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存储芯片产业发展规划

存储芯片产业发展规划

存储芯片产业发展规划产业投资建设规划存储芯片是代表国家科技水平的标志性行业之一,对国民经济和国家战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是国家重点支持和发展的行业。

在国家各项政策的扶持下,我国存储芯片行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加之下游行业需求的推动,我国存储芯片的产量持续增加,增速不断提高。

其中2013年,我国存储芯片的产量为32.6亿颗,比上年增长了11.4%;2016年,我国存储芯片的产量增长为42.4亿颗,比上年增长了15.4%。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托资源优势,加快产业发展,促进结构调整升级。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行业指导,推进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一批大企业、大集团,推动产业做大做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地发展。

为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依据国家和xx省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区域产业xx年发展情况,制定该规划,请结合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

第一部分发展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立足国内需求,严格控制总量扩张,着力调整优化结构,大力发展高端产品,推进一体化发展,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第二部分指导原则1、协同推进。

以区域协同发展为契机,找准产业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完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积极对接本地创新资源和优质产业,主动延伸产业链条,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协调发展,打造产业创新中心。

2、坚持转型发展。

引导要素优化配置,提高全要素发展。

3、创新机制,深化改革。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积极稳妥推进产业体制改革。

加大科技创新政策、资金投入,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4、因地制宜,科学发展。

充分结合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条件,分地区、分类型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路线,指导推动产业现代化发展。

第三部分产业环境分析存储芯片是代表国家科技水平的标志性行业之一,对国民经济和国家战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是国家重点支持和发展的行业。

在国家各项政策的扶持下,我国存储芯片行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加之下游行业需求的推动,我国存储芯片的产量持续增加,增速不断提高。

其中2013年,我国存储芯片的产量为32.6亿颗,比上年增长了11.4%;2016年,我国存储芯片的产量增长为42.4亿颗,比上年增长了15.4%。

存储芯片(Memory)是嵌入式系统芯片的概念在存储行业的具体应用,是一种半导体介质的存储设备。

存储芯片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主要市场份额掌握在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等大型跨国公司手中,尽管近年来,中国存储芯片行业技术水平不断进步,但是国产存储芯片的市场份额依然增长缓慢,国内大部分的存储芯片市场被国外企业所垄断。

存储芯片行业具有具典型的重资产、强周期、寡头竞争格局特征,市场集中度非常高,三星、SK海力士、美光、东芝四大企业几乎垄断全球存储芯片行业的市场。

近年来,受到国家战略、资本市场双重支持,我国的存储芯片行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由于起步晚,研发周期长、企业数量少等原因,国产存储芯片产品的市场份额占有率仍然不高。

2013-2016年国产存储芯片的市场份额由5.1%提升至5.7%,增长了0.6个百分点。

存储芯片广泛应用于计算机、消费电子、网络存储、物联网、国家安全等重要领域,是一种重要的、基础性的产品。

存储芯片行业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大部分企业因其技术跟不上市场变化、资金缺乏等原因,逐渐被市场所淘汰,存储芯片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目前已经形成了三星、SK海力士、美光、东芝四家寡头竞争的垄断格局。

国内存储芯片生产企业较少,在产品质量、品牌影响力等方面与国外企业有较大的差距,市场竞争力较弱。

目前国内存储器芯片主要参与者有三个,分别是湖北武汉的长江存储、福建泉州的晋华存储以及紫光集团。

其中,长江存储初期定位Flash产品,后期将扩展DRAM产品,晋华存储项目定位DRAM产品。

紫光集团除直接入股长江存储外,还将在不同地点布局Flash、DRAM产品。

随着我国科研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存储芯片技术水平将会进一步提升,而且我国存储芯片行业在市场需求、政策、技术等方面,都有较好的利好行业发展的因素,未来发展前景较好。

第四部分区位优势分析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xx%左右。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由负转正,增长xx%以上。

先行指标不断好转。

全社会用电量增长xx%。

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xx%,是近xx年最高水平。

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xx%、xx%,分别提高xx个、xx个百分点;存贷款新增量同比提升速度均居全国第xx位。

减税降费xx亿元。

地方级财政收入、税收收入同口径分别增长xx%、xx%。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这既是决胜期,又是攻坚期。

xx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xx%-xx%,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保持基本同步,城镇新增就业xx万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xx%左右,实现单位GDP能耗下降目标,在实际工作中力争更好结果。

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xx%左右。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由负转正,增长xx%以上。

先行指标不断好转。

全社会用电量增长xx%。

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xx%,是近xx年最高水平。

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xx%、xx%,分别提高xx个、xx个百分点;存贷款新增量同比提升速度均居全国第xx 位。

减税降费xx亿元。

地方级财政收入、税收收入同口径分别增长xx%、xx%。

从国内看,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前景依然广阔,但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要求更加紧迫。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的趋势更加明显。

消费升级加快,市场空间广阔,物质基础雄厚,产业体系完备,资金供给充裕,人力资本丰富,创新累积效应正在显现,综合优势依然显著。

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不断成长壮大。

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正释放新的动力、激发新的活力。

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发展方式粗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动能转换困难相互交织,面临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等多重挑战。

有效需求乏力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传统比较优势减弱,创新能力不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金融风险隐患增大。

农业基础依然薄弱,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商品房库存过高,企业效益下滑,债务水平持续上升。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空间开发粗放低效,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仍然不足,收入差距较大,人口老龄化加快,消除贫困任务艰巨。

重大安全事故频发,影响社会稳定因素增多,国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法治建设有待加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难度加大。

聚焦重点领域,坚持高端化、集聚化、特色化,重点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汽车及新能源汽车、家用电器、安全食品加工、文化和旅游等主导产业,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基本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高效产业体系。

(一)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龙头企业—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为突破口,引导人才、技术、资本、土地等资源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努力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二)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传统产业新兴化,通过技术工艺创新、信息技术融合和商业模式创新,深入实施“机器换人”行动计划、工业“强基”工程和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支持企业瞄准国内外标杆企业推进技术改造,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

(三)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建设服务业集聚区为突破口,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高端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精细化和优质化发展、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化和集群化发展,全面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

(四)优化发展现代农业按照服务城市、改善生态、兴业富民的要求,优化农业空间布局,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单功能的传统农业向多功能的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都市现代农业体系。

第五部分目标到xx年,区域产业发展比重明显提升,发展质量明显改善。

产业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中占比提高到xx%,产业应用占比稳步提高。

第六部分主要任务(一)强化政策落实,优化产业结构以新型工业化为牵引,加快推进消费升级,开展示范试点,推进新型产业发展,不断扩大应用市场。

协调各部门职能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快结构调整步伐。

促进全行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长。

(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骨干企业为重点,在规划期内培育若干家创新示范企业。

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

(三)实施产业集聚发展工程依托优势企业,整合要素资源,支持区域以产业为特色的产业基地建设。

产业基地要根据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实行“差别竞争、错位发展”,完善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聚。

(四)优化组织结构支持优势骨干企业以技术、资本、资源、品牌等为纽带,实施跨地区、跨所有制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要素配置效率。

支持中小加工企业发挥机制灵活、贴近市场、专精特新、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优势,加快自主创新,着力发展面向消费市场的产业产品服务。

形成个性化发展,大中小企业协调并进的发展格局。

第七部分实施保障(一)推动区域交流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采取园区共建、技术合作、资本合作和贸易换资源等多种方式,加强与市场需求大的沿线国家开展贸易合作。

加强同区域内优势产业合作,在重点领域合作实现突破,合作取得积极成效。

(二)开展宣传推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