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部控制与新创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

内部控制与新创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

内部控制与新创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以全国范围内创業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以回收的639 份有效问卷作为研究样本,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探究内部控制质量与初创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以期望创业企业加深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并通过此种方法降低创业风险,减少创业失败率。

通过回归分析研究发现:(1)控制环境对企业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

(2)风险评估对企业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

(3)控制活动对企业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

(4)信息沟通对企业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

(5)监督控制对企业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

从内部控制五要素角度出发,拓宽了内部控制质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的研究,丰富了创业风险管理方面的经验,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标签:内部控制;委托代理理论;企业绩效1 引言随着创业时代的到来,大量的创业企业不断涌现,这些创业企业作为一种新生力量带动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然而,在创业企业带来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创业企业的失败率一直居高不下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

新创企业的规模常常较小,且无专门的内部控制人员,故新创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应当成为学者关注的重点。

此外,2016年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征求《小型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进一步强调了内部控制是初创企业进行创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企业成长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内部控制对新创企业绩效的影响。

从以往的研究中发现,大多数学者主要集中于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研究,而很少关注创业企业的内部控制,因此,本文以创业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来探究初创企业内部控制与其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另一方面,以往的研究学者在探究新创企业创业风险中,很少将视角集中于内部控制方向,而是主要关注风险识别、风险决策方面,因此,引入内部控制体系五要素的概念,基于内部控制理论探究新创企业风险管理的问题,希望可以引起创业者对内部控制的重视,认识到内控对新创企业绩效的影响,改善我国新创企业失败率过高的现状。

2 理论基础及研究假设内部控制系统旨在帮助管理者达到公司目标并实现预期收益。

一个内部控制系统无形中可以加强一个公司的监控和汇报过程、并确证公司各项行动符合相应的法律法规,它以这种方式对公司成败起着关键的作用。

从内部控制一开始发展到其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随着体系的成熟,慢慢的从一开始的财务报表导向转变成风险导向,由于项目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风险管理变得尤为重要,即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的一个过程。

COSO在2004年发布《企业风险管理综合框架》,进一步拓展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范围,由五要素增添到八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及监督。

该报告将风险管理与内控结合,不仅标志着内控逐步转向风险导向型,也意味着内控从监督转向管理控制。

国内外均有大量研究证明:内部控制质量是企业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学者王凡林(2012)以IT行业为研究对象,发现内部控制的完善对财务绩效有正向积极作用。

胡雪萍(2012)在探究内部控制五要素分别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的研究中发现,五要素对部分财务指标起到正向促进作用。

国外学者Prawitt DF (2008)等在企业内部审计与盈余管理联系的研究中表明,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越高,企业绩效水平更趋于优秀。

同时,J.S.Whisenant和K.Raghunandan (2003)也发现,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会增加股票下跌的风险,进而影响企业绩效。

根据内部控制理论,内部控制体系五要素是内部控制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影响着企业的运作与发展,因此,本文分别从五要素分析内部控制质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是整个经营活动的基调。

张双鹏、胡本源等(2011)指出,内部控制应该与所处环境相适应才有利于企业的成长的与发展。

陈丽蓉、周曙光(2011)指出控制环境决定了内部控制的质量与效率。

管理者高层阶梯理论提出“认知-行为-结果”的范式,即管理者认知会影响管理者对内部控制体系设计的选择,进而影响企业的成长。

学者常启军、王璐、金虹敏(2015)也证明,高层团队综合异质性将很大程度影响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绩效。

因此,团队良好的价值观、职业道德、专业胜任能力及企业文化等都是企业不可忽视的因素。

良好的内部环境将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绩效。

故本文提出假设:H1:控制环境对企业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

风险评估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风险识别和风险应对。

高层管理者在进行一系列投资、经营决策时,要评估项目带来的风险和预期收益,并当风险发生时及时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

因此,创业企业在面临机会时,必须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对风险作出有效的预警作用,降低经营中的不确定性,在损失发生前及时遏制,故本文提出假设:H2:风险评估对企业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

控制活动作为内部控制的核心,要求企业要贯穿全部的经营活动,包括建立授权审批制度、资金管理制度、销售与收款、采购与付款、合同管理、实物资产管理制度,这七项控制活动一项疏忽都将影响整体的经营效果,而相反,当企业严格执行各项控制活动,将一定程度提高企业的经营水平。

学者白华(2012)研究发现,控制活动是企业绩效的有力保障。

故本文提出假设。

H3:控制活动对企业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

信息与沟通这一要素要求企业设立适当的组织层级,从而提高沟通效率,建立保护机制以鼓励员工勇于举报腐败等公司内部违规现象。

杨忠智(2007)认为沟通即有效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

无论是员工与员工之间,上级与下级还是内部与外部的交流,保持高效畅通的沟通渠道是内控提高企业绩效的一种表现形式。

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内部控制体系中积极且有效的信息沟通能够减少组织内外部人员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且有效地降低获取信息的成本,从而减少由于逆向选择带来的高融资成本问题。

同时,信号传递理论指出,与组织外部进行积极的信息沟通可以传递内部控制系统完善的信息,并因此吸引外部投资者进行投资。

黄新建、刘星(2010)基于2006-2008年沪市制造业的样本数据,进行内部控制信息透明度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结果也表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财务绩效存在正向积极关系。

同样,信息披露作为有效资本市场理论的重要组成,积极的向组织外部传递信息,可以让市场上的投资者更加全面的了解企业,并做出积极的投资。

故本文提出假设:H4:信息沟通对企业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管理者会因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而做出有损公司利益的行为和决策,如挪用和侵占公司资产、瞒报虚报信息。

加强内部监督过程,即对定期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评价,以确保内部控制有效实施,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弥补契约漏洞,确保组织有效的运行。

郑小荣(2011)指出,内部监督预示着企业是否能有效防范舞弊和企业有效运行。

研究学者林钟高、王书珍(2006)提出内部监督是企业科学审视自身的过程,对企业绩效有正向积极作用。

因此,良好的内部监督,可以有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故本文提出假设:H5:内部监督对企业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

3 实证设计3.1 样本的选择与数据收集本文以全国新创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收集数据,共收回问卷690份,筛选方式如下:(1)筛出成立时间在8年以内的初创企业;(2)筛除所有题项均为一个选项;(3)筛除数据缺失的问卷。

共回收有效问卷639份。

表中显示了样本的基本特征,其中创业者年龄主要集中于26-40岁,占所有创业者的845%,而创业者均受过高等教育,专科文凭及以上占96.9%,创业者男女比例基本各占一半,男性创业者居多,占58.8%,说明女性天花板现象依旧存在。

创业企业的人数规模在200人以内的企业占总样本97.81%以上,且资产规模主要集中在2000万以下,占89.2%,行业分布了近十几个行业,本文主要列出前五大行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电子信息行业、住宿和餐饮、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65.26%。

企业年龄在1年以上的企业居多,占93.58%,其中3-4年的企业最多。

3.2 研究变量与测量3.2.1 自变量国内关于内部控制量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采用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来量化企业内部控制,如杨明德(2009)、赵息(2013);二是以内部控制实现程度或五要素为根据而设计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林钟高(2007)、张双鹏(2011)构建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COSO委员会(1992,2013)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规定的内部控制五要素:内部环境(CE)、风险评估(RA)、控制活动(CA)、信息与沟通(IN)、内部监督(SU)。

因此本文选取以上五个方面作为研究的自变量,并根据Annukka Jokipii(2010)、卢彬彬(2012)的内部控制测量量表设计内部控制五要素量表。

3.2.2 因变量学界对绩效(P)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与深入,对绩效的评估分为财务指标:销售增长率、净利润等;也分为非财务指标:员工增长率、客户满意度、企业规模等。

另一方面,新创企业通常不愿意向大众披露自己的财务情况,且其绩效不适合用财务指标衡量,因为新创企业前期投入较大,不能简单通过利润、主营业务收入等指标衡量。

Hoque(2000)采用一种自我打分的主观方法来评价新企业绩效,引入与同行业比较的相对绩效概念可以剔除许多不可控的因素,降低评价误差。

因此本文结合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设计新创企业绩效的量表。

3.2.3 控制变量而内部控制并非存在与理论之中,在实践中发现,内部控制体系是根据不同公司的规模、成立时间、战略等因素而设计的(Jokipii,2010)。

国内研究学者张先治、张晓东(2004)发现,金融行业的内控水平相对好于其他行业;企业规模较大的内部控制的效果要优于企业规模较小的企业;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总体效果较差。

因此本文选取创业企业层面的三个变量:成立时间(Time)、所属行业(Industry)和资产规模(Scale)。

3.3 研究方法与模型4 实证检验与分析4.1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本文分别采取Cronbach’s α和CICT值两项进行问卷的信度检验,本文选取的标准是删除CICT0.6且具有明显显著性作为标准进行检验,检验通过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本文利用spss进行主成分分析法和最大方差法进行因子的提取和检验,累计解释方差的比例均大于50%,并删除因子载荷小于0.4的题项。

4.2 相关分析本文通过对各变量进行pearson检验,来检验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关系,如表4所示。

由表可以看出,控制变量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相关性关系,因此有必要引入该控制变量。

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也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关系,说明可以进行回归分析进一步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

同时,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在075以下,说明可以排除多重共线性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