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睡眠心理学)第二讲 失眠

(睡眠心理学)第二讲 失眠


二、生物和环境因素
• 生理因素 过饥、过饱、过度疲劳和性兴奋等 • 失眠也存在一定的遗传倾向。 • 疾病因素 许多躯体疾病各种精神障碍 • 环境因素 • 生活节律因素 • 生物药剂因素 如饮茶、喝咖啡、喝碳酸饮料; • 中医观点 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胆气虚、痰
热内扰、肝郁化火
• 1.生理因素
• 过饥、过饱,过度疲劳,性兴奋等都可引起 失眠。
• 失眠的风险因素
– 最严重的就是并发抑郁症状; – 女性的发病率接近于1.4 : 1; – 随着年龄的增加; – 躯体和精神疾病;
– 其他已证实与失眠有关的因素有分居、离婚、 低收入、社会地位低、日益增加的慢性生活压 力和黑色人种。
第二节 失眠的原因 ?
失眠的常见病因
抑郁、焦虑及其他 不安腿综合征、睡眠呼吸暂停 初步的精神心理学疾患 物质依赖、副反应 脏器疾病 其他
• 2002年全球睡眠中国区调查显示,我国存在失眠 的人群的比例为42.7%。
–保守估计:我国失眠患者约3亿。
• 台湾最新资料显示(治疗): 失眠8.8%;抑郁1.9% ;焦虑4.4%
3
美国睡眠障碍协会,1979年
– 睡眠起始和睡眠维持障碍或典型的失眠 症,失眠(insomnia)
– 过度嗜睡症(hypersomnia) – 睡眠醒觉周期紊乱(disorders of
• 由于对失眠的概念、解释不同;使用的评定量表 以及调查的人口不同,使得出的失眠流行率不同;
• 全球高发;但就诊的人少; • 失眠在睡眠障碍中一直是最常见的; • 中国是失眠高发国家, • 总体来说,失眠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 青年人:10%;中年人:20%;老年人:35-50%
• 女性多于男性。 • 失眠在医院和精神病患者中有更高的概率。
•睡眠干扰和睡眠解释过程相互作用模型
•失眠维持认知模型
•注意-意向-努力路径
3-p模型
微观分析模型
睡眠干扰和睡眠解 释过程相互作用模 失眠维持型认知模
10
20
%
Jacobs et al. 1988, Coleman et al. 1982, Hajak and Rüther 1995
一、心理社会病因
• 心理因素:约占失眠原因的35%~44%
–怕失眠心理 –梦有害心理 –自责心理 –期待心理 –童年创伤心理的再现 –手足无措心理 –易感人格特征 –情绪问题 –失眠的慢性化
! 失眠降低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
溶解单位
30 25 20 15 10 5 0
对照
原发失眠
重症抑郁
Irwin et al., 1995
失眠影响的总结 显著的患病和生产力低下
增加意外的发生 降低功能能力和生产力 增加抑郁发生的危险 增加功能障碍 增加医疗资源的消耗
严重影响生命质量 全球高发
二、流行病学特点
20 10 0
死亡危险低 德国
4 5 6 7 8 9 10
一般人群的睡眠时间
Adapt. from Billiard et al. 1981; Kales & Kales 1984; Kripke et al. 1979, 1991; Zulley et al. 2003
失眠增加了意外和损伤
10 在过去1年中发生严 重意外的人群百分比
• 失眠症:是明确的临床诊断名称。
– 以失眠为主的睡眠质量不满意的状况,其他症状 均继发于失眠,包括入睡难,睡不深,易醒多梦 、早醒、醒后不易再入睡、醒后不适、疲乏或白
天困倦
世界卫生组织的失眠定义
按照ICD-10的失眠定义: A.有入睡困难、保持睡眠障碍或睡眠后没有恢复
感 B. 至少每周3次并持续至少1个月 C. 睡眠障碍导致明显的不适或影响了日常生活 D. 没有神经系统疾病克森 Valdez 1989, 3:00 a.m.,
长时间连续工作无休息
乔治.W.布仕,美国总统
夜间睡眠差
约翰-保罗二世, 天主教皇
白天功能障碍
睡眠障碍者患其他疾患 ICD-10

症状性
4.5%
ICD-10 疾患
29.2%
51.5%
阈下
14.9%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95, 1996
• 大多数成年人存在睡眠不足,较一个世纪以前睡 眠时间减少1.5小时。
失眠在全球多见
100
患病率
(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西班牙,英国,美国)
75
69.0†
50
31.0*
25
21.5*
12.2*
1.8*
0
脑卒中 强迫障碍 全面性焦虑 糖尿病
失眠
人群 (百万)
*Datamonitor 2000 †Based on 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statistics 1997
第二讲
失眠(insomnia)
何金彩 教授/主任医师 温州医学院心理学系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2
• 失眠,被称为现代社会悄然扩展的流行病。
• 在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人群中约有20%-40% 患有失眠 。
• 美国据两份调查材料估计,失眠患者高达40006000万人,预计到21世纪中叶将达1亿人 。
• 事实上,她相信她的认知障碍和脾气暴躁在晚上睡 眠不足后更加显著。
• 有甲亢史,她已经用左旋甲状腺素治疗了15年。
• F女士的诊断?
• 如果可以进行医学检查的话,什么才是 合适的?
• 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考虑什么因素? • 怎样的治疗是合理的?
内容提要
• 失眠的概述 • 失眠的病因 • 失眠的临床表现 • 失眠的检查 • 失眠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怕失眠心理--典型案例
• 刘某,女,45岁,公司人事部职员,因失眠、头疼、紧 张、手足冰冷等6月余求治于专科门诊。患者主诉本身睡 眠较浅,晚上易被惊醒,几个月前因要参加公司组织活 动而紧张彻夜未眠,越想使自己入睡越无法入睡。此后 极度关注自身健康问题,怕发展为失眠症,因此每晚想 尽办法使自己入睡,都不成功,有时通晚不能睡觉,常 是睡2~3个小时,头昏、烦躁,对外界事物兴趣降低,3 个月后症状加重,出现一阵阵的激动、烦躁不安、心惊 、出汗、手足发麻、胸闷、气粗,声称“一碰到家里的枕 头就无法入睡”,有时却能在沙发上入睡。
• 为了给自己有充分的睡眠时间,她总是晚 上10点左右上床,工作日大概早上7点左 右起床,周末最迟到早上9点。
• 晚上的睡眠问题导致了她白天脾气暴躁和 难以集中和组织自己的思维。
• 尽管她行政助理的工作成绩是令人满意的 ,但是她个人主观上认为这损害了她的工 作。她说她没有精力对付其他额外的事了 。
第一节 失眠的概述 ?
一、概念
• 1.失眠和失眠症的定义
• 失眠是睡眠障碍的一种常见类型 ;是指睡眠的 始发和维持或睡眠的形式发生障碍致使睡眠的 质和量不能满足个体正常需要的一种状况。
• 失眠是一个综合征,是睡眠功能紊乱的表现, 也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反映。
• “失眠”一词严格意义上是指无法入睡或睡 眠完全缺失。
• 特别是伴有疼痛、瘙痒、咳嗽、腹胀、便秘、多 尿、尿潴留、哮喘、吐泻、进食问题等躯体不适 或某些躯体疾病的都容易引起或加重失眠。
• 各种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躁狂症、 神经症以及其他各种精神疾病等,都常伴随失眠 症状。
3. 环境因素
• 乘坐车、船、飞机时睡眠环境的变化;生 活习惯的改变、更换住所、睡眠环境嘈杂 ,光线过强,湿度过大,卧室温度过低、 过高,床铺过软、过硬,蚊虫叮咬等不能 适应均可引起失眠。
物或其他药物等因素导致失眠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93
良好睡眠的标准
• 入睡快,一般在10分钟内入睡; • 睡眠深,呼吸深长而不易被惊醒; • 无起夜或很少起夜,无惊梦现象,醒后很
快忘记梦境; • 起床快,早晨起床后精神状态良好; • 白天头脑清醒,工作效率高,不困倦。
• 她家里是又脏又乱的,而且还经常推掉一 些社交甚至家庭活动的邀请。
• 她的失眠症大约开始于5年前,那个时侯关于离婚 和工作变动的生活压力增加了。
• 同时她被诊断为重度抑郁,于是她开始每天服用抗 抑郁药。她现在的症状已经和以前不同了。她无悲 伤或者失去兴趣,但是她还是对她不能工作得更有 效而感到沮丧,并把这些归咎于她的失眠。
– 对睡眠的不合理信念和态度 – 非功能性的睡眠行为 – 夜间情绪焦虑
•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个人的不良暗示是失 眠长久不愈的重要心理因素。
失眠是如何形成和持续的
• 各类应激事件+易感素质 睡眠紊乱
暂时的
• 暂时的睡眠紊乱+不良睡眠习惯、错误 睡眠认知 失眠持续(慢性失眠)
失眠的认知模型
•3-P模型 •微观分析模型
4. 生活节律因素
• 睡眠—觉醒节律紊乱如乘飞机作洲际旅行时的时 差反应,工作中的倒夜班,流动性质的工作等;
• 其他还包括白天睡眠过多、白天生活的影响、自 幼不良睡眠习惯;
• 人的生活习惯如“动力定型”,对规律性睡眠、 觉醒交替是很重要的。养成定时入睡、定时起床 的人,生活习惯很规律,便会形成条件反射性入 睡,即形成“动力定型”,一旦打破“动力定型 ”便会失眠。
• 睡眠障碍? • 失眠? • 失眠症?
?
2.失眠的影响如何?
睡眠缺乏的危害
三里岛 1979, 4:00 a.m. “人祸”
挑战者号宇航天飞机1986, 清早
切尔诺贝利 1986, 1:00 a.m., 连续工作15小时以后
渡轮 “Herald of Free Enterprise” 1987, 技
5. 生物药剂因素
• 如饮茶、喝咖啡、喝可口可乐饮料; • 服用中枢神经兴奋剂以及长期依赖酒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