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第四章对流传热
(1)什么是定性温度 【定义】确定物性参数 数值的温度称为定性温 度。
Re du
T1
t2
Pr c p
T2
t1
2020/5/28
(2)定性温度的取法 ①流体进、出口温度的平均值
②膜温
tm
t1
t2 2
t tm tw 2
th T1
热Φ 流 体
th,w
t2
Φ
冷 流 tc,w 体
式中 tw——壁面上的温度;
2020/5/28
二、对流传热速率方程 1、什么是模型法
【定义】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摒弃次要的条件,抓 住主要的因素,对实际问题进行理想化处理,构建 理想化的物理模型,获得某一过程的有关规律。具 体方法为: (1)对过程进行合理的简化; (2)获得物理模型(构象); (3)对物理模型进行数学描述,获得有关规律。
d
w
【使用范围】Re>10000,0.7<Pr<16700,l/d>60; 【特征尺寸】管内径d;
【定性温度】除粘度W 取壁温外,其余均取流体进
、出口的算术平均值。
2020/5/28
【近似计算】W 为壁温下的粘度,在实际中,由于
壁温难以测得,工程上近似处理为:
对于液体,加热时: ( )0.14 1.05 w
已知 d=0.021m u=0.5m/s
2020/5/28
求得:
Re
du
0.021 0.5 996 8.0110-4
=13056
表明对流传热在湍流条件下进行,并求得:
Pr C p 4183 8.0110-4 =5.42
2020/5/28
2020/5/28
法向
20℃
22℃ 100℃
传热边界层——流 体温度发生显著变 化的区域。
传热边界层示意图
2、对流传热过程流体流动的分析
湍流主体 湍流主体
2020/5/28
(1)层流内(底)层的特点 层流内层内,由于流体质点只在流动方向上作一
维运动,在传热方向上无质点运动。其特点是:
2020/5/28
2、有效膜模型
(1)流体与固体壁面之间存在一个厚度为bt的虚拟 膜(流体层),称之为有效膜; (2)有效膜集中了传热过程的全部传热温差的以及 全部热阻,在有效膜之外无温差也无热阻存在(所 有的热量传递均产生在有效膜内); (3)在有效膜内,传热以热传导的方式进行。
2020/5/28
1、引起流动的原因 【自然对流】由于流体内部存在温差引起密度差形
成的液体内部环流,一般u较小,也较小。
【强制对流】在外力作用下引起的流动运动,一般u
较大,故较大。因此:
强制对流 自然对流
2020/5/28
2、流体的物性 流体的物性不同,对流传热系数的大小也不同,
影响 较大的物性常数有:,, Cp ,。 (1)的影响 ; (2)的影响 Re ;
①主要依靠热传导方式来进行 热量传递; ②由于流体内部存在温差还会 有少量的自然对流。 ③传热温差大。
2020/5/28
(2)湍流核心(主体)的特点
①远离壁面; ②流体质点充分混合,温 度趋于一致(热阻小); ③传热主要以对流方式进 行。
2020/5/28
(3)过渡区的特点
①存在质点混合、分子 运动的共同作用,温度 变化不像湍流主体那么 平缓均匀,也不像层流 底层变化明显。 ②传热以热传导和对流 两种方式共同进行。
bt
Q bt A(tw t) 当流体被冷却时:
Q
bt'
A(T
Tw )
bt’
2020/5/28
4、牛顿冷却定律
令:
bt
Q
bt
A(t w
t)
流体被加热: Q A(tw t)
流体被冷却: Q' ' A(T Tw )
【说明】以上两式称为牛顿冷却定律,用于计算对 流传热速率。
2020/5/28
2020/5/28
虚拟层 有效膜
【有效膜模型说明】 (1)厚度为:
bt=δb+δf (2)膜内温度的变化为 线性关系,即为传导传 热; (3)膜外无传热。
有效膜模型示意图
3、有效膜模型的数学描述
(1)有效膜的厚度:bt (2)有效膜的导热系数:λ
(3)使用傅立叶定律计算在有效膜内的传热速率。
当流体被加热时:
2020/5/28
【非圆形直管内强制对流的经验公式】 对于套管的环隙,用空气和水做实验,可得如下
经验公式:
0.02
de
Re0.8
Pr1/
3
d2 d1
2
式中 d1、d2——分别为套管外管内径和内管外径。 适用范围:d1/d2=1.65~17,Re=1.2×104~2.2×105
2020/5/28
2、圆形直管内的层流 (1)Gr<25000时,自然对流影响小可忽略
f 0.8(1 0.015Gr1/ 3)
【注意】在换热器设计中,应尽量避免在层流条件 下进行传热,因为此时对流传热系数小,从而使总 传热系数也很小。
2020/5/28
【例】列管冷凝器中,用水冷却有机物蒸气, 水以0.5m/s的速度在Ф25×2的管内流动,进水 温度为20 ℃,出水温度为40 ℃。试求水对管 壁的对流传热系数。
【注意事项】
(1)定性温度取流体进出温度的算术平均值tm; (2)特征尺寸为管内径d;
(3)流体被加热时,n=0.4;
流体被冷却时,n=0.3。
(4)若l/d<60 ,进行校正:
'
1
d
0.7
l
2020/5/28
(2)圆形直管内的湍流(高粘度流体)
0.027 ( du )0.8 ( c p )0.33 ( )0.14
(3)Cp的影响 Cp 则单位体积流体的热容量大,
则较大; (4)的影响 Re 。
2020/5/28
3、流动型态 【层流】主要依靠热传导的方式传热。由于流体的
导热系数比金属的导热系数小得多,所以热阻大。
【湍流】由于质点充分混合且层流底层变薄,较大
。即:
Re ,bt
因此 湍流 层流
【结论】(1)为增大α,应增大Re; (2)但随着Re的增大,动力消耗大。
Nu 1.86(Re Pr d )1/ 3 ( )0.14
l
w
【适用范围】Re<2300,(Re Pr d ) 10 ,l/d>60
l
【说明】 (1)定性温度、特征尺寸的取法与湍流相
同;
(2)w按壁温确定。
2020/5/28
(2)Gr>25000时,自然对流的影响不能忽略时 可按前述方法处理,然后乘以校正系数 f:
冷却时:
( )0.14 0.95 w
2020/5/28
(3)圆形直管内的过渡流
【定义】当 2300<Re<10000时,为过渡流。
【方法】先按湍流计算湍流,然后乘以校正系数:
f 湍流
f
1.0
6 105 Re 1.8
【说明】过渡区内流体比剧烈的湍流区内的流体的
Re小,流体流动的湍动程度减少,层流底层变厚,
第四章
传热
第三节 对流传热
一、对流传热过程分析 二、对流传热速率方程 三、影响对流传热系数的因素 四、对流传热的特征数关联式 五、流体无相变时对流传热系 数的经验关联式
2020/5/28
一、对流传热过程分析 1、传热边界层
【现象】流体在平壁上流过时,如果流体和壁面间 将进行换热,将引起壁面法向方向上温度分布的变 化,形成一定的温度梯度。 【定义】靠近壁面处,流体温度发生显著变化的区 域,称为传热边界层或温度边界层。
2020/5/28
五、无相变时对流传热系数的经验关联式
1、流体在管内的强制对流 (1)圆形直管内的湍流(低粘度流体)
Nu 0.023Re 0.8 Pr n
Nu l
或:
0.023 ( du )0.8 (c p )n
d
——狄丢斯(Dittus)公式
2020/5/28
【使用范围】
Re>10000,0.7<Pr<120,<2×10-3Pa.s,l/d>60
减小。
2020/5/28
(4)流体在弯管中的对流传热系数
【方法】先按直管计算,然后乘以校正系数 f:
f 直管
f (11.77 d ) R
式中 d ──管径;
R ──弯管的曲率半径。
【说明】由于弯管处受离心力的作用,存在二次环
流,湍动加剧,增大。
2020/5/28
【定义】垂直于流动 方向的流动称为二次 环流; 【原因】流动的流体 在弯曲处受到了离心 力的作用; 【结果】加强了流体 的扰动,带来换热的 增强。
征对流传热过程的参数,影响因数众多,不是物性 常数(如λ )。 (4)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表示──牛顿冷却定律虽然 给出了计算对流传热速率简单的数学表达式,但由 于对流传热一个非常复杂的物理过程,并未简化问 题本身(有效膜厚度难以测定),只是把诸多影响
过程的因素都归结到了当中。
2020/5/28
三、影响对流传热系数的因素
2020/5/28
4、传热面的形状、尺寸和位置 不同的壁面形状、尺寸会影响流型;会造成边界
层分离,产生旋涡,增加湍动,使增大。
(1)形状 比如管、板、管束等; (2)尺寸 比如管径和管长等; (3)位置 比如管子的排列方式(如管束有正四方 形和三角形排列);管或板是垂直放置还是水平放 置。
2020/5/28
5、是否发生相变 【现象】主要有蒸汽冷凝和液体沸腾。 【特点】发生相变时,汽化或冷凝的潜热远大于温 度变化的显热(r远大于Cp)。 【结论】一般情况下,有相变化时对流传热系数较 大,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