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测试题三教学提纲

最新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测试题三教学提纲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测试题三一、选择题:1.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和必不可少的成分是指()A.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生产者和消费者C.生产者和分解者D.消费者和分解者2.随着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可能引起海洋表层的浮游植物大量死亡,从而进一步加剧温室效应。

这是因为浮游植物死亡会()A.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B.使大气中臭氧增加C.使海洋表层无机物增加D.使海洋表层的含氧量减少3.下图中的圆分别表示:a-生产者、b-分解者、c-原核生物、d-蓝藻、e-腐生细菌。

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4.在草→食草的昆虫→蜘蛛→蟾蜍→蛇→猫头鹰这条食物链,设流经这条食物链的总能量为100%,按最高效率计算,蟾蜍和猫头鹰所得能量最多分别是()A.20%和2% B.0.8%和0.032%C.4%和0.8% D.0.4%和0.0126%5.稻-鸭-萍共作是一种新兴的生态农业模式。

其中水生植物红萍(满江红)适生于荫蔽环境,可以作为鸭子的饲料;鸭子能吃有害昆虫并供肥,促进水稻生长,对此模式形成的生态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B.鸭子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C.生物群落由水稻、红萍、鸭子和有害昆虫组成D.水稻和红萍分层,能提高光能利用率6.下图为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所反映出的能量流动情况,图中箭头符号为能量的移动方向。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在入射的太阳能中,生产者只利用了其中的1%左右②分解者可利用来自各营养级转移到(A)的所有能量③消费者营养级别越高,可利用的总能量越多④当人们把生产者当作食物时,比起其他营养级,可获得更多的能量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7.下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下列关于该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从能量流动的特点来看,E捕食生物B和D最为经济B.生物G是一种杂食动物,它占有三个不同的营养级C.生物H占有三种不同营养级,它的数量较其他生物更为稳定D.G和E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8.关于生物同化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从上一营养级流入该营养级的总能量 B.食物消化后粪便中的总能量C.从上一营养级摄入的能量D.从消化道吸收后合成有机物中的能量9.一只黑脊鸥的亲鸟对小鸟发出报警呜叫时,小鸟作出隐蔽反应。

从信息分类角度分析,亲鸟的报警呜叫属于A.物理信息B.化学信息C.行为信息D.对信号刺激的反应10.在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发生在()A.种群和种群之间B.种群内部个体和个体之间C.生物和环境之间D.以上三项都有11.农民向田间施放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的目的是()A.杀死昆虫B.延长昆虫的发育期C.干扰昆虫间正常的交尾D.干扰昆虫正常的新陈代谢12.在生态系统中,下列各组生物属于生产者的是()A.光合细菌、酵母菌B.光合细菌、硝化细菌C.乳酸菌、酵母菌D.硝化细菌、乳酸菌13.狼依据兔留下的气味进行捕食,兔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

这个事实说明()A.生命活动必须依靠信息的传递B.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所有生物都有信息传递D.信息传递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14.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上的牧民以养羊为主业。

近年来的过度放牧致使草原退化,也使分布在这里的野生黄羊种群密度大幅度下降,面临濒危。

针对这一事实,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A.过度放牧降低了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B.家羊是草原生态系统的外来入侵物种C.野生黄羊与家羊之间是竞争关系D.草原生态保护与牧业发展之间产生了矛盾15.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

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

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后期属于负反馈B.早期属于负反馈,后期不属于负反馈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16.下列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是指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稳定不变B.生态系统具有完整而且稳定不变的营养结构C.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收支稳定不变D.生态系统具有保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相对稳定的能量来源17.保护生物多样性应采取哪些层次的保护战略和措施?()①基因②细胞③组织④物种⑤生态系统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④⑤18.下列各项中属于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的一项为()A.五灵脂、海螵蛸、蝉蜕等都是常用的取自动物的中药B.生态系统中的各种野生生物都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C.一种野生生物一旦从地球上消失,就无法再生D.野生生物种类繁多19.下列对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叙述错误的是()A.为了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B.为了保护珍稀的动植物资源C.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天然实验室”和“活的自然博物馆”D.进行自然保护只有建立自然保护区20.据历史记载我国的黄土高原曾经是茫茫林海,如今变成荒山秃岭的主要原因是()。

A.过度开发;B.人口大量减少;C.北方寒流长期侵袭;D.地壳运动频繁。

21.右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和食物联系。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此食物网中有六条食物链,丁占有四个不同的营养级B.戊接受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丙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D.向此生态系统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强该系统的稳定性22.图是一个陆地生态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B.在该食物网中,H处于3个不同的营养级C.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D.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23.我国北方处于稳定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其碳素循环如下图,箭头和字母分别表示碳素传递方向和转移量。

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夏季,a>b+c+e B.秋季,e+f<gC.春季,g=b+e+f D.冬季,d>c+f24.右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图中A、B分别代表分解者和生产者C.温室效应只能由⑦过程造成的D.农业生产中的中耕松土可以增大⑤过程25.下图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h、i、j、k表示不同用途的有机物( j是未利用部分),方框大小表示使用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进入该生态系统的CO2量与各h产生的CO2总量相等B.生产者i的量大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有机物的量C.流向分解者的k可被生产者直接吸收利用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26.下列生物中,从生态学角度看属于生产者,从细胞学角度看属于原核生物的是A.酵母菌B.水稻C.大肠杆菌D.蓝藻27.下列哪一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最低()A.温带草原生态系统B.北极冻原生态系统C.热带雨林生态系统D.北方针叶林生态系统28.下列属于生态系统食物网特征的是()A.一种生物只能被另一种生物捕食B.食物链的环节数是无限的C.一种生物可能属于不同的营养级D.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29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kJ/m2?y).下列有关问题错误的是()A.图中①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图中②代表的能量主要以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形式贮存B.能量从该生态系统的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传递的效率为15.6%C.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111.5×103kJ/m2?yD.图中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和顶位肉食动物随营养级的升高需要的有机物输入越来越多的原因能量流动逐级递减以及维持各营养级较高的输出量30如图甲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锥体图,P为生产者,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现对图中的各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进行分类剖析,其中分析不正确的是()(注:图乙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e、e1、e2表示呼吸消耗量)A.b+c+d+e为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c1表示初级消费者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C.b和d之一可代表生产者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D.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是包含在其所同化的能量中的二、非选择题1下图是食物关系图。

分析并简要回答:(1)该图是一个简单的食物网,含有条食物链。

(2)图中的初级消费者是,蛇是消费者,属于营养级。

鹰同时占有营养级。

(3)图中的兔和蚱蜢两者是关系,而蜥蜴和蚱蜢是关系。

(4)如果蚱蜢突然减少,蚯蚓数量短时间内将会。

(5)蛇每增加1千克体重至少需千克蜥蜴,所消耗的绿色植物至少千克。

2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示意图,请回答:(1)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kJ。

(2)从A 到B和从B到C 的能量传递效率分别为_________和__________。

(3)欲使C增加3kg,至少需A__________kg。

(4)调够保证此生态系统进行生物地化循环正常进行的是图中的__________。

(5)能量传递的特点:。

3近年来在防治稻田虫害方面进行了多种尝试,如①构建稻一萍一鱼生态系统,在该系统中,虽有危害水稻的病菌、害虫和杂草,但鱼的活动可起到除虫、松土和增氧的作用,红萍叶片内的蓝藻固氮可促进红萍和水稻生长;②培育转Bt基因抗虫水稻,减少虫害。

此外,一些水稻遭遇虫害时会释放某些物质,引来天敌消灭害虫,科学家称之为稻田三重营养关系。

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在稻一萍一鱼生态系统中存在哪些种间关系。

(各举一例)(2)在稻田三重营养关系中,水稻通过信息引来天敌,防治害虫。

(3)转Bt基因抗虫水稻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虫害问题,因为。

(4)画出稻一萍一鱼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不考虑与人的联系)。

4.语言是人类交流的手段,昆虫之间也存在着可用于交流的“信息”,使昆虫表现出复杂的行为。

昆虫的交配求偶就是通过某种信息长距离传递实现的,如灯蛾的雌虫能吸引11公里外的雄蛾,天蚕蛾的雌虫腹部或停息过新羽化的雌虫的物体,都能吸引雄虫。

为了探索昆虫交配求偶的秘密,进行如下实验:实验1:将某昆虫未交配的雌虫放在诱捕器中,将诱捕器悬挂于田间,一夜后,发现捕捉到许多同种雄虫。

实验2:将未交配的雌虫先放到封闭的玻璃管中,再放在诱捕器中,将诱捕器悬挂于田间,一夜后,未发现捕捉到雄虫。

实验3:将未交配的雌虫腹部用小刀割下,再将雌虫放在诱捕器中,将诱捕器悬挂于田间,一夜后,未发现捕捉到雄虫。

实验4:将未交配的雌虫放在诱捕器中,在诱捕器的周围浇一桶汽油,将诱捕器悬挂于田间,一夜后,发现捕捉到许多同种雄虫。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1中,放在诱捕器中的雌虫能够吸引雄虫,这是由于昆虫具有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