中国重要的原始林区之一,有"绿色宝库"之称。

植被结构也具有明显垂直分布特征。

据调查,山区植物种类有2000余种,占湖北省植物种类的2/3,世界稀有或中国特有植物有30多种,主要有珙桐、香果树、领春木、水青树、银杏、铁坚杉、马溜光、野生腊梅等。

此外有野生动物570余种,其中20多种列为国家保护对象,主要为金丝猴、闽中羊、苏门羚、金钱豹、毛冠鹿等;还有白化型的神农白熊、白麝、白鹿、白蛇等。

药用植物1300多种,以党参、黄连、天麻、贝母等产量最大,并产名贵药材,是驰名中外的天然动植物园。

鸟类种类多达350种,以与南方相同的鸟类居多,其中属于国家保护的珍稀鸟类有白冠长尾雉、红腹角雉等30种左右。

鸟类中以候鸟最多。

矿产资源:截至2004年底,全省已发现矿产138种,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89种,新发现矿种2种。

,占全国已探明储量156种的50.64%。

全省已探明储量矿产地有1361处,其中固体矿产中已划分规模大小的矿产地有1225处,特大型矿产地3处,大型矿产地85处、中型矿产地250处、小型矿产地887处。

矿产资源的特点:一是矿种及共、伴生矿产较多,矿床具一定规模,其中化学、冶金和建材工业所需的主导矿产和配套辅助矿产种类齐全,总量较为充足。

铁、铜、磷、石膏、石灰石、岩盐等40多种矿产的大、中型矿床的储量占其总储量的80%以上。

二是矿产资源分布广泛,地区特色十分明显。

鄂东南地区具有可供开发利用的铁、铜、金、银、钨、钼等金属矿产以及煤、膨润土、水泥用灰岩、熔剂用灰岩等非金属矿产,矿种多,配套齐全。

而油气、矿盐、芒硝、石膏等矿产主要分布在鄂中(江汉平原)及鄂中南地区,磷矿主要集中在鄂西、鄂东北及荆州、襄樊地区,铌、钽、稀土等矿产主要分布在鄂南及鄂西北地区。

三是国民经济所需的部分大宗矿产十分短缺。

磷矿、盐矿、石膏、水泥用灰岩、冶金用白云岩、膨润土、大理石、花岗岩、重晶石、累托石粘土等矿产是优势矿产,已探明的资源储量列于全国的前列。

水资源:全省水资源总量1234.1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2070立方米,耕地亩均水资源占有量2634立方米。

总供水量245.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236.6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6.9亿立方米。

总用水量245.1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57%,工业用水占31.5%,生活用水占11.5%。

总用水量比上年增加4.3亿立方米,人均用水量增加411立方米。

全省有大型水库58座,总库容437.51亿立方米。

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和科普活动,重点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活动;全面调查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经营利用情况,规范全省野生动植物保护行政执法和管理程序;强化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进出口管理,共审核上报野生动植物及产品的《允许进出口证明书》40余份,办理非《进出口野生动植物商品名录》物种证明100余份;组建宜昌野生动物园,开展野生动物收容救护,湖北省野生动物救护研究开发中心全年收容救护野生动物23种62头(只);组织野生动物产业化开发建设,开展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和经营利用,建立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基地和中心,全省共有养殖户404家,驯养繁殖品种99个、189万余头(只)。

九宫山、洪湖、星斗山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了国家林业局两次初审;新建了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16处保护小区和5个市级自然保护区;后河一期工程、后河GEF项目、洪湖湿地示范工程、武汉市野生动物市场等4个项目开始启动。

湖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总站组织的综合科学考察组对竹溪县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进行的综合科学考察中,发现了大面积红豆杉林,总面积达到27 3.6公顷,总株数为49.5万株,蓄积量约为2892立方米。

这一发现使我省红豆杉树数量超过100 万株,成为全国红豆杉资源大省之一。

专家建议有关部门应采取得力措施加强保护性监测,并尽快建立省级或国家级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

针对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成功后,库区水位不断升高的情况,湖北省宜昌市与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联合建立“三峡植物园”,成功引种栽培巴东木莲等三峡库区珍稀濒危植物47种、乡土植物1200种。

同时,在三峡植物园建成了三峡地区最大的优良林木无性系快繁基地;与港商合资兴建三峡地区规模最大的珍稀野生动物驯养、繁育、研究和保护中——“三峡森林野生动物世界”,搜集保护三峡地区珍稀濒危野生动物120多种;与三峡开发总公司联合建立大老岭、龙门河两个三峡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建成以五峰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代表的自然保护区21个,使全市保护区总面积达到7万公顷。

历史湖北历史源远流长。

夏商(公元前21世纪-前11世纪)以前,南方民族长期在这里劳动和生活。

春秋时(前770-前476年),国土主要在今湖南、湖北地区的楚国在南方诸国中最为强盛。

战国时(前475-前221年),南方诸国统一于楚。

公元前221年,统一的秦朝分天下为四十郡,湖北大部属南郡,西北、北、西南各一部分属汉中、南阳、长沙和黔中等郡。

西汉划天下为十三部(州),湖北以汉水为界,西为南郡,东为江夏,均隶属于荆州。

三国时,吴魏分治湖北,都称荆州。

经两晋至南北朝,刘宋置荆州、郢州,又侨置雍州,萧齐继承了刘宋建制。

梁以后建制紊乱,至隋统一,仍称荆州,一度称鄂州,故湖北简称鄂。

唐分全国为十二道,湖北属淮南、山南及江南道;嗣又分属山南东道、江南西道,一部分隶属淮南道、黔中道。

宋分全国为十五路,湖北有三十多县属荆湖北路,湖北之名始于此;有十九县属京西南路,另数县分属淮南西路、夔州路。

元朝除中央称中书省外,分全国为十一个中书省,简称行省。

湖北长江以北属河南行省,以南属湖广行省。

明朝改制,全国设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湖北属湖广布政使司。

清康熙三年(1664年)湖广分治,大体以洞庭湖为界,南为湖南省,北为湖北省,是为湖北建省之始。

湖北省当时领有武昌、汉阳、黄州、安陆、德安、荆州、襄阳、郧阳、宜昌、施南等十府。

民国初废除府、州建制,省下设江汉、襄阳、荆南、施鹤等四道,共辖69县。

后废道存县。

此后除少数县间有拆、并外,一般无变动。

1932年、1936年,又先后将69县分属11个、8个行政督察区。

另,汉口有时为省辖市,有时为特别市。

自1927年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武装建立过许多革命政权。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成立过黄安农民政权,扩建为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湘鄂西苏维埃五县联县政府,后改为湘鄂西苏维埃政府、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

抗日战争时期的1941年4月,成立鄂豫边区行政公署,1945年10月至1946年6月,扩大成立为中原解放区行政公署。

1946年8月至1947年5月,在鄂西北先后建立过5个地区。

1947年底,分别成立江汉行政公署和鄂豫行政公署。

1949年5月20日在孝感花园成立湖北省人民政府。

1949年后,省内政区迭有变更。

2002年,湖北省辖有12个省辖市:武汉、黄石、荆州、宜昌、襄樊、十堰、黄冈、孝感、荆门、鄂州、咸宁、随州;1个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3个直管市:天门、仙桃、潜江;1个林区:神农架林区。

市、州共辖60个县(市)、38个区。

省人民政府驻武汉。

文化文物:湖北地处长江中游,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又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十分丰富,享有“文物大省”之誉。

全省已查出各类不可移动的文物点15000处,已公布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共3127余处,其中省政府审定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365处,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2处。

省政府还审定公布了10座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其中荆州、武汉、襄樊、随州、钟祥等5座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中山舰于1997年元月整体打捞成功,目前已完成维修工作。

全省文物古建筑丰富,形成“三二一”格局,即以武当山古建筑群、荆州古城墙、钟祥明显陵三处为龙头;以鄂州吴王城、赤壁古战场、荆州三国遗址、当阳关帝陵、襄樊城墙及古隆中等三国文物建筑和利川大水井、鱼木寨、咸丰土司王城、来凤仙佛寺等少数民族建筑为两条线;以黄梅四祖寺、五祖寺、当阳玉泉寺、襄樊广德寺、武汉宝通寺、归元寺等佛教建筑和武当山、长春观等道教建筑为代表的宗教建筑为一个重点,并辅以秭归屈原故里、汉阳古琴台、东湖行吟阁等楚文物纪念建筑的格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