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咏物抒怀诗【学生版】一、学习目标1、把握咏物诗的特征。
2、熟悉和体会这类诗的意象及相应的思想感情,分析其常用表达技巧。
3、学习此类诗鉴赏的题型及方法。
4、接受古代诗词美的熏陶,提高相应的艺术鉴赏水平。
二、真题热身2.(10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习题。
雨陈与义①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
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
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
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
繁华地:指京城。
(1)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2)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6分)2.(10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8分)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林中有奇鸟。
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
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
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
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
何时复回翔。
但恨②处非位。
怆恨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恨(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
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5分)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2007重庆卷)海棠(宋)苏轼惜牡丹花(唐)白居易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釉伦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答:。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2分)答:。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2007安徽卷)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
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三、考点解析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刘熙载《艺概》)从古人咏叹的对象来看,落花、流水、夕阳,大雁、杜鹃、燕子、寒蝉,月亮、松、竹、梅、兰、菊、莲、柳等都是诗歌中常见的所咏之物。
咏物诗常用的手法是托物言志。
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折柳送别、闻雁思归、听梧桐而心悲凉,客观物象常常寄托着诗人特有的情感;借梅赞其标格高雅节操凝重,借菊赞其欺霜傲雪品格高尚,借莲赞其出淤泥而不染处浊世而气节高洁,借竹赞其根固有节坚贞高雅,借松赞其经冬不凋刚强坚贞,诗人借咏物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比喻、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常有松、竹、梅等意象),即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情操志趣。
或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或借物抒情,或借物寓理。
四、鉴赏指导咏物诗常见的考题形式如下:(1)判断诗歌中描写的主要意象(物象)是什么。
(2)通过分析意象(物象),来把握抒情主人公的主要形象特征。
(3)通过分析诗歌中意象(物象)的寓意,进而分析诗歌蕴涵的思想情感或主旨。
(4)分析诗歌的主要表达技巧。
【解读步骤归纳】什么物?-→什么特点?-→什么情感(人格品德、理想抱负、精神志趣)?1.围绕诗歌标题,“读清”全诗;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五、例题演绎【例1】(2008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小孤山①[宋]谢枋得②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无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答:。
【例2】(2009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6分)严郑公宅同咏竹唐·杜甫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
箨(tuò),笋光。
帙,包书的布套。
⑴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答:⑵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答:。
⑶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答:。
六、方法归纳由上面的例题分析可见,对咏物类诗相关考题的把握其关键是要抓住以下几个要点:1、意象(物象)是作者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是含有诗人情感的事物形象,有时就是诗歌抒情主人公的化身。
2、分析形象的特征是了解所咏之物寓意的前提。
分析形象的主要特征一定要认真品味修饰性的形容词和副词,还要注意形象所处的环境、所受的遭遇。
3、一定要注意咏物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这一特点。
了解所咏之物的寓意(或象征义、比喻义),是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前提。
4、分析思想感情要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要体味物的“冷”“暖”不同色调,结合诗歌标题、诗歌中的重要语句来理解,还有可能的话可从作者的人生经历、诗歌所附的注解来体会。
七、课后巩固(由任课教师根据班级特点选做)1.咏笼莺①(清)纳兰性德何处金衣客,栖栖翠幕中。
有心惊晓梦,无计啭春风。
漫逐梁间燕,谁巢井上桐。
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
[注释]①莺:黄莺,别名金衣公子。
(1)本诗题为“咏笼莺”,第三联却写了燕子飞于梁间、鸾鸟在梧桐上筑巢。
试分析这样写的用意。
(2)本诗最后一联的“空”字历来为人们称道,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4分)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柳李商隐咏柳曾巩曾逐东风拂舞筵,乱条犹未变初黄,乐游春苑断肠天①。
倚得东风势便狂。
如何肯到清秋日,解把飞花蒙日月,已带斜阳又带蝉!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①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秋日。
断肠:销魂。
两首咏柳诗中,李诗以柳自喻,曾诗以柳喻人(喻指社会上的某种人),请简要分析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4分)(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李诗中的“逐”字和曾诗中的“倚”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4分)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流莺李商隐①流莺②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③何处有花枝?[注]①李商隐:唐代诗人,颇具才华,但受尽冷遇排斥,飘零潦倒终生。
②流莺:不知所往、飞落无依的黄莺。
③凤城:这里借指长安。
(1)这首诗颈联的对仗很有特点,请简要说明。
(3分)(2)金圣叹称此诗“托流莺以见意也”,叶燮称此诗“寄托深而措辞婉”。
请结合此诗谈谈你对二人评论的理解。
(3分)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孤桐王安石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①,愿斫五弦琴②。
(注: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
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
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1)前六句表现了桐树怎样的特点?(4分)(2)对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作简要分析。
(4分)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古剑清·高鹗一条秋水万黄金,千载谁明烈士心。
夜半虚堂雷雨入,壁间惊起老龙吟。
(1)咏古剑,但诗中却并未出现“剑”字,试问作者是怎样咏出古剑的意象的?(4分)(2)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4分)6.阅读下面两首杜甫的诗,回答问题房兵曹胡马①病马③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毛骨岂殊众④,驯良犹至今。
骁腾②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开元二十三年或二十四年(公元740年或741年),诗人当时在河北,山东一带漫游。
兵曹,参与军事的小官。
锋棱:锋利的棱角。
形容马的神骏健悍之状。
竹批:形容马耳尖如竹尖。
峻:尖锐。
这是良马的特征之一。
②骁腾:壮健,快捷。
③这首诗大约写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当时诗人流落秦州。
④这句意思是,你的皮毛筋骨和那些受宠得意的同类难道有什么两样。
(1)两首诗中的马,形象不同但品质相同,请简要分析。
(4分)(2)两首诗的感情基调不尽相同,结合作者的身世经历作简要分析。
(4分)八、咏物诗【特点归纳】1.以物象为题:咏(题、赠、赞)+物象。
2.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等外在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曲尽其妙]3.由物到人,由自然环境到社会环境,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4.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
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衬托等手法。
5.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