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评价目标模式
、选择和编制评价工具、分析评价结果。
四、实例:目标评价模式在体育专业背越式 跳高教学中的应用
• • 首先,确定教学目标:背越式跳高学习结束时,学生获得
一定的技能和能力。 • 其次,进行任务分析:
• 再次,设计和实施教学过程、进行任务分析后,对不同的 教学单元实施教学,确认学生在各个环节应当实现的目标 行为:
技能行为标准 背越式跳高技术指标4个:助跑速度快,步点准;起跳 充分,左右腿蹬摆配合好;杆上充分挺髋,过杆后积 极甩小腿;肩腰臀部依次落地; 助跑与起跳蹬摆相结合技术:助跑时身体重心略向内 倾斜;蹬摆配合积极起跳充分向上;手臂动作与下肢 发力要一致; 杆上动作技术等。
最后,评价环节:教学过程中对技能目标进行形 成性评价至最终总结性评价,确认其实现课程目 标的程度。
• (1)理论与社会背景 一方面, 上个世纪之交, 行为主义理论研究已取得重大的突 破,桑代克、华生、赫尔、斯金纳等人参与了这项工作。 为 行为目标的形成作出了理论贡献。另一方面,随着启蒙运动 来现代科学发展及其方法论的影响, 牛顿、伽利略等人使用 的自然科学方法被引入社会科学研究之中, 并设想社会和自 然一样能够被认识从而管理原理”并很快被教育领域借鉴 引用。
• 根据泰勒的看法,评价的观点隐含着两个重要方面。首先 ,评价应针对学生的行为而进行,因为教育寻求的正是学 生行为的改变。其次,评价应包含在任意一段时间内做的 一次以上的评价,因为评价要反映的是行为的变化,而这 种变化必须通过两次乃至更多的评价活动的相互对比才能 反映出来。
• 评价的方法不应仅仅指纸笔测验,凡是能获得教育目标所 指各种行为之有效证据的任何途径, 都可看作是评价的 适当方法。比如轶事记录法、交谈、图画、观察、问卷甚 至图书馆的借阅记录等, 都可作为学生各种技能获得情
(2)现实背景 19世纪20年代美国大学本科生退学严重人们希望通过改进教 学缓解这一现象。1934年泰勒应邀主持“八年研究” 的评 价工作。八年研究由进步教育协会主持, 试图解决由于美国 中学教育的急剧膨胀,而给中学教育目标、课程、评价标准 等带来的挑战。以泰勒为首的评价委员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 评价改革实验研究,明确提出了不同于教育测量概念的教育 评价。
一、目标模式的产生背景
目标模式由拉尔夫·泰勒提出,他使课程评价走上了科学化 的轨道。目标模式的提出者拉尔夫·泰勒,被誉为“教育 评价之父”。在课程研究发展史上,他第一次把课程评价 纳入课程开发过程并使之成为课程开发的核心环节之一。 泰勒所著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奉为“现代课程 理论的‘圣经’”,目标模式就是出于此书。其理论和观 点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在评价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形 成一个以“ 描述” 为标志的评价时代。
(1)注重目标 目标模式将目标作为课程评价的标准,选择目标、表达目标的过程成 为评价的一部分。注重目标的思想合乎理性的原则,实施起来易于操 作所以目标导向模式易于被人接受。
• 3.怎样组织学习经验以使这些经验的累计效果最大?即怎样的学习顺序和学 习经验的整体计划会有助于学生内化他们所学之物,并将其应用于适当的环 境?
• 4.怎样评价方案效果?即随后采取什么步骤以不断检查期望的学习活动发生 的情况?
泰勒的主要观点
• 泰勒对自己的评价观作了概括的说明:“评估的过程,从 本质上讲,就是判断课程和教学计划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 教育目标的过程。
二、目标模式的观点
• 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泰勒认为一个有效课程必须回答四个问 题:
• 1.应当帮助学生达到什么教育目标?即帮助学生学习什么?在教育计划中, 应当帮助学生发展哪些思维、感觉和行动的方式?
• 2.为了帮助学生达到教育目标, 应当提供什么学习经验?即怎样帮助学生学 习预期的东西?
• (2)1964年以克拉斯沃尔为首的研究小组公了情感 领域 的五级目标。 即接受、注意、反应、价值化、价值观的组 织; 价值或价值系统的性格化等。
• (3)1972年辛普森等人公布了动作技能领域七大分类知 觉、定向、在指导下作出反应、机械化动作、复杂外显反 应、适应、创作等。
七、目标模式的显著特征
• 第四个功能是通过课程评价可诊断出学生学习状况。 并 针对不足指出补救方向, 同时它也可为教师修改教学过 程提供依据, 使之更符合学生的现有能力和实际需要。
六、目标模式的发展
• (1)1960年布卢姆对评价目标加以了发展和完善。年代初 布卢姆及其同事提出并完成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工作。对 学生学习应达到目标进行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层次到高 层次的阶梯构建
课程评价目标模式解析
孙雪莲
课程评价与课程评价模式
• 课程评价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计划、活动以及结 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其根本目的在 于保证教育与课程开发的合理性。
• 课程评价模式则是评价人员或研究人员依据某种教育思想 、课程理念或特定的评价目的选取一种或几种评价途径所 建立起的相对完整的评价体系。它介于评价理论和具体的 评价方法之间既涉及标准又涉及方法。既包含着评价者对 评价的取向,也规定了评价的具体操作方式。
三、评价步骤
• 1、建立课程计划的目的和目标; • 2、按照行为和内容两个维度界说每一个目标; • 3、确定让学生有机会表现教育目标所指行为的情景; • 4、选择和编制相应的评价工具; • 5、设计获取学生行为记录的方式和使用的计分单位; • 6、收集反映学生行为变化的有关信息; • 7、将收集到的信息与行为目标作比较。 • 也有些学者把它简化为四步确定教育目标、设计评价情境
五、目标模式的功能
• 首要功能是修订课程与教学计划。为改进课程与教学而进 行评价是泰勒一贯的思想;
• 第二个功能是进一步明确教育目标。在设计阶段, 有些 目标可能无法界说清楚。借助评价,可进一步澄清教育目 标。
• 第三个功能是影响教学与学习。既然人们把评价结果看 作是对教学质量成效的反映。 那么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都会受到他们所预期的那种评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