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

【应考思路】
对于分析鉴赏类的综合性选择题,首先,快速 浏览选项,把握选项的关键内容。A项鉴赏小说 的开头,B项关涉小说的主要内容,C项分析小 说的表现手法,D项关涉小说的主题。 其次,观察选项,回归原文。在本题的4个选项 中,B项和D项有相似处,也有矛盾处,两项均
介绍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但结论却不相同,B项 的结论是“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D项的结 论是“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 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然后回归原文, 被困队员之所以能在极度虚弱的情况下冒险救 助他人,显然是他们作为军人所特有的使命感 与责任心使然,而蒙古族同胞冒着生命风险来 到基地试验队送瓜,则是基于多年建立的军民 友好与民族团结关系,这一生命奇迹并不是无 法解释的,B项错误,D项正确。
2.解题方法
(1)先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 (2)从结构上看情节的作用。
综合考法3 鉴赏小说的环境描写
1.常见题型
▶概括所写景物的特点及其作用。 ▶小说中几次写到×××景物?有什么作用? ▶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
人物或表现主题所起的作用。 ▶×××社会环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3.答题步骤 (1)从形式上先作鉴赏。 (2)从内容上加以鉴赏。 (3)联系感情、主旨加以深度鉴赏。
(二)品味小说的语言
1.常见题型
▶ ×××词语(句子)在文中如何理解?有什么 作用? ▶ 赏析文中×××人物语言或×××描写景物 的句子。 ▶ 概括这篇小说的语言特色。
2.解题方法 (1)从语言表达的丰富内涵角度品味。 (2)从语言的个性化角度品味。 (3)从语言的表达形式角度品味。 (4)从语言风格角度品味。
1.正面描写 (1)外貌(肖像)描写:描绘人物的面貌特征。 (2)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
(3)动作描写: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 (4)神态描写:是对人物的面部表情的描写。 (5)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 动的描写。
2.侧面描写 通过对环境或其他人物的言行进行描写突出 所要描写的对象的特征。
3.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 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 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 很真实;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 氛围;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 象回味的空间。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方法及作用。 ▶文章第×××段有对×××的具体描写,请说
说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2.解题方法 (1)如何概括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2)如何分析人物形象的作用 (3)如何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3.答题模式 (1)性格分析题:①性格特点一+突出事例; ②性格特点二+突出事例;③…… (2)形象概括题:×××是一个……(性格特点) +……(身份地位)的人;具体分析。 (3)人物评价题:观点(性格是什么)+阐述(结 合文本具体分析)。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开门前试验队 员一句“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 去”,就体现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 D.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 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 意味的人生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答案】B
【考点】分析作品的内容和表现手法,概括作 品主题。
2.情节安排的常见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 (2)第二人称 (3)第三人称
3.情节安排的常见叙述手法 (1)顺叙 (2)倒叙 (3)插叙 (4)补叙 (5)平叙
4.情节安排的常见技巧 (1)伏笔 (2)突转 (3)悬念 (4)巧合
5.小说的线索 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双线又有明暗线、双主 线、主次线三种。
3.细节描写 指人物、景物、事件等中表现对 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
情节
小说主要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 中心。故事来源于生活,但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 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1.情节的结构 (1)基本模式 情节基本的组织模式是:开端—发展—高潮—结 局。有时还有“序幕”和“尾声” (2)特殊模式 ①摇摆式 ②欧·亨利式
600分基础 考点&考法 应 试 基 础 必 备
➢ 小说的三要素 ➢ 小小说的特点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形象 情节
环境
人物形象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又称为典型人物,是作者根据现 实生活,采用“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艺术 手法创作出来的,与生活原型相比,往往具有更 集中、更普遍的代表性。
再次,分析选项,验证答案。在大体确认B项 为错误项的情况下,分析其他选项是否有明显 错误,确认答案。A项,小说开头景物描写烘 托“天嚣”的恐怖气氛,为下文做铺垫,无错; 试验队员担心资料被风刮走,是细节描写,而 在此种艰难处境下仍关心科研资料,能体现其 责任感,C项正确。故选B。
2.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说明。(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2 文学类文本阅读 (Ⅰ)小说阅读 (Ⅱ)散文阅读
(Ⅰ)小说阅读
600分基础 考点&考法
➢小说的三要素 ➢小小说的特点
700分综合 考法解析
➢综合考法 1 ➢综合考法 2 ➢综合考法 3 ➢综合考法 4 ➢综合考法 5 ➢综合考法 6 ➢综合考法 7
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 鉴赏小说的情节 鉴赏小说的环境描写 鉴赏小说的艺术特色 分析小说的主题 赏析小说的标题 小说阅读探究题的解题方法
【文本主旨】通过一场灾难来反映军民团结、 民族和谐,进而表现人性的美好以及相关人生 哲理。 【写作特点】①叙事偏散文化,笔触细腻;② 描写环境,善于渲染;③结尾出人意料,令人 回味。
真题文本与阅读点拨
行文结构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也细 致具体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感受,烘 托并渲染了“天嚣”的恐怖气氛。 B.被困队员深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 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地出 现,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
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 鉴赏小说的情节 鉴赏小说的环境描写 鉴赏小说的艺术特色 分析小说的主题 赏析小说的标题 小说阅读探究题的解题方法
综合考法1 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
1.常见题型
▶小说中的×××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 析。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概括×××的性格特点。 ▶小说是如何刻画×××形象的? ▶请分析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所运用的描写
综合考法5 分析小说的主题
1.常见题型
▶ 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 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的主题。 ▶ 读了全文后,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 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体会。 ▶ 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句(××× 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2.解题方法 (1)从小说的标题入手分析概括。 (2)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分析概括。 (3)从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和典型环境上把 握主题。
【答案】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 节更简洁;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 态与【应考思路】 对于直接给出结构特点的题目,答题时,首先
审清题干中关键提示信息。比如“以‘渴’为 中心”,明示了小说的线索就是“渴”。“这 有什么好处”则要求回答线索的作用。
综合考法2 鉴赏小说的情节
(一)概括小说的情节 (二)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
(一)概括小说的情节
1.常见题型
▶ 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 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 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 答。 ▶ 请围绕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梳理文章的基本 情节。
2.解题方法
②揭示产生人物性格的社会基础; ③揭示决定人物行动的因素; ④预示人物或悲或喜的命运; ⑤揭示社会本质特征,凸显小说主题。
小小说的特点
短小精悍,以小见大 人物典型,情节紧凑 结构严密,结尾新奇
考例
高考真题 解法实例
[课标全国Ⅰ2017·4~6,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情节梗概】文本以第三人称“他”作为主要叙述对象,以“渴”作为叙事 的线索结构整个故事。小说先写“他”和试验队队员们在恶劣的环境中极度 渴望水分,再写门外传来敲门声,大家用尽气力为陌生人开门,最终陌生人 带来了西瓜为大家解渴。
(1)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寻找线索。 (2)按照“何时、何地、何原因、何人做何事” 的格式加以概括。 (3)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 (4)从同一角度概述,前后一脉贯通。
(二)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
1.常见题型
▶ 小说叙写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 作简要分析。 ▶ 简要分析小说情节的特点(双线交织、悬 念、曲折性、合理性等)及作用。 ▶ 作者反复写×××情节,有什么作用? ▶ 作者写某一段,对展开情节有什么作用? ▶ 简析小说开头或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
2.解题方法 (1)场景出现在小说开头,功能是给全篇“定 调”。
(2)场景出现在人物出场前,功能便导引人物 出场。 (3)场景置于人物的描写之中,功能是揭示人 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4)某场景作为小说的主背景,那么其作用很 可能是一种象征。
综合考法4 鉴赏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鉴赏小说的写作技巧 (二)品味小说的语言
【应考思路】
对于探究题,由于考查角度多,应首先抓住题 干的关键信息,找准答题方向。本题题干要求 分析“美好的谜”这一结尾的艺术效果,实际 上已经对此结尾做了肯定,故答题时应回答以 此为结尾的合理性和好处。
其次,结合文本内容,从人物、情节、主旨等 方面进行探究。从人物方面来看,“他”被困 在钢架房中,听不懂蒙语,所知有限,以“美 好的谜”结尾很真实,也更为合理。从情节方 面来看,小说到最后也没有揭示出谜底,出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