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诗歌赏析《破阵子》(一)1、对《破阵子》这首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醉里挑灯看剑”,词人在酒醉之后还拨亮灯火端详宝剑,这表明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敌为国的愿望多么迫切!B.“麾下”指部下;“五十弦”泛指多种乐器,“翻”,演奏。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该句是说英雄骑着快如的卢的良马,用着很有力量的弓,飞驰战场,英勇杀敌。
D.“了却君王天下事”,这是词人无奈心情的体现,意思是不再理会朝野中的一切事情了。
2、词中讲的“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是指3、这首词题为“壮词”,你认为壮在哪里?《破阵子》(二)1.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
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2.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破阵子》(三)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与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意境相似,都传递了诗人的什么心声?2.有人认为“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生后名”流露了词人追名逐利的心理,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说说你的理解。
《观刈麦》(一)1、选出下面对《观刈麦》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意思是力气用尽了,热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只是叹惜夏天实在太长了。
形象地写出了劳动人民抢割时的辛苦景象。
B.“贫妇人”“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是因为“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形象揭露出官府对贫苦农民的残酷剥削。
C.“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看到农民劳作的情景,想到自己舒适的生活,作者感到万分惭愧,内心不能平静,这是作者对农民生活同情和关心的反映。
D.这是一首叙事诗,着墨不多,但却把割麦者和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绘得真切生切,历历如画,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
2、《观刈麦》最后四句运用手法是为了表现《观刈麦》(二)1、“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这两句诗中隐含着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2、选出下面对《观刈麦》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诗的开头四句交代小麦成熟的季节,以引出下面写麦收的忙碌和辛苦。
B、“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写出了割麦者的心理活动。
他们天天在骄阳下劳动,已经不知道热了,所以,只希望时间慢点儿过,好让他们多割点麦。
C、拾麦穗的贫苦妇女的述说,用“家田输税尽”道出贫困的原因。
D、诗的最后几句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题破山寺后禅院》1、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
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
“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
“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
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
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2、这首诗题咏的是,抒发的是作者的感情。
3、诗句的最后两句是否矛盾?为什么?《使至塞上》(一)1、对(唐)王维《使至塞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故乡水,这里指诗人自己。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感情。
“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B、诗人以浓郁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单车欲问边”,写自已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
“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C、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D、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燕然”两字中。
2、诗中表明作者身份的一个字是,表明此行目的的一个短语是3、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颈联所写的奇异景象。
《使至塞上》(二)1、诗中的“征蓬”比喻什么?诗人写征蓬、归雁有何用意?2、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黄鹤楼》(一)1、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渺不可知的感觉。
B.“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这句话中的“一去不复返”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
仙去楼空,只剩下天际白云、悠悠千载,表现世事茫茫之感慨,流露出诗人消极悲观的思想感情。
C.“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写楼中所见。
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瞒眼的景象,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
D.“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一联写烟波江上日暮怀乡之情,在结构上回应那种渺不可见的境界。
2、诗的前四句从落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之感。
昭示人们。
《黄鹤楼》(二)1、黄鹤楼与、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中的“历历”“萋萋”描绘出了什么景致?《黄鹤楼》(三)1.诗中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表达的情感与此联相同,请选出一例写在下面。
2、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归园田居》1、下面是对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理解,选出不恰当的一句()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二句,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劳动的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
“种豆南山下”是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是幽美的,两者相互衬托,完美而又和谐。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二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
荒秽,指各种野草。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承“荷锄归”,写回家途中穿草而行,露沾衣湿。
“种豆南山下”和“夕露沾我衣”,用语虽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的艰难写得极为具体。
D、“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二句,抒发感情。
表明避开官场的志趣,抒发作者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诗歌的最后一句说“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结合你的了解说说作者的“愿”是什么。
《蝉》(虞世南)1.你觉得诗人笔下的蝉具有怎样的品性?2.第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3、“居高声自远”中的“高”有哪些含义?《孤雁》1、这首诗中以来象征2、诗人既以“孤雁”自比,那么“野鸦”就象征3、试分析尾联的写法及作用。
二.读古诗词,回答诗词后面的问题。
(一)阅读虞世南的《蝉》,完成下列各题。
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这是一首咏物诗,前两句蕴含的意思是什么?(虽然生活清淡,但仍志存高远)2.这首诗借蝉抒怀点睛之笔是:,。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扬)3.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那些外力,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能够声名远扬。
)4.文中的蝉带有什么样的喻意?诗中的蝉是一种清高尊贵、品格高尚者的化身,是人格化的形象。
5.作者借本诗抒发何种议论?诗人借蝉这一意象引发议论:任何人,如若品格不高,甚至非常丑恶,即使地位再高也不会受人尊重。
只有地位高而品格也高,他发出的声音影响才大,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6.“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两句可以说是虞世南的《蝉》一诗的点睛之笔,你认为这两句诗妙在何处?句中的诗眼是哪个字?怎么理解这个字的含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是从上面两句引发出来的议论。
意思是“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
这一托物寓意的名句,既是写景,也是抒怀,诗人借蝉咏怀,表明自己立身高洁,不需任何凭藉,自会扬名。
情景交融,显得十分和谐自然。
这里运用比喻,突出强调的是诗人的人格美,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句中的诗眼是一“居高”的“高”字,此处有两层含义: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二)、阅读王维的《使至塞上》,完成以下各题。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7.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
(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情感)8.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
(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
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答案不求同一,紧扣诗句,符合题意,描写境界阔大,气象雄浑、有文采,2分;“大漠”、“孤烟”、“直”、“黄河”、“圆”,少两个点扣1分,不计半分。
)9.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朝廷排挤,不得志的愤懑之情。
)10.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
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
“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塞的萧关遇到了侯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11.对(唐)王维《使至塞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A、“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故乡水;诗人自己。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热爱故乡感情。
“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B、诗人以浓郁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单车欲问边”,写自已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
“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C、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D、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燕然”两字中。
12.《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香菱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
这‘直’字似无道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似的。
”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三)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