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节中国古代圣人孔子 (2)

第一节中国古代圣人孔子 (2)

第一节中国古代圣人孔子1.(1)从小养成了勤奋好学的习惯,长大后为官之余抓紧时间学习。

(2)利用时机,认真学习__________。

(3)善于抓住机会向他人学习。

(4)由于勤奋好学,孔子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样样精通,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典籍也都了如指掌,成了一个博学多才的大学者.2.兴办私学(1)办学形式:聚徒讲学,__________________;后来做官从政、周游列国,均未____________;晚年坚持___________。

(2)教育思想①教育对象:孔子主张“_______________”②教学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六艺”;“六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教育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教学方法:主张__________________、教学相长、_______________和启发式教学,在教育实践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学习方法: 强调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历史影响:对当时和后世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进步,特别是对孔子思想的传播和_______________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1.背景:提示依据课文结合对必修3内容的回顾,从政治、经济、思想及阶级关系变化分析。

①政治:春秋晚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失序、“______________”的时代。

②经济:③思想:④阶级:2.内容(1)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实现天下太平并长治久安。

(2)必须首先“_________”,恢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使君臣父子各遵守其名分。

只有通过道德教化,用__________来规范人们的言行,才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走上正道。

(3)思想的核心是“____________”。

①从“德”的角度来说就是“___________”。

②从“______”的角度来说,他认为是“__________________”。

(4)主张“__________”“富民”“___________”“化民”和“__________”。

3.地位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儒学遂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成为统治者“_________________”的工具。

1.(1).背景①孔子关心政治,想亲身从政。

50岁后曾先后担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摄相事”。

②鲁国公室衰微,私家强盛,三卿擅权。

③孔子主张“___________”,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建议没有成功,弃官离鲁。

(2).过程①公元前__________年开始“周游列国”。

②先到_________,未得重用。

以此立足,三次外出活动,先后游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均不见用。

③在楚国受令尹极力反对,后来只好返回卫国。

④卫灵公给他一份俸禄,但未给官职,于公元前__________年返回鲁国。

(3).终不见用的原因:当时大国忙于_____________,小国面临着____________的危险,只能依违于大国之间苟且偷安。

2.整理古籍孔子晚年编订出《_____》《_______》《______》《乐》《易》《春秋》6部著作。

1.孔子的地位:古代思想家中最能代表中国__________________;他是世界公认的古代社会最伟大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儒家学说的地位(1)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成为封建社会理论化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的主脉。

(2)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儒学对于维护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3)儒学传到西方,被文艺复兴时代________________精神所吸纳;长期影响周边国家,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3.对儒学的正确态度:不能全盘否定儒学。

应吸取其_________,剔除其糟粕,必须批判地_________。

年份年龄大事记前551 1岁出生鲁国前53715岁__________前52230岁__________前50151岁鲁定公任孔子为______前50052岁升为司空,旋升为______前49953岁以司寇摄相事前49854岁隳(hui)三都失败前497 55岁离鲁到卫,开始________前48468岁返鲁__________前47973岁去世1.(2018·江苏宿迁高二第二学期期末·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下列与魏征这一主张最为相近的思想是() A.老子无为而治思想 B.韩非中央集权思想C.孟子民贵君轻思想 D.孔子为政以德思想【考点】孔子和老子;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解析】题干中“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体现老子无为而治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法家法治、中央集权等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君民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孔子德治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A2.(2018·浙江杭州高二第一学期期末·8)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下列言论最能体现孔子“仁”的思想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C.“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D.“兼相爱、交相利”【考点】孔子和老子【解析】孔子认为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与题中“最能体现孔子‘仁’”相符,故A项正确;B项是“礼”,与材料中“最能体现孔子‘仁’”不符,故B项错误;所谓“和而不同”,是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与材料中“最能体现孔子‘仁’”不符,故C项错误;D项是墨子的思想,与材料中“孔子思想”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3.(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二第二学期阶段测试三·1)在孔子看来,从政的人如果真正能以“德”治国,就犹如北极星受众星拱卫一样,将得到人民的拥护这说明孔子() A.注重社会和谐 B.强调以民为本 C.主张以德治民 D.宣传克己复礼4.(2018·重庆高考模拟调研四·24)“孔子修成康(周成王、康王)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学生焉。

”这一历史记述表明()A.孔子兴办私学成就卓著 B.儒学完全承袭西周礼乐制度C.孔子重视道德伦理教育 D.儒学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考点】孔子和老子【解析】材料体现了孔子继承整理周朝文化,教授周朝礼乐,继承传统古儒文化,并未体现孔子兴办私学的成就,故A项错误;由材料“孔子修成康(周成王、康王)之道……修其篇籍”说明孔子儒学并非完全承袭西周礼乐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仅体现孔子向学生教授礼乐,未体现对道德伦理教育的重视,故C项错误;由材料中孔子继承整理周朝文化,教授周朝礼乐,继承传统古儒文化,可知儒学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D项正确。

【答案】D5.(2018·四川绵阳一模·25)《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

这反映了孔子()A.经世致用的修史观念 B.会通古今的历史视野C.秉笔直书的勇敢精神 D.高尚的学术道德修养【考点】孔子和老子;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先秦【解析】针对春秋战国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为维护等级秩序,孔子作《春秋》,体现了经世致用的观念,故A项正确;孔子作《春秋》体现作史为服务现实,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提及现实政治的变化促使孔子作史,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孔子的道德理想和政治诉求,故D项错误。

【答案】A6.(2018·河南中原名校高三第三次质量考评·2)《论语·先进篇》中记载,“季氏富于周公,而求(冉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这反映出孔子()A.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 B.强调民本为治国之本C.对弟子教育存在缺陷 D.具有—定的爱民精神【考点】孔子和老子;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先秦【解析】材料中孔子反对他的学生冉求帮助富人搜刮民众财富,并没有对统治者的要求,故A项错误;材料是对其学生的批评,没有要求统治者以民为本,故B项错误;从材料无法推断冉求的行为是孔子教育缺陷导致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孔子反对他的学生冉求帮助富人搜刮民众财富,关心民众疾苦,具有—定的爱民精神,故D项正确。

【答案】D1.(2017·江苏高考·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1.(2014·山东高考·1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这一做法()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思想主张(教育思想)【解析】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故A项正确;兴办私学对教育的发展,与宗法制和分封制度关系不大;故B项错误;动摇周王室统治的基础应该是井田制破坏,故C项错误;儒家思想不适应于在战争年代统一的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A1.(2012·浙江高考卷·16)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

这些举动表明康熙()①崇尚儒家文化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③延揽汉族文士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解析】清朝是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全国政权,存在满汉矛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