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景物有玉露、枫树林、波浪、风云、菊花、孤舟、白帝城等。
从“凋伤”“萧森”可以看出秋气的肃杀,“他日泪”“孤舟”可以看出诗人的忧伤与孤独。
★2.赏析“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答:这两句很好地做到了情景的和谐统一。
“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浪涌”“地阴”又紧承秋意。
巫峡江中,波浪势若兼天,江水若自天而下;巫山塞上,风云接地,阴霾如由地升起。
“波浪兼天涌”为自上而下一片秋色,“风云接地阴”为自下而上一片秋色。
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
这就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闷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形势的危急。
3.赏析“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
答:这两句集中体现了诗歌的主旨。
此时诗人身在夔州,暮年凋零,羁旅江上,面对第二次看到菊花开放却是秋天满目的萧条,不觉潸然泪下;联想到自己老病孤舟,又不觉引起了诗人对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慨。
目睹国家残破,而自己又不能有所作为,其中曲折,诗人不忍明言,也不能尽言,而这正是他忧国伤时感情的集中体现。
《咏怀古迹(其三)》
1.赏析“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
答:第一句写汉元帝“按图召幸”铸成大错,王昭君既已远嫁匈奴,汉元帝只能在画图中约略地看着她的青春美貌了,讽刺了皇帝的昏庸无能,点明了恨的根源。
第二句写昭君已经出塞,纵然月夜魂归故里又有什么用呢?除了讽刺汉元帝外,也表明昭君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
★2.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加以赏析。
答: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来写昭君的悲剧,这里有去与留的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了不该留下的荒漠: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以“识”却没能“识”,死了不能归却魂魄归来。
通过这些对比,反衬出昭君的悲剧。
3.“独留青冢向黄昏”中“黄昏”这个意象含蓄蕴藉,内涵丰富,请加以赏析。
答:①“黄昏”首先交代了时间,朔漠的黄昏,营造出了一种伤感之景。
②更指空间,指的是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是那样打,仿佛能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了,消化不了。
③这句诗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
《登高》
1.这首诗首联写了哪些景物?其作用是什么?
答:风、天、猿、渚、沙、鸟。
写出了登高见闻,渲染烘托出秋江景物的特点,营造了壮阔的意境,为后文抒登高所感、写内心之愁做铺垫。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无边”“不尽”用得好,请做简要赏析。
答:诗人仰望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树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地传达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3.本诗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答:前两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首联两句出现六个意象,好像六个特写镜头,仰观云天秋风,俯察江水洲渚,绘形绘色,绘声绘动,勾勒出了一幅严秋肃临天下的生动图画。
诗人寓情于景,萧索惨淡的画面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凄凉,哀猿的啼声暗示着诗人的悲苦。
颔联勾画出一幅更广阔的长江秋景。
从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到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我们可以感到诗人浩茫而纷乱的思绪。
4.本诗在写景和抒情上有什么特点?
答:借景抒情。
诗的前两联描绘了一幅苍凉恢弘的秋景;急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
后两联渲染了浓浓的愁意,为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
后两联叙事抒情: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乡的感伤。
5.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笼罩全诗的是一种“悲”情,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
猿声哀婉,飞鸟徘徊;落木飘零,万木萧疏;江水滚滚,韶华易逝;常年作客他乡,一生多灾多病,独自一人登高;时局艰难,两鬓如霜,因病戒酒等无不体现一个“悲”字。
《锦瑟》
1.结合注释概括出诗中的四个典故并分析其作用。
答:①庄周梦蝶,描绘变幻迷离的梦境,隐喻年轻时沉迷美好的情境及幻灭、迷离的心灵。
②望帝春心,写出诗人不泯的春心春恨,表达对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怀念和哀痛之情。
③月明珠泪,写瑟声之清寥悲苦,写出诗人不为世用的悲苦寂寥。
④蓝田玉烟,写瑟声之缥缈朦胧,抒发诗人追求美好事物而无法亲近的惆怅。
2.《锦瑟》中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答: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年已半百的自己,进而由“锦瑟”想到了自己的美好的青年时期,运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
作用:以锦瑟起兴,瑟之发音,清幽哀怨,诗人借此表达年华已逝、青春不在的伤感之情。
3.“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的诗眼为哪两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答:诗眼为“迷”“托”,“迷”写出了是人在现实和梦幻中穿行,充满期待:“托”却写出人生之路难行,所有美梦终成空幻。
“托”于杜鹃的哀音,是断肠的结局。
一“迷”一“托”,正是诗人一生的写照,精彩传神。
《马嵬(其二)》
1.①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用典——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信守“世世为夫妇”的誓言。
讽刺了唐玄宗痴心空想。
②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对比、反衬——“空闻”与“不复”对比,“虎旅传宵柝”反衬“鸡人报晓筹”。
突出玄宗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③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对比、反衬——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
唐玄宗的自私、虚伪,被暴露无遗。
④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对比——贵为天子多年却无力保护心爱的女人,寻常百姓却能给莫愁幸福。
令人掩卷深思,其讥讽之意愈明。
2.诗人对李、杨之情持何种态度?请简要分析。
答:诗人对李、杨之情持否定态度。
“徒闻”“空闻”“他生未卜此生休”等词句都揭示了李、杨今生的缘分已然断绝的事实。
特别是“不及卢家有莫愁”一句,更是对李、杨爱情的否定。
3.分析《马嵬》章法结构的特殊之处。
答:这首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先说唐玄宗“招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
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