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浅析康定斯基与蒙德里安抽象绘画的形与色_卿笑天
浅析康定斯基与蒙德里安抽象绘画的形与色_卿笑天
是在 “感性” 绘画不再需要明确的主题以及特定的场景、 面布满各色各样的形,相互独立而又联系, 是要经过综合统一后表现出的,
规则的色彩与形态,是内心意象的形象化, 形视为可以使色彩达到稳定状态的手段,而
浅析康定斯基与蒙德里安 抽象绘画的形与色
On the Form and Color in Kandinsky and Mondrian ’s Abstract Paintings
文 / 卿笑天
解放出来,释放出自身独特的表现价值。 他们把绘画的基本元素形与色解放出来 重新组合、构成,从最简约的绘画元素里探 立在图像意义的纯粹表达之上。在他们的画 面上几乎没有可辨认的主题或形象,有的只 是形与色的内在结构,并且通过这种结构来 唤起观者的情感起伏,不能再依靠画面的主 题情节或生动形象,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 义、三维形式和传统的造型语言也被完全地 抛弃,画家只能借助于画面本身的形式构成 美感来表达画家的审美趣味与审美追求,这 样抽象绘画在概念上比具象绘画更依靠绘画 空间等因素来表达绘画的内容或情节,只能 依赖形与色等元素构成来表达情感,画面的 语言组织就依赖于形式的构成以求达到真正 意义上的 “形式本身就是内容” 。 形与色的艺 术构成并不是毫无意义的纯粹构成,它本身
,强调对杂多表象的主观感受, 最大可能的获得精神性。蒙德里安认为平行 寻和创造了异常丰富的造型可能,将绘画建 “客观因素”
是知性的, 是对客观物象的高度提炼与 绘画作品中, 几乎不存在主题思想, 只有点、 “形”
语言。它不再依赖传统的透视、结构、形体、 面的构成,像科学家分解原子一样,画家分
国际美苑
的感情,形式意义的本身也就是内容的最好 表达。 蒙德里安认为: “艺术就是直觉。 ”但他 所说的直觉是指有意识地辨识出的直觉,不 是无意识的直觉。他说: “在无意识的人身 上, ‘无意识’就意味着模糊和遮蔽。在有意 识的人身上,直觉就变得清晰而明确。只有 这些拥有有意识的人才能真实地反映出普遍 性,他可以有意识地与普遍性变为一体,所 以能有意识地超越个体性。 ”这种普遍性就 的基础上的“知性” 。 蒙德里安曾提及保罗・高更认为“追求 美的本质就是追求形” ,实质上这是提倡把 他的 “新造型” 就是这种追求的最终结果。 对
系列以“即兴”和“抒情”命名的作品就是 “法则”及与画面构成相一致的手段,虽然
051
2009・11
美术大观
红、黄、蓝
康定斯基
构图
蒙德里安
德里安绘画作品中最基本的色彩语言,这种 纯粹的色彩视觉语言在抽象绘画的色彩表现 性方面作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 色相对比是由色相间的差别造成的对 比。在色相对比中,红、黄、蓝三原色是最 基本的色彩结构组合,这种色彩结合明显的 还有红、蓝、绿等,所有最高纯度的、未经 掺和的色彩都可构成这种对比,通过调整它 们之间的面积获得稳定庄重的色彩结构。蒙 德里安的作品就是他对色彩本性的自我感 知, 运用原色来完成其色相对比的布局, “在 绘画中的所有色彩结构中色相对比是以最简 明的颜色直接表现人的内在色彩本质的色彩 对比。每个画家如果创作真正属于自己的色 彩乐章,那么,他必须在一段时间内敢于大 胆使用色相对比,使它发出强烈的纯粹色彩 的音响。 ” 康定斯基认为色彩对人体具有发生影响 的神秘力量,是能够直接影响人的心灵的手 段,人们对色彩的表面印象会发展成一种视 觉审美经验,可以引起灵魂的共鸣。如他所 心灵仿佛是绷满弦的钢琴,艺术家就是弹琴 的手,它有目的地弹奏各个琴键来使人的精 神产生各种波澜和反响。 ”他认为每一种色 彩都是独立而有活力的,它具有进一步独立 的全部必要特性,并且可以随时与其他不同 的色彩相混合,仅仅依靠色彩就可创造出无 穷无尽的艺术世界。这种色彩的运用其实是 心灵的体验,他也充分发挥纯粹色彩的力 量,强调纯粹色彩的心理效应,在他的大部 分作品中充分发挥色彩的响亮度并大胆地运 用原色对比,使其具有最强的效果。早期一
ART PANORAMA
2009・11
国际美苑
贡布里希在《艺术发展史》中指出康定 斯基和蒙德里安“想通过他们的艺术去揭示 在主观性的外形不断变化的背后隐藏着的永 恒不变的实在” 。很多抽象艺术的身体力行 者都起源于对艺术的形而上的倾向,他们把 抽象的事物同神秘的东西联系起来,将抽象 视作数学模式和精神的表现,创作按照一个 神秘的审美哲学进行着。康定斯基和蒙德里 安作为抽象绘画的奠基人,追求一种“最内 在的本质”的永恒,要求“为艺术而艺术” , 情节和内容,更没有时代和历史的风貌,剩 下的只是纯粹的点、线、面和色彩,从客观 物象中抽取出来的形和色逐渐成为表达艺术 家内在生命体验的独立元素和必要手段,造 型艺术的基本元素从此彻底从模仿的桎梏中
但他的画面 这种理念的体现,画面上大多是红、黄、蓝、 立体主义对他的绘画产生影响, 绿、白色块的并置,并勾上黑线,当黑色与 其他颜色并置时,由于无明度而成为有彩色 更显见的依托,增加色彩的感觉强度及表现 力度,宛如绚丽的色彩华章。 在康定斯基的画面上诸多原色、纯色等 自由地跳跃缠绕着,色彩和线条在空间中自 由地传达着速度、方向和旋律,始终洋溢着 一种热情奔放的情绪,像一曲华丽激昂的交 响乐,深深打动我们的心灵,唤起内在的情 感,在康定斯基的色彩世界里,色彩是完全 自由的, “抽象的形式愈自由, 引起的冲突就 愈纯粹、愈原始。 ” 而蒙德里安则是一种理性的色彩表达方 式,按照他的“纯粹关系”和“内在需要”来 限制着色彩的使用。他把色彩限制为“最原 始” 、 “最纯粹” 、 “最基本”的红、黄、蓝三 色,利用这种最极端色的色相对比及色彩结 构,使画面达到简洁明快而强烈。他认为新 更加宁静, 其强烈的色彩形式放在一个仔细 安排的空间里, 希望通过这限制的色彩显示 一种精神的延续,在他的画面上, “除了红、 黄、蓝和白色,没有其他色彩,除了水平和 垂直轴,没有其他方向,除了柏拉图的方块 和直角外,没有其他形状。 ”在有限的几块 色彩中,忽略了情感的个性化表现,表达了 一种精神控制下的普遍性情感, 并且这种普 遍性将越来越抽象地显示出来, 通过对均衡 了的色彩关系进行确切性的表现, 色彩被控 制了。 在蒙德里安的抽象作品中,形式的角色 是重于色彩的,他更看重用视觉形式去表现 艺术精神,推崇绘画的理性精神,强调直线 和直角造成的美感,色彩总是依赖于这种关 系,只有通过形才能使色彩达到稳定的和谐 状态,认为过多的色彩会破坏限制性的形。 因此,他对作品中色彩的运用是极其理性且
形的运用是经过深思熟虑、推敲演练而产生 的结果,以至于出现画面的色彩形状多一分 则多、少一分则少的微妙效果,使精确的形 线和垂直线的排列是创作的唯一因素,故他 的画面反复出现的是理性到极致的矩形,矩 形中填满了大小不等的原色色域,达到稳定 的平衡感,并以这精确而严格的造型表现了 绝对性。他利用单纯的原色与简洁的形来安 排抽象的造型,摒弃一切具象及再现的要 素,将规律的几何图形布置于画面上。他的 综合统一的结果。 二、色彩的自由与限制 20世纪初期的现代绘画在经过后印象主 义、表现主义与野兽主义到抽象主义实现纯 色彩全面效应的过程,使色彩的审美价值得 到极大的提升,画面呈现出具有现代特征的 色相对比与色彩结构,这也是康定斯基和蒙
050
对象外形的束缚,而是要捕捉其精神和灵 魂,这种内在的“形”的发现需要艺术家敏 锐的洞察力和感受力,要最大限度地减少 致力于作品的精神性,对形的应用是自由且 极具感性的,认为自由自在的形和不规则的 线条形态被置于画面中,可以构成表现心灵 的作品。 他借用强烈而富有韵律的笔触来表达自 己情感的骚动,笔触本身可能没有任何意 义,但它也是触来组织画 解各种传统的形,分解并不意味着失去规 则,而是遵循一种新的规则,这种新的规则 就是形式构成规则,用这种构成规则来进行 重新组合、建构与约束,在这里,色彩和形 式本身经过画家的仔细安排,可以激发观众
色彩让位于形的均衡关系, 达到 “平 造型的抽象色彩略去了情感的个体化表现, 限制的, 。 但它仍表现了一种处在精神控制下的情感。 衡的造型” 造型主义时,他把丰富多彩的自然物象简化 为本质的艺术元素。在他晚期的风格主义绘 画中,用黑线在白底子上组成的横平竖直的 结构中仅设置简化提纯的红、 黄、 蓝三原色, 利用这种非全等的、对立的均衡,完成他表 现宇宙的理想,达到一种人与自然的统一的 境界。在不断变化结构的水平线和垂直线 中,三原色的面积、方向、位置被安排得井 然有序,几乎达到牵一发而动全局的严谨程 度,创造出稳定而明晰的色彩审美视觉。 蒙德里安对色彩的表达选择其自身的
艺术元素的情感属性是它的依托。 一、形的感性与知性 康德认为知识有两个源头, 就是 “感性” 与 “知性” , 感性表现为一些经验材料和杂多 的表象,知性则是对这些杂多表象进行综合 统一。我们在分析现代艺术思潮时,也常常 把它分为“感性”和“知性”两大主流,康 定斯基是感性的代表人物,而知性则是以蒙 德里安为代表。 在康定斯基早期的抽象绘画作品里,画 没有定法,这些形不是有意识的事先构想 的,而是瞬间情感爆发时喷涌出来的,完全 摒弃了具体形,以轻松灵动的笔法勾画出不 是纯粹心象的抒发。他认为绘画不应该是受
卿笑天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
说的那样: “色彩好比琴键,眼睛好比音槌, 在后来成为荷兰风格派的核心人物并提倡新
参考文献:
1. [ 英] 贡布里希著. 范景中译. 艺术发展史. 天津人民美 术出版社,1998 2. 徐沛君. 蒙德里安论艺. 人民美术出版社,2 00 2 3. 李广元. 色彩艺术学.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 00 0 4. 查立译. 康定斯基文论与作品.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5. [ 美] 罗伯特・休斯著. 刘萍君等译. 新艺术的震撼. 上 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