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4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3分)sh ē( )欠 di àn( )基 g ōng ( )筹交错 作y ī( ) 污hu ì( ) 仗义sh ū( )财 2. 下列词语中有3个错别字,先用横线标出,然后改正:(3分)徇序渐进 万世瞩目 兴高采烈 催枯拉朽 溢于言表 痴心枉想 不屑置辩 郑重其事改正: 3. 在下面语段横线上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2分)______说早期的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认识水平的历史局限,近10多年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污染日益严重了。
这不是某个国家能独自解决的。
______, 国际间的共同协调和联合行动,____实现人类与自然的重新和谐。
A.尽管 那么 只有 才能 B. 尽管 所以 只要 就 C.如果 那么 只有 才能 D. 如果 所以 只要 就4、请体味下面对某些称谓的另类创意,并在空格上补写出你认为对应合适称谓的创意:(2分)文人首先应是“文明的人”,商人是“可以商量的人”,生意人则是“ ① ”。
与之相反,总裁并不意味着“总是裁人”,老板当然不能“老板着脸”,而经理更不可以“ ② ”。
答:① ;②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分)A.摇滚乐那强烈快速的节奏和迷离闪烁的灯光效果,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B.这青山绿水,茂林丰田,对于这些老农垦队员来说无疑不是青春汗水的结晶。
C.在常规能源中,水电的优越性是无可比拟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再生能源。
D.北京健康使者公司和10家医院共建的“医疗绿色通道”,是一种崭新的快捷求医机制。
6.请模仿下面对《 水浒传》 中宋江这个人物的简介,从你读过的文学名著中选择一个人物.作一简单介绍。
(3 分)宋江,人称及时雨,原为山东林城县押司。
因协助晁盖等逃脱官府缉拿,被其老婆阎婆惜发现;阎婆惜趁机要挟,宋江怒杀阎婆惜,被迫上梁山。
后宋江被众好汉推为粱山首领。
7.文学常识。
(14 分)(1)“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号三.现代文阅读(共24分)[一](11分)①六年前,我在一个小镇住。
小镇上有个女人,三十多岁的模样,无职业,平时就在街头摆个小摊,卖卖小杂物,如塑料篮子瓷钵子什么的。
女人家境不是很好,住两间平房,有两个孩子在上学,还要伺奉一瘫痪的婆婆。
家里的男人也不是很能干,忠厚木讷,在一工地上做杂工。
这样的女人,照理说应该是很落魄的,可她给人的感觉却明艳得很。
女人有如瀑的长发,她喜欢梳理得纹丝不乱,用发夹盘在头顶上。
女人有颀长的身材,她喜欢穿旗袍,虽然只是廉价衣料,却显得款款有致。
她哪里像守着地摊赚生活啊,简直就是把整条街当成她的舞台,活得从容而优雅。
②一段时期,小街人茶余饭后,谈论得最多的就是这个女人。
男人们的话语里带了欣赏,觉得这样的女人真是不简单。
女人们的言语里却带了怨怼,说一个摆地摊的,还穿什么旗袍!隔天,却一个一个跑到裁缝店里去,做一身旗袍来穿。
③那女人不介意人们的议论,照旧盘发,穿旗袍,优雅地守着她的地摊,周身散发出明亮的色彩。
这样的明亮,让人没有办法拒绝,所以大家有事没事都爱到她的摊子前去转转。
男人们爱跟她闲聊两句,女人们更喜欢跟她讨论她的旗袍、发型。
临了,都会买一两件小商品。
④几年后,女人攒了钱,贷了一部份款,买了一辆中巴车跑短途。
她把男人送去考了驾照,做了自家中巴车的司机。
她则随着车子来回跑,热情地招徕顾客。
在来来去去的风尘之中,她照例是盘了发,穿着旗袍,清清丽丽的一个人。
她的车也跟别家的车不同,车里被她收拾得异常整洁,湖蓝色的坐垫,淡紫色的帘,给人的感觉就是雅。
所以小镇人外出,都喜欢乘她的车。
⑤她的日子渐渐红火起来,却不料,竟很意外地出了一起车祸。
所赚的钱全部赔进去了,还搭上一辆车和十几万的债务。
她的腿部也受了很重的伤,躺在医院里,几个月下不了床。
小镇人都说,这个穿旗袍的女人,这下子倒下去是爬不起来的了。
可是半年后,她却在街头出现了,干着从前的老本行——摆地摊儿。
她照旧盘发,穿旗袍。
腿部虽落下小残疾,但却不妨碍她把脊背挺得笔直,也不妨碍她脸上挂上明亮的笑容。
⑥我离开小镇那年,女人已不再摆地摊,而是买了一辆出租车。
过两年,小镇有人来,问及那个女人。
小镇人说,她现在发达了,家里有两辆车子,一辆跑出租,一辆跑长途。
最近又听小镇人说,女人新盖了三层楼房。
我问,她还盘发、还穿旗袍吗?小镇人就笑了,说,如果不盘发,不穿旗袍,她就不是她了。
真的呢,她还跟从前一样漂亮,一点没见老。
21.本文第一段的文字,包含着许多的“矛盾”。
试用一句话概括第一段中最突出的“矛盾”。
(2分)2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说明事物因欣赏角度不同而显出不同特点。
试从两个角度对第二段划线句子进行赏析。
(2分)23.第一段中说“她哪里像守着地摊赚生活啊,简直就是把整条街当成她的舞台,活得从容而优雅。
”阅读二至五段,说说文章是从哪几方面表现主人公“活得从容而优雅”的?(4分)24.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主人公是个什么样的人?(3分)[二] 谁来为最大的恐怖主义买单(13分)①2004年12月26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强烈地震引发海啸造成了各国15万多人的死亡。
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救援工作的展开,这次灾难的死伤人数还会上升,财物受损还会扩大。
这场灾难再次验证了一句名言,自然才是最大的和终极的恐怖主义。
②从表面上看,这次的地震和海啸好像是与人类无关,但细细考察和分析,席卷东南亚、南亚沿海的印尼、斯里兰卡、泰国、马尔代夫、马来西亚、印度等国家的大灾难背后不乏人祸的因素,而且这是大自然在借这种威力向人类发出又一次强烈的警告。
③人类对这次大灾难年要负的责任是助纣为虐,因为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升高、海水污染、珊瑚礁损害等都造成了沿海生态的脆弱,沿岸居民抗灾防灾能力的减弱。
海啸、海浪、风暴和台风等自然的威力在脆弱的生态和人类面前比以往要强大得多,其肆虐、逞凶和毁灭人类的程度也要比过去巨大得多。
④人类生活、工业生产所使用的石油及其他燃料和能源排放到大气和自然中的结果是使全球变暖,全球变暖的结果是使海平面升高。
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明,20世纪全球海平面已平均上升了10-20厘米,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最新的报告指出,按目前全球各个国家对石化等能源的使用情况推算,到2100年,海平面还要上涨9-88厘米。
⑤海平面上升的结果必然使沿海国家更容易遭受海啸、海浪、风暴和台风等的破坏,从沿海居民的住宅、交通和基础设施到农田、工厂企业,从本地居民到旅游者,无一不受到危害。
更为可怕的是,海平面升高的危害不只是地震海啸,而是将要淹没马尔代夫这样的国家。
同样,这种家园和栖息地被淹没的危险还直逼有1700万人口的孟加拉国,那里考号的居民只生活在高出海平面约一米的陆地。
即使海水还不至于淹没那里人们的家园,但逐渐升高的海平面也必然污染他们的淡水系统,使他们的生存面临威胁。
⑥那么,谁应为这次的自然恐怖主义负责?消耗了全球最多能源的美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占世界第一,为全球排放总量的1/4,但是,却死活不肯签署“京都议定书”,理由是会束缚美国经济的发展,影响美国经济竞争力。
由此可见,人类既是大自然恐怖主义的帮凶,又在不同的经济实力下遭受不等量的损害与生命和健康损失,同时还要不平等地为大自然恐怖主义的后果付出不同的买单费。
⑦如果每个人、每个国家都为自己所居住的这块栖息地负起责任,在面对大自然这个最大的恐怖主义时,人类才有能力应对它,当然最好的结局是人类减少自己的助纣为虐行为,避免“恐怖主义”的产生和出现。
25.第三段说“人类对这次大灾难所要负的责任是助纣为虐”。
简要概括“大灾难”和“助纣为虐”分别指的是什么?(2分)26.第四段划线的句子用到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4分)27.“按目前全球各个国家对石化等能源的使用情况推算”一句为什么不能去掉?(3分)28.结合全文说说为什么“自然才是最大的和终极的恐怖主义”?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4分)四、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共22分)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2分)A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B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C .先/天下/之忧/而忧D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下列句子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分)A .连月不开(放晴) 春和景(日光)明B .长烟一(全,都)空 把(持,执)酒临风C .增其旧制(规模) 去(离开)国怀乡D .薄(少)暮冥冥 吾谁与归(返回)3.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 .予观夫巴陵胜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 .政通人和 北通巫峡 C .前人之述备矣 或异二者之为 D .不以物喜 属予作文以记之 4.句子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2分)A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运用对比、夸张的修辞方法,极言洞庭湖湖光山色变化无穷,为下文具体写洞庭湖一阴一晴景象作伏笔。
B “衔远山、吞长江”运用比拟、对偶的修辞手法,赋予洞庭湖以生命、以气势,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构成一幅动的画面。
C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把一动一静时的光影色态写得十分生动形象,给人以美感。
D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是实写之景,渲染出一种悲凉凄惨的氛围,烘托了登楼者的伤感之情。
5.文段中“进”照应________,“退”照应________。
(2分)6.文段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_______ _;表达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 _。
(4分)7.“古仁人”的“忧乐”与“迁客骚人”的“悲”“喜”形成鲜明对比,前文中概括写“迁客骚人”的悲的句子是“________ , ”,喜的句子是“________ , ”。
(4分) 8.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微斯人,吾谁与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 五,作文(40分)(在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题目作文)① 有人收藏亲情,有人收藏友情,有人收藏时光,有人收藏礼品,有人收藏祖国的荣誉,有人收藏家园的美景;有人收藏他人的眼泪,有人收藏自己的心情…… 请以"我的收藏"为题目,写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