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财务管理相关理论(已修改)

财务管理相关理论(已修改)

一、现代套期保值理论Johnson(1960)和Ederington(1979)等较早提出用Markowitz的组合投资理论来解释套期保值,组合投资理论认为,交易者进行套期保值实际上是对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资产进行组合投资,套期保值者根据组合投资的预期收益和预期收益的方差,确定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交易头寸,以使收益风险最小化或者效用函数最大化。

组合投资理论认为,套期保值者在期货币场上保值的比例是可以选择的,最佳套期保值的比例取决于套期保值的交易目的以及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价格的相关性,而在传统套期保值交易中,套期保值的比例恒等于1。

二、企业融资控制权理论到了20实际90年代出现了企业融资德尔控制权理论,代表人物有詹森和麦克林。

理论主要基于企业融资结构在决定企业收入流分配的同时,也决定了企业控制权的分配。

代表成就主要包括哈里斯-雷斯夫(Harrisand Raviv,1990)模型和阿洪-伯尔顿(Aghinoand Bolton,1992)哈里斯—雷斯夫模型主要探讨了詹森和麦克林所提出的股东与管理者之间利益冲突所引发的代理成本问题,他们分别用静态和动态两个模型说明了,管理者在通常情况下是不会从股东的最大利益出发的,因此他们必须要被监督和戒律,而债务正是作为一种惩戒工具,债务不仅使股东具有法律上的权利强制管理者有提供有关企业各方面的信息,让股东能够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决定是否继续经营,还是进行清偿,所以“最优的负债数量取决于在信息和惩戒管理者机会的价值与发生调查成本的概率之间的平衡”。

在阿洪和伯尔顿的模型中有三种情况: (1)如果融资方式是发行普通股(有投票权的股票),那么投资者掌握剩余控制权;(2)如果融资方式是发行优先股(无投票权的股票),那么企业家拥有剩余控制权;(3)如果融资方式是发行债券,那么在企业家能按期偿还债务的前提下,他拥有剩余控制权,否则剩余控制权便由企业家转移到投资者手中,即企业破产。

阿洪和伯尔顿的理论中,剩余控制权产生了,而且不完全合约是剩余控制权的前提。

三、税差理论法拉和塞尔文在1967年提出所得税率差异理论即税差理论,主张如果股利的税率比资本利得税率高,投资者会对高股利收益率股票要求较高的必要报酬率。

因此,为了使资金成本降到最低,并使公司的价值最大,应当采取低股利政策。

后来的一些研究说明股票的预期必要报酬率会随股票收益率增加而有正的线性关系,表明存在税收效果。

税差理论是建立在各个国家对不同收益索取的所得税不同的基础上。

该理论认为资本利得所得税与现金所得税之间是存在差异的,理性的投资者更倾向于通过推迟获得资本收益而延迟缴纳所得税。

该理论认为,股票的价格与股利支付比例成反比,权益资本费用与股利支付比例成正比。

企业支付较低的股利,对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有利啄食顺序理论啄食顺序理论美国经济学家梅耶(Mayer)很早就提出了著名的啄食顺序原则:①内源融资;②外源融资;③间接融资;④直接融资;⑤债券融资;⑥股票融资。

即,在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中首选内源融资;在外源融资中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中首选间接融资;在直接融资中的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中首选债券融资。

当公司要为自己的新项目进行融资时,将优先考虑使用内部的盈余,其次是采用债券融资,最后才考虑股权融资。

也就是说,内部融资优于外部债权融资,外部债权融资优于外部股权融资。

美国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遵循的是“啄食顺序理论”。

中国企业融资的啄食顺序是:①外源融资;②内源融资;③直接融资;④间接融资;⑤股票融资;⑥债券融资。

中国企业之所以会采取这样的顺序,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信用缺失。

代理理论这一理论后来发展成为契约成本理论(contracting cost theory)。

契约成本理论假定。

企业由一系列契约所组成,包括资本的提供者(股东和债权人等)和资本的经营者(管理当局)、企业与供贷方、企业与顾客、企业与员工等的契约关系。

代理理论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实际运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代理理论在财务计划中的应用。

财务计划分为利润规划和预算编制两部分。

通常认为,在预算制定过程实行“参与制”即代理人和委托人以预期效用最大化的姿态参与预算编制工作,委托人对代理人的努力不能直接进行观察和监督,只能依靠会计信息系统的资料对其业绩进行评价。

由于代理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可能导致“预算松弛”即预算编制标准较松,代理人很容易完成。

避免“预算松弛”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委托人应尽可能地掌握信息,将预算编制确定在一个合理的基础上,从而有效评价代理人的业绩。

2.代理理论在财务控制中的应用。

代理理论运用于财务控制比较成熟的两个领域是差异分析调查和业绩评价。

差异的分析调查,是对预算执行结果同预算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

如果差异大,就是作具体调查,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

代理理论提供了管理人员对差异调查模型的行为反应,说明管理者在什么情况下才进行差异调查,对代理人的业绩评价,即使委托人能对代理人的努力直接进行观察和监督,但如果只根据代理人的可控因素进行业绩评价,那么代理人就会同他决策中的风险脱离开,必然不能使委托人的效用最大。

因此,代理人应分担一些与未来结果有关的风险,这可通过代理人的报酬同实际成果挂钩来实现。

3.代理理论在筹资决策中的应用。

筹资决策是财务管理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企业的资本构成有两个部分,即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

最佳资本结构就是使公司总价值最高,同时其资本成本最低的资本结构。

&&理论认为,企业的价值随负债比率的继续增加而增加。

这是因为债务的利息费用在税前列支,负债给企业带来了税额庇护利益。

随着负债比率的继续增加,企业破产的可能性(破产成本)也会增加。

同时负债比率的增加使企业财务变得复杂。

为了保证投资者、债权人和管理者之间的协议,发生的代理成本也会增加。

代理理论运用于资本结构决策,就是通过建立委托人的目标函数找到最佳资本结构。

这个函数包括税额庇护利益、破产成本和代理成本,这三个因素都是负债比率的函数。

4.代理理论在股利决策中的应用。

股利决策的核心问题是股利发放率的确定,即公司把盈利的多少用来派发股利,多少作为留存收益。

股利决策往往对公司的股票价格产生重大影响。

综上所述,代理理论是对财务管理的理论体系还是实践活动,都具有重大的影响。

虽然它更多的是进行定性化分析,但对我们理解财务管理问题的焦点,作出正确的财务决策都具有现实意义。

等级筹资理论该理论指出认为:(1)外部筹资的成本不仅包括管理和证券承销成本,还包括不对称信息所产生的“投资不足效应”而引起的成本。

(2)债务筹资优于股权筹资。

由于企业所得税的节税利益,负债筹资可以增加企业的价值,即负债越多,企业价值增加越多,这是负债的第一种效应;但是,财务危机成本期望值的现值和代理成本的现值会导致企业价值的下降,即负债越多,企业价值减少额越大,这是负债的第二种效应。

由于上述两种效应相抵消,企业应适度负债。

(3)由于非对称信息的存在,企业需要保留一定的负债容量以便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来临时可发行债券,避免以太高的成本发行新股。

等级筹资理论的两个中心思想:(1)偏好内部资金;(2)如筹集外部资金时,先债务资金,后股权资金。

因此,公司融资的合理顺序是:留存收益、折旧(内部资金)银行借款、发行债券、发行可转换债券(债务资金)发行股票(权益资金)。

该理论认为不存在明显资本结构。

但是,20世纪80年代新兴证券市场具有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

股票筹资的成本并不低,也不是上市公司或拟上市公司筹资的唯一途径。

特别是对于已经进入稳定成长期或成熟期的企业来说,其筹资的最优策略选择应是发行债券及可转换债券,或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商业借贷更为合理。

无理性地进行大规模的股票筹资,不仅带来资本成本的提高,而且其经营业绩压力也是不可忽视的。

这也是西方国家在企业进入成熟期后举债筹资回购股票的主要原因。

因此,股票筹资并不是企业筹资策略的唯一选择。

资金增值假设资金增值假设是指企业资金的价值在科学的财务管理工作下可以不断增加。

这个假设说明了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必要性。

1、资金增值——资金运作2、资金减值的结果3、资金价值不变资金增值假设派生出风险与报酬同增的假设,即风险越大,报酬越高。

(财务管理基本假设体系:理财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有效市场假设,资金增值假设,理性理财假设,利益平衡分配假设,环境文化决定假设)静态均衡理论静态平衡理论认为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是存在的。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比如发行新股而偏离了其目标负债率,企业会逐步恢复到最优负债率水平。

该理论认为,公司的最优资本结构是由公司及个人所得税的成本及收益、潜在破产成本的影响及代理成本等各种因素共同决定的。

受一下因影响:公司及个人所得税的影响,潜在破产成本的影响,代理成本的影响证券投资组合理论马克维茨投资组合理论的基本思路是:(1)投资者确定投资组合中合适的资产;(2)分析这些资产在持有期间的预期收益和风险;(3)建立可供选择的证券有效集;(4)结合具体的投资目标,最终确定最优证券组合。

该理论主要解决投资者如何衡量不同的投资风险以及如何合理组合自己的资金以取得最大收益问题。

该理论认为组合金融资产的投资风险与收益之间存在一定的特殊关系,投资风险的分散具有规律性。

假设市场是有效的,投资者能够得知金融市场上多种收益和风险变动及其原因。

假设投资者都是风险厌恶者,都愿意得到较高的收益率,如果要他们承受较大的风险则必须以得到较高的预期收益作为补偿。

风险是以收益率的变动性来衡量,用统计上的标准差来代表。

假定投资者根据金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和标准差来选择投资组合,而他们所选取的投资组合具有较高的收益率或较低的风险。

假定多种金融资产之间的收益都是相关的,如果得知每种金融资产之间的相关系数,就有可能选择最低风险的投资组合。

股利无关论建立在8个假设基础之上:1、没有足以影响市场价格的证券买者和卖者;2、所有的交易者都平等且无任何成本低获得相同的信息;3、没有交易成本,如证券交易时发生的佣金和转让费用;4、在支付股利与获得资本利得之间,利润分配与不分配之间,赋税没有差异;5、投资者偏好盈利而不是损失;6、对投资者而言,通过股利还是资本利得来增加财富没有区别;7、每个投资者都充分了解未来的投资计划和公司未来的利润;8、由于确定性,所有公司都发行普通股进行融资。

所以公司价值金取决于当期和后续的营业利润。

根据股利无关论,公司可以选择保留利润,采用内部资本满足投资项目所需的资金,也可以选择把全部的利润作为股利支付,通过发行新股来筹集投资项目所需的资本。

企业并购理论企业并购理论认为,企业并购是现代经济生活中企业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资本经营的重要方面,通过并购,企业可以有效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实现协同效应,降低交易成本,并可以提高企业的价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