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届江苏省常州市九年级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已纠错)

2020届江苏省常州市九年级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已纠错)

江苏省常州市正衡中学天宁分校九年级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说明: 1.考试形式为开卷书面考试。

可查阅所带教材、资料,但不得相互讨论和互借资料。

2.请将答案全部填写在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1.5分,共21分。

1.右图是某同学在历史复习中制作的“中国朝代更替”示意图(部分)。

与图中①对应的朝代是 A .夏朝 B .周朝 C .唐朝 D .明朝2.识图析图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

根据右图中的有效信息判断,右图所示为 A .战国时期的都江堰 B .秦朝的万里长城 C .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 D .隋朝修建的大运河3.下图中图1为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金堂,图2位于中国扬州大明寺内,1973年仿照图1修建而成。

历史上将这两者联系起来的著名文化交流使者是图1图2A .遣唐使B .鉴真C .玄奘D .马可·波罗4.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和重要载体。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商周时期人们把汉字铸在青铜器上B .秦始皇下令将小篆作为全国通用字体C .西汉时期纸张已成为汉字的主要书写材料D .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5.某史学家这样描写近代某一战争后的中国:“中国与外界隔绝的状态终于为英国的暴力打破,但只是局部的打破。

”他描写的这场战争是 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6.下列口号,表达了五四运动诉求的是 A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2070 BC —1600 BC221 BC —207 BC1271 AD —1368 AD1644 AD —1912 AD①②③④发展轴中国朝代更替示意图【注:“BC ”公元前;“AD ”公元后】C.“打倒列强,除军阀”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7.《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某次会议作出如下评价:“(它)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

这次会议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新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

”该会议是A.中共一大B.中共七大C.遵义会议D.一届人大8.以下是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不包括手工业),导致其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优先发展重工业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C.人民公社化运动D.大跃进运动9.“采邑”的拉丁文原意为“恩赐”。

国王、大封建主把自己的土地作为采邑分封给其下属,这种制度叫做“采邑制”。

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

采邑制的建立者是A.查理·马特B.丕平C.亚历山大D.伯利克里10.右图为著名互联网企业阿里巴巴集团的标志。

阿里巴巴是某部外国民间故事集中的著名人物形象。

这部民间故事集是A.《荷马史诗》B.《哈姆雷特》C.《马可·波罗行纪》D.《天方夜谭》11.14世纪欧洲著名思想家彼特拉克说:“我自己是凡人,只追求凡人的幸福。

”“忽视或蔑视人的本性、人生的目的以及人们的来处和归宿,这对我们有什么益处呢?”这段话体现的核心思想是A.浪漫主义B.人文主义C.理性主义D.自由主义12.马克思诞生于德国历史文化名城特里尔。

1947年,他的故居被辟为博物馆,其中一个展室的主题为“转折点1848年”。

将1848年作为马克思生命“转折点”的理由是A.马克思来到英国,参与英国宪章运动B.《共产党宣言》发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C.巴黎公社运动爆发,马克思热情关注指导D.十月革命胜利,马克思的设想变成为现实13.20世纪上半期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文明带来了空前的浩劫,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以下关于两次世界大战共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原因都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B.都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C.性质都是帝国主义战争D.战后都形成了新的世界格局14.美国亚达斯等著《喧嚣时代:20 世纪全球史》认为:“殖民主义曾是整个 20 世纪的主导力量,而冷战也曾是20世纪下半叶重要的一股力量,现在两者的终结为全球历史发展创造了新的可能性。

”这种“新的可能性”指的是A.两极对峙格局形成B.中东地区争端更激烈C.民族解放运动高涨D.多极化趋势更趋明显二、非选择题(15题9分,16题10分,17题10分,共29分)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9分)材料一:在黄河南北的大平原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大扫除,使封建领主制留下来的残余一扫而光,然后在六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材料二:1279年元朝消灭了南宋政权,结束了中国自唐末以来的南北对峙、诸国并立的局面,塞内外重新统一,西藏正式并入中国版图。

……元朝实现了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大统一。

——甘霖《变局》材料三:有清一代,国家统一大业的完成,使清王朝幅员辽阔,气势恢弘,成为亚洲头等强国,也是世界强国之一,并且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留给今人一份宝贵遗产。

应该说,清代的国家统一,既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又与清统治者特别是康雍乾三帝顺应这一趋势,坚决与分裂势力做斗争,实行有利于统一大业的方针和政策相关。

——《简论清代的国家统一》请回答:⑴材料一中的“封建领主制”是指我国古代哪一政治制度?“在六国的废墟上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指哪一政权?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重要影响。

(3分)⑵结合所学,指出元朝时设立哪一机构管辖西藏地区?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元朝消灭南宋政权”有何历史意义?(2分)⑶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雍乾三帝”“坚决与分裂势力做斗争,实行有利于统一大业的方针和政策”分别有何表现?(3分)⑷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秦元清三朝的共同历史作用。

(1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国家财政收入不增加,军事工业便不可能发展。

而国家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首先使国家富起来。

在这种形势下,洋务派提出自强先“求富”,强调以“富”为基础和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的主张……但因为企业受到清王朝及官僚的控制,其生产规模、利润分割要听命于清王朝,带上了浓厚的封建性。

企业能否发展,与封建势力的控制往往成反比。

——赵德馨著《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材料二:“比年以来,皇上有意变法,而盈朝汹汹,不可向迩(接近),亲贵抗违,耆老力诤,群僚面从而后言,举政始行而中废。

乃至奉旨发议,乃推延而不议;明诏施行,乃束阁而不行。

人心众论,缉缉(附耳私语)仳仳(分离)。

”——杨深秀《请告天祖誓群臣以变法定国是折》材料三:1978年安徽省发生特大旱灾,山南区干部群众商议的办法是“借地”给村民,每人借三分,谁种谁收,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

在中国农村改革大幕拉开之时,邓小平也在不断思考:城市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应该选择在哪里?他想划出一块不大的地方为改革开放探路。

但是直到90年代初,改革并没有从体制层面触动“计划”二字。

——摘编自顾亚奇等《伟大的历程: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材料四: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就是为了克服体制固有的停滞。

……他们进行的这场革命靠的是发挥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

……邓小平实现这些目标采取的是渐进的办法。

用中国的说法,领导层是“摸着石头过河”,看什么办法奏效,就把它作为制定路线的基础的一部分。

——基辛格《论中国》请回答:⑴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为什么要“求富”?概括指出“求富”路上最大的阻碍因素是什么?(2分)⑵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所述改革的结果。

据材料二,指出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

(3分)⑶据材料三,指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做法是什么?邓小平又是怎样“为改革开放探路”的?改革最终是怎样“从体制层面触动‘计划’”的?(3分)⑷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从我国近现代改革中能够获得哪些经验教训?(2分)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早在18—19世纪,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就已经基本完成了俄罗斯的国家扩张,到沙俄末期,俄罗斯已经是拥地2000万平方公里的全球第一领土大国,可那个时候的俄罗斯,却并没有引起世界的一致恐慌——至少在西方眼中,它并没有那么面目可憎,更没有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的决心。

——云石《俄罗斯的衰落》材料二:1860年代,……改革使斗争空前激烈,俄罗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它是把西方模式作为“现代化的普世道路”而遵循前进,还是找一条“俄罗斯特殊性”之路?这就是此后半个世纪展现在俄罗斯大地上的基本事态,它涉及思想与文化斗争、政治与经济斗争。

——钱乘旦为《现代化的特殊性道路》所作序言材料三:西方人在刚开始时很是怀疑苏联创造新社会的计划,很多人都认为它一定会失败。

随着一系列五年计划的开展,怀疑为真正的兴趣所代替。

但是,那些有足够兴趣访问苏联的西方人通常没有留下深刻印象,如果不说是理想破灭的话。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四:十月革命已经过去快90年了,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非但没有达到“西欧一个普通文明国家”的发展水平,相反却被断送了整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唐晋主编《大国崛起》请回答:⑴结合当时俄国政治、经济的状况,说明材料一中为什么说此时的俄罗斯在西方的眼中还没有那么“引起恐慌”、“面目可憎”?(2分)⑵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说明1861年改革是如何体现“俄罗斯特殊性”的?它对俄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⑶据材料三,归纳“怀疑为真正的兴趣所代替”的原因。

结合所学分析访问苏联的西方人“理想破灭”的原由。

(2分)⑷据材料四结合所学,指出“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最终命运如何?导致这一命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九年级调研测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单项选择(每小题1.5分,共21分)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A CBC A B C B AD B B C D二、非选择题(共29分)15.(共9分)⑴分封制(1分);秦朝(1分);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1分)⑵宣政院(1分);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实现了国家的重新统一(1分)。

⑶康熙:大败噶尔丹叛军;册封班禅;反击沙俄(雅克萨反击战),签订《尼布楚条约》。

雍正:设置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辖;乾隆: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实行“金瓶掣签”制度等。

(三位皇帝,每位答出一点即可得1分,共3分)⑷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分)16.(共10分)⑴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发展军事工业(1分);清王朝及官僚的控制(清王朝的封建统治)(1分)。

⑵结果失败。

(1分)原因;保守势力的阻扰;地方官员的阳奉阴违;缺乏群众的支持。

(答出2点即可得2分)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