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系统论视野下的中国环境危机

系统论视野下的中国环境危机

《前沿》 2009年第1期系统论视野下的中国环境危机张秀芬3(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 呼和浩特 010021)[摘 要]从系统论的基本观点出发,将环境问题置于由自然环境子系统和人类社会子系统构成的人地复杂巨系统中,讨论了我国当今面临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等环境危机的根源、实质与发展过程,提出人类应尊重自然,积极调整自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优化人地系统诸要素间的结构,保持系统的稳定性,通过参与国际合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广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及清洁生产,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人地系统的总体最佳。

[关键词]系统论 环境危机 人地系统 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67[2009]1—0096—03 一、系统论管窥系统论最初为一般系统论,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非(1901-972)于20世纪40年代创立的。

他将生物的总体及其环境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把生物和生命现象的有序性和目的性同该系统的结构稳定性联系起来,并成功地将该理论运用于生态学、物理学和化学等许多领域。

一般系统论与几乎同时代兴起的信息论和控制论一道,开辟了“对复杂系统进行整体性综合研究的崭新道路”[1];上世纪60年代,普里高津进一步论述了形成系统稳定结构的具体机制,创立了耗散结构理论(自组织理论);哈肯进一步指出,在一定条件下,系统内部的诸要素、诸层次、诸系统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和调节,自发组织成为一个具有共同目的、产生宏观协同行为的协同系统,创立了协同学;与此同时,超循环理论、突变论、混沌学、分形等新的系统理论也日趋成熟;70年代各学科领域内掀起了一股“系统运动热潮”;如今,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系统论已逐渐臻于完善,并在各学科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2]。

系统论一般指以系统及其机理为对象,研究系统的类型、一般性质、运动规律及演化机制的理论,也称一般系统论。

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要素)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系统具有整体性、组织性(或相关性)、结构性、功能性和开放性等特征;系统存在的外部条件,即系统以外对该系统有影响、有作用的诸因素的集合称为环境,环境与系统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是系统存在与生成演化的必要条件和土壤,开放系统与环境之间通常有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系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体现出整体性等特征以及其特殊的自适应、自学习等功能。

“环境塑造着环境中的每个系统,环境又是组成它的所有系统共同塑造的。

”[3]此外,宇宙万物是普遍联系的动态之网,其中要素、系统和环境的划分也是相对的和有条件的,世界上不存在完全封闭的孤立系统。

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包括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层次性原理、系统开放性原理、系统目的性原理、系统突变性原理、系统稳定性原理、系统自组织原理、系统相似性原理等。

[4]系统论是科学思维的一个新范式,广义地说,它包括三个主要领域,即系统科学、系统技术和系统哲学[1]。

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论体系为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提供了新的视角,为在传统科学和方法论视域下无法解决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路径。

深入研究系统论理论及方法论体系对于中国环境危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人地系统及其层次结构本文所指的环境,是根据环境科学中的环境定义,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相互作用的自・69・3[作者简介]张秀芬(1974-),女,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然要素及其总体。

[5]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环境是一个多层次结构、多因素、多变量、多目标以及随时间变化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动态系统,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等要素组成,各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

环境危机直接源自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人类对环境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超过环境承载力,致使健康的环境系统出现病变,显现危机。

因此本文将环境危机置于由自然环境子系统与人类社会子系统构成的更高级的复杂巨系统———人地系统中进行研究,该系统的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图11人地系统的层次结构示意图对于这样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研究,传统科学的理论形态已经不再适用,必须依靠以系统为研究目标的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

把环境问题置于整个系统中,从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各个层次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子系统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中进行研究,才能更加合理的解决环境问题。

三、中国面临的环境危机本文所指的环境危机,主要涉及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三个方面。

我国长期面临着水、煤、石油、天然气和矿产等战略性资源严重短缺的危机。

有关数据表明,我国各种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我国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811%,耕地为3213%,森林为1413%,草地为3213%,矿产资源不足一半。

而另一方面,我国资源的使用效率低,浪费现象严重,我国单位GN P资源消耗与世界水平相比,能耗为世界能耗水平的418倍,钢材为316倍,有色金属为215倍;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仅为30%~50%,而发达国家大多在50%以上[6]。

我国在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同时,除了造成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重污染,且污染状况存在日益严重的趋势。

我国水污染问题异常严峻,大量工业和居民生活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我国七大水系、湖泊、水库、部分地区地下水和近岸海域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有机污染普遍,生活用水源污染日益突出;我国大气污染十分严重,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已居世界第一位[6];此外,我国固态废弃物及城市垃圾污染状况也非常严峻,固体弃废物中还包括许多危险废物。

在生态破坏方面,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局部趋于改善,但是总体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生物物种灭绝、气候变暖、森林和湿地减少、酸雨增多、土地荒漠化以及湖泊富营养化等问题触目惊心。

例如,近年大面积爆发的太湖蓝藻即由湖泊的富营养化造成。

中国的环境系统是全球环境系统的一个区域子系统,中国的环境危机与全球环境危机密切相关,是全球环境危机的一个组成部分。

要把中国环境危机置于全球环境问题视野下进行系统论的研究。

同时,又要结合中国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进行深入分析,方能得出合理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四、基于系统论的对策与建议由于环境问题的系统性、复杂性,使得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在环境问题中的应用显得极为必要。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危机的根源和实质在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不合理使用,即人地系统在其内部的人类社会要素与自然环境要素之间不协调的相互作用下,偏离了原有的稳定状态,且无法通过内部的自组织和反馈机制得到恢复,从而导致系统内部自然环境要素的退化,进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实质上是人地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而使其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的动态演化过程。

基于系统论的上述观点,要解决我国面临的环境危机,必须将其置于由自然环境子系统和人类社会子系统构成的人地・・79复杂巨系统中,以及全球环境危机的整体背景下,通过人类主动地调节自身活动以及自我适应性,建立一个相互和谐、协同进化的人地关系,优化人地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系统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平衡,实现系统的总体最佳。

因此,对于我国当前的环境危机,我们必须根据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从整体上对其进行把握和解决。

具体而言,就是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人类应当尊重自然,改变人是自然界主宰的错误观念,确立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在人地系统中的平等地位。

或者说,从哲学上,彻底摒弃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给予自然价值主体的地位,尊重自然,“敬畏生命”[7]。

(2)彻底抛弃传统的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割裂开来的环保思想,推广将环保和节约意识贯穿于产品设计、生产、消费及最终处置全过程的清洁生产理念,以及高效、低耗、对环境友好的生态工业理念等环保新理念。

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视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待,要在考虑经济发展的视域下解决环境问题,同时在解决环境问题时也要兼顾环境发展。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是用系统论的理念重新审视传统经济学[8],其思想萌芽至少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9]。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以资源的高效与循环利用为核心,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兴经济增长模式。

从物质流动的方向看,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物”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增长依靠的是高强度地开采和消耗资源,且对生态环境造成高强度破坏;而循环经济的增长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减量、再用、循环”(即3R)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原则。

循环经济正逐渐成为许多国家环境与发展的主流,一些发达国家已把循环经济看作为解决环境危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10]。

(4)从全局视角,依靠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优化产业结构,合理产业部局,促进科技进步,淘汰高消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工艺。

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要从全局出发,要以整体的大系统利益为主,不可为了局部利益损害整体利益。

当然,在为了满足国家利益、整体利益时,可能部分危害子系统或系统中部分要素的利益,国际为了更好的解决环境问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进行必要的补偿。

(5)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并综合采取法律、经济、技术、管理、道德、教育等一切措施,在国家、企业和个人等所有层次和环节上节约资源、减少和控制污染。

系统论的思想告诉我们,很多问题都是涉及到系统的方方面面,仅仅依靠某一个方面,不足以解决问题。

因此,在对付环境问题时也要兼顾这样多个方面,才能使政策更加有效。

(6)积极参与环境领域的国际合作,扩大环境科学与技术交流,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做出自己的贡献。

国际环境是作为中国这个系统的环境存在的,对中国这个系统有各种各样的物质、能力、信息的输入输出。

调整好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解决系统问题的重要方面,解决中国环境问题同样如此。

(7)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人地系统的结构,实现最佳的系统整体功能。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整体功能大于局部之和是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的最佳状态,也是我国解决环境危机的客观要求。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条件下,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持久、有序、稳定和协调的共同发展。

环境危机既是天灾,更是人祸。

环境危机的实质是人地系统在其内部的人类社会要素与自然环境要素之间不协调的相互作用下,偏离了原有的稳定状态,导致系统内部自然环境要素的退化。

因此,解决我国当今面临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等环境危机,必须以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导,从协调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着手,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通过参与国际合作,推广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及清洁生产,优化产业结构,从整体上和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控制环境污染,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