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裁判国际仲裁是根据1794年英国和美国之间的《杰伊条约》实施的种载发展而来的,1899年的裁判和1907年《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1928年《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总议定书》以及其他众多国际条约都载有仲裁条款,1958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还拟定了《仲裁程序示范规则》。
国际仲裁可分为两代:第一代是传统的国家间仲裁,第二代是混合仲裁,国家间仲裁的一个重要发展是仲裁的制度化,比如2000年建立的埃塞俄比亚与厄立特里亚边界委员会和求偿委员会,混合仲裁是国际争端解决方式“静悄悄革命”的产物,这种仲裁涉及国家与私人当事方之间的争端,特别是商事争端,1979年美国于伊人质危机后建立的美伊求偿法庭和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是混合仲裁的两个例子。
仲裁是基于当事方同意的法律解决方法,这种同意可以来自一个现有条约,比如专门的裁条约(如《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①,或者条约中的仲裁条款:也可以来自一个临时仲裁协定,即争端发生后当事方达成的将案件交付仲裁的协定,在当事方事先同意依仲裁解决争端的情况下,争端一方依照有关规定单方面书面请求仲裁庭解决争端被称为强制仲裁仲裁庭可以由3名仲裁员、5名仲裁员甚至1名伸裁员组成,除1人仲裁庭(或独任裁庭)由争端双方共同指定外,多人仲裁庭通常由争端双方各指派1名或2名伸裁员,其余仲裁员或仲裁庭庭长由争端双方共同指定或双方已指派的仲裁员共同指定予以组成,在强制仲裁的情况下,如果争端一方不单独指定或与另一方协议指定仲裁员,则由一个法定的第三方指定如联合国秘书长、国际海洋法法庭庭长或者常设仲裁法院秘书长,仲裁员应从精通国际法的公认人士中选出,遇专业性强的特殊案件,仲裁员中应有相关的专业人员,仲裁庭一经成立,在其作出裁决前,其组成应保持不变,如某一仲裁员因死亡、解取或辞职而空缺时,则按原来指派仲裁员的程序予以补缺。
除争端当事方议定的程序规则外,仲裁庭有权自己制定其程序规则,在争端方对适用法律没有协议的情况下,仲裁庭应适用《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所指的国际法,仲裁程序不公开进行,分书面和口述两个阶段。
书面程序由双方提出诉状和辩诉状,仲裁庭有权索取证据和切相关资料,口述程序是双方派律师、代理人或辅佐人员出庭,在仲裁庭庭长的指导下,各自阐明观点,分析证据,在程序进行中,有时还引起附带程序,包括初步问题程序(或管辖权程序)、请求指示临时保全措施或中止程序。
仲裁庭依仲裁员的多数票作出裁决,除仲裁协定另有规定外,裁决应附注仲裁员的个别意见或反对意见。
裁决构成对争端的确定解决,对争端各方有拘束力,除争端方另有约定外,不得上诉。
但是,如果争端方认为裁决意义或范围不明而要求解释,或因发现对裁决有决定作用的新事实而要求修改裁决,可在一定期限内请求解释或复核(二)常设仲裁法院常设仲裁法院是拥有116个成员国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依1899年《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设立,院址在荷兰海牙。
该法院不是一个真正“常设”的法院,只有一个国际事务局作为秘书处书处,常设仲裁法院具备一份由各缔约国选定的至多4名公认的精通国际法,享有最高道德声誉的人士组成的仲裁员名单,仲裁员任期6年,可连选连任,由国际事务局通知缔约国,根据协商从该名单中选择仲裁员组成仲裁庭。
①常设仲裁法院最初是为国家之间仲裁和其他争端解决方式提供便利,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个现代化的多层次仲裁机构,为涉及国家、国家实体、政府间组织和私人当事方之间或相互之间的争端解决提供行政服务,常设仲裁法院在1935年“美国无线电公司诉中国案”中首次将其管辖权扩大到非国家当事方,它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争端解决机制存在联系,是绝大多数公约附件七仲裁庭的书记官处。
常设仲裁法院自成立以来,为众多争端解决提供支持。
2013年它管理的案件达104件,其中8件为国家之间仲裁,62件为投资仲裁,包括2010年黑龙江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和北京首钢矿业公司等三家中国企业诉蒙古的投资仲裁案。
通过常设忡裁法院成功解决的争端比如2004年荷兰与法国关于条约解释的争端(三)《联合国海洋法公的》附件七仲裁法庭附件七仲裁法庭是按照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附件七组成的法庭,它是一种具有余性质或备用性质的强制解决争端程序,根据该公约第287条规定的“咖馆式”强制解决争端程序,一个国家在签署、批准或加入该公约之时或在其后的任何时间,可以书面声明的方式自由选择如下一种或者一种以上导致有拘束力裁判的强制程序:国际海洋法法庭、国际法院、附件七仲裁法庭和附件八特别仲裁法庭,如果争端各方已接受同一种强制程序,除另有协议外,争端仅可提交这种程序。
如果争端各方没有选择任何一种强制程序或者接受的并非同种强制程序,则应被视为已接受附件七所规定的仲裁。
由于大多数国家没有作出选择或者所作选择不一致,因面附件七强制仲裁潜在地具有普遍适用性,与国际法院的任择性强制管辖权不同,这是第一次由一个重要国际条约赋予一种国际争端解决机制真正意义上的强制管辖权除争端各方另有协议外,附件七仲裁庭由5人组成,争端双方各指定1名钟裁员其余仲裁员或仲裁庭庭长由争端双方协议指定,如果被诉方不单独或协议指定裁员,提起程序的一可以请求国际海洋法法庭庭长指定,争端一方启动裁程序需要向争端他方发出书面通知并且这种通知应附有一份关于其权利主张及该权利主张所依据的理由的说明并指派1名仲裁员,同时,提起程序的一方还需要满足如下两个实质要件:(1)争端方之间不存在排除附件七仲裁的协议,这具体体现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81条第1款和第282条。
根据这两个条款,如果争端当事方已协议用自行选择的和平方法解决争端且该协议排除任何其他程序”,或者争端当事方“已通过一般性、区域性或双边协定或以其他方式协议,经争端任何一方请示,应将这种争端提交导致有拘束力裁判的程序”,则不得提起强制仲裁,在“南方南鰭金枪鱼案”中,附件七仲裁庭裁定,1993年《养护南方南鰭金枪鱼公约》第16条(争端解决条款)属于第281条第1款中排除强制仲裁的协议。
(2)必须遵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86条规定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三个:第一,所提起的争端必须是“有关本公约的解释或适用的”争端,比如岛礁主权争端不属于这种争端;第二,争端不属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97条规定的因沿海国行使有关在其专属经济区内或大陆架上进行海洋科学研究的权利或群酌决定权以及行使对其专属经济区内生物资源的主权权利引起的争端,或者不属于一国依据第298条第1款声明排除强制程序的海洋划界争端,涉及历史性海湾或所有权的争端,或者这类争端必然涉及同时审议与大陆或岛屿陆地领土的主权或其他权利有关的任何尚未解决的争端,不属于关于军事活动或执法活动的争端以及有关执行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决议的争端。
中国2006年声明,中国政府不接受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98条第1款所述任何争端的任何国际司法或仲裁管辖。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9条第1款的规定,按照第298条发表声明予以排除强制程序的争端,只有经争端各方协议,才可以提交这种程序。
第三,争端已诉诸谈判或其他和平方法而仍未得到解决。
附件七仲裁承认争端一方缺席程序的事实,并采用不妨碍程序原则,公约第9条规定,如果争端一方不出庭或对案件不进行辩护,他方可请示仲裁法庭继续进行程序并作出裁决,争方缺席或不对案件进行辩护,应不妨碍程序的进行,仲裁法庭在作出裁决前,必须不但查明对该争端确有管辖权,而且查明所提要求在事实上和法律上均确有根据。
除争端各方事前议定某种上诉程序外,仲裁裁决具有确定性,不得上诉,争端各方均应遵守裁决。
,如果对裁决的解释或执行方式发生争议,争端任何一方可以提请作出该裁决的仲裁法庭决定。
自1997年以来,共提起16个附件七仲裁程序,涉及海洋划界、航行、渔业、海上执法环境保护和军舰地位等,第一个附件七仲裁程序是1997年圣文森特·格林纳丁斯诉几内亚的加号”案,第一个附件七仲裁庭是1999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诉日本的南方南鰭金枪鱼案仲裁庭,附件七仲裁在解决海洋划界争端方面的作用显得比国际海洋法法庭突出,它成功解决的端包括2004年上亚那与苏里南之间“海洋边界划界与相关事项案”和巴巴多斯与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之间“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案",以及2014年孟加拉国与印度“关于孟加拉湾海洋边界划界案"。
2013年1月22日,菲律宾对中国就南海争端提起附件七仲裁。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次被提起国家之间仲裁,中国不接受,不参与非律宾提起的有关仲裁。
(四)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ICSID)是依据1965年《关于解决各国和其他国家国民之间投资争端的公约》(简称《华盛顿公约》》①建立的,为通过仲裁或调解程序解决国际投资争端提供设施的一个自主性国际机构,是为便利解决外国投资者与东道国间争端而设的一个主要国际仲裁机构。
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主要为《华盛顿公约》的约国与属于其他缔约国国民的投资者之闻的仲载提供程序框架,自1978年开始,它通过制定《附加便利规则》也向《华盛顿公约之外的投资争端提供程序粗架,国际资争端解决中心的管辖权有3个条件:(1)争端当事方同意。
只有经争当事方书面同意,中心才对提交的案件有管权。
因此,中心是一个自性仲裁机构。
同意可以通过国家法律的规定和投资条约给予。
大多数双边投资条约(BT都规症将约国方与另一方的国民的投资争端提交中心仲裁。
多边投资条约也有类似规定比如1994年《能源宪章条约》。
(2)属人管辖。
仲裁程序的当事方必须是《华盛顿公约》的一个缔约国或其国家实体与另一缔约国的自然人或法人,或者东道国或外国国民的母国不是该公约的缔约国,而外国国民的母国或东道国是缔约国。
因此,投资者不能是东道国的国民。
但是,如果外国投资者与东道国达成协议,法人可因为外国控制而被视为外国投资者,(3)属事管辖。
中心只对由投资所直接引起的法律争端具有管辖权,对政治性、经济性或纯商事性争端没有管辖权。
仲裁庭由争端双方同意任命的独任仲裁员或任何非偶数的仲裁员组成,如果双方没有达成协议,则由3名仲裁员组成。
仲裁庭适用双方同意的法律规则或者争端一方的缔约国的法律和国际法规则。
争端一方在程序的任何阶段不出席或陈述其案情,另一方可以请求仲裁庭处理向其提出的问题并作出判决。
仲裁裁决是终局的,具有约束力,应子守和执行,不得进行任何上诉或采取任何其他除《华盛顿公约》规定的解释、修改和取消之外的补救办法。
截至2014年12月,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共登记495个案件,包括2个中国被诉的案件,即2011年“伊克兰·伯哈德诉中国案”和2014年“安城(Ansung)房地有限公司诉中国案”二、国际司法通过国际司法解决国际争端起源于国际联塑1920年成立的席设国际法院(FCU),现在有区域性法院和普遍性法院可以利用,前者如欧洲联盟法院和非盟法院,后者如继承常设国际法院的联合国国际法院①和国际海洋法法庭(一)国际法院国际法院(ICJ)是一个独立的国际司法机构,依据《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院规约》及其规则解决国际争端,院址在荷兰海牙,它只解决国家之间的法律争端,不能受理私人提交的案件,它没有刑事管辖权,无权审判个人(如战犯),②它不是各国司法机构可以上诉的最高法院,不是个人提出最终申诉的法院,也不是任何其他国际法庭(比如国际海详法法庭)的上诉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