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社会福利思想整理版
代表国家:西欧国家、英国
以雇员和雇主投保,国家给予资顾、财政负担较轻
缺点:差异较大、公平性差、管理较复杂
代表国家:德国、美国、日本等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 3)、个人储蓄型 (强制储蓄型、中央公积金制度)
政府通过法律强制规定雇员和雇主出资建立保障个人账户,不予补助的调剂
第一节 社会福利的概念
第一章 社会福利概述
1 、社会保障最早见于美国 1935 年《社会保障法》 英国社会保障是社会福利 6 大服务项目之一 (社会保障、个人社会福利、健康服务、教育、就业服务、住房) 2、*定义
社会保障 :指国家或有立法保证的旨在增加收入安全的制度安排
社会福利: 广义:指国家和社会为实现社会福利状态所做的社会福利事业,包括增进收入安全的
人类有趋向城邦生活的自然本性
*社会组织(团体)起源自然
社会团体由二人以上群体所组成
A.
家庭——第一种自然形式
B.
村落——由一个家庭繁殖而衍生得聚落,为其成员提供更多的需要
C. 城邦——满级的完备的状态
*阶级划分
共产制 vs 产业私有而财务共有
三个阶段:极富,极穷,中产阶级
总结:从生活和心理学角度论述了社会的起源,把社会看成是自然生成的东西
技术性方法; 1、国别法 2、阶级法 3、学派发 4、人物法 5、著作法
第二章古代社会福利思想
一、背景介绍
第一节 古希腊的社会福利思想
荷马时代(前 12c—前 9C):原始公社解体,开始向奴隶制社会过渡
希西阿像时代(前 8c):产生私有财产奴隶制,阶级和城市国家(城邦)的时期
1 、荷马时代的希腊社会
( 1)、社会救助(低保)——最后的安全网( 先择性原则 )
( 2)、社会保险——先有保障制度的主干中间( 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 )
( 3)、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服务)——非营利性的服务性保障(
普遍性原则 )
3 、公共福利:政府为其公民提供的所有商品和服务,尤其是那些旨在提高其公民生活质量的商 品或服务。 ◎ 公共福利≦社会福利——国家 企业 个人 社会团体均可为主体 实施主体
1)王政时期(前 7 世纪—前 5 世纪):征服了中部和南部
2)共和国时期(前 500 年左右):不在设立国王,人民选举两名执政官担任国家首相
3)帝国建立和崩溃时期(前 5— 2 世纪):建立横跨亚欧非三洲的罗马帝国
2、古罗马社会
1)社会矛盾突出: 大地主阶级和佃农阶级之间、 统治阶级上层内部世袭贵族与工商贵族之间、 奴
亲嗣→家庭→城邦
维系这种家庭关系的纽带则是超阶级的善德
主奴
↓
↓
善德————善德
4、社会中庸之道
1 )伦理标准的中庸之道
什么是快乐幸福
一个共同的道德标准这就是善德,善德者就是适中
2)财富的中庸之道
三个善用:外物的诸善,躯体的诸善,灵魂诸善
物质财富过多无益且有害
3) 政体观念的中庸之道
中产阶级的民主势力,只有他执政最好
而不是契约或者意志的产物
2、政治制度
父权制家庭 →君主政体→立宪政体——寡头政治——僭主政治——民法政体
*划分政体的两个标准
整体所要实现的宗旨
正当的政体:照顾到公共利益 *政权的形态:少数人 3、家庭伦
错误的政体:只照顾统治者利益
应当掌握四种技术:父权技术、夫权技术、管理技术、致富技:指为帮助特殊的社会群体,疗救社会病态而提供的社会服务,它与社会保障的制度安排同
为促进人类幸福的制度措施,只是针对不同的社会问题。
( 1)三个不同点:物质生活 vs 精神生活
行政取向 vs 理念支持 预防保护 vs 提升发展
( 2)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并不是同义词
( 3 )社会福利制度的含义比社会保障要宽泛。社会保障可以是一个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组成部 分,但反之不然。 社会保障安全网的构成
隶主和奴隶之间
2)家庭是宗教活动的中心,是一个包含宗教、教育、社会管理等各种功能的社会生产共同体
3)罗马法律
4)重视教育: 男女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 分为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两类、 高等教育分为三种即哲
学医学和诡辩术 5 、生活方的变化
1. 犹太教
优点:政府无负担——完全个人账户
缺点:共济性差
代表国家:新加坡及南亚、东南亚、非洲等数十国家
( 4)、国家保障型 (国家保险型)
完全由国家和企业为职工建立保险和救济的社会保障制度
优点:公平性好、管理方便
缺点:效率低下、国家和企业负担重、个人没有选择
代表国家:公有制经济国家为主如前苏联 / 东欧国家
3、三分法:
6 、教育思想 目的:举国之人,皆能敬神、孝亲、爱人 对象:全体公民 内容:重心不重身 儿童教育:一生中最和重要的教育阶段 三、亚里士多德的社会福利思想 生平简介 :《政治学》《伦理学》
1 、社会起源论和社会阶段 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一个政治动物
*社会起源与人的自然本性
人类有延续后嗣的自然要求
人类自然的分为两类:理智的远见的 vs 体力的劳动的
希伯来民族的 12 个支派
摩西时代: 5 卷律法书,即,摩西五经
丢失的十个支派“巴比伦囚奴”
2. 原始基督教
( 1)背景介绍“第一次犹太战争”耶稣
( 2) 主要教义
3. 基督教教父学
( 1)基本内容:
1. 创世学 2. 三位一体说 圣父(天上的上帝) 圣子(地上的救世主)圣神(连续圣义,圣子
私人的东西) 3 、原罪说 4 、救赎说 5 、天国报应说
2 )市民阶级的要求:发展工商业,消除封建堡垒,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
3 )神权与俗权的斗争:三级会议、阿维农之囚
3、世俗教育的发展
1 )传授实用技能的学校开始得到人民的青睐,开始迅速发展起来
2 )教会丧失了对教育的垄断地位,为整个西欧世俗文化的发展创造条件
二、重商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产生于上帝
国家的职能
2、君权说 :君权神授,君主高于法律,教会全力至高无上
3、婚姻家庭:家庭起源于自然法
4、社会经济观
*奴隶制
A. 奴隶制是天然合理的
B.
奴隶社会是人类堕落上帝惩罚的结果
C. 奴隶身体属于主人,心灵属于自己
*私有财产
A. 人占有财产是符合自然法 B. 私有制是最好的形式
C. 物质财富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而准备的,但一个人占有财富时,不应当妨碍其他人
A. 婴儿阶段 B. 少年教育和青年教育
*重视妇女教育
评价 : 目的:铲除社会弊端,建立稳定的奴隶制社会秩序
立场:代表了中等奴隶主阶级在希腊城邦生活中的地位需求和主张
功效:由于希腊奴隶制社会已经进入了衰败时期,任何改良措施是不能他起死回生的
第二节 古罗马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背景
1、古罗马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总结:就是调和和掩盖绝对对立的两极
4 奥古斯丁
《上帝之城》 《论自由意志》 《论三位一体》 《忏悔录》
A. 两种社会
厌弃自己 -- 上帝之城 { 永恒的幸福,大公教会 }
轻视上帝 -- 世人之城 { 地域,现实世界 }
B. 国家和教会的关系
教权高于俗权
政府只能与教会密切联合,接受教会的指导,政府不仅维持公平与和平,
剩余型和制度型
威廉基斯 莱伯克斯
剩余型:暂时性、替代性
制度型:常规化、永久性(针对每一个人)
发展性社会福利 卡恩
2 、四分法 ( 1)、福利国家型 (国家福利型)
强大的社会福利和国家企业投保的社会保险系统为基础的突出公平优先的社会保障体系
优点:高水平、全保障、广覆盖、普需型 缺点 : 财政负担重、效率不高 ( 2)、社会保险型 (投保资助型)
1)配偶关系 ; 男女地位平等,但丈夫终身受妻子尊重
2)亲嗣关系:孝慈,尊卑,长幼高下的关系
3)主奴关系:奴隶制是合理性的,公平自然的。奴隶就是一宗有生命的财产和工具。
努力学术 vs 家主学术
4)致富技术:主张从自然的方式获取致富,反对经商和放债这样聚集财富
总结:配偶关系
家庭观的物质基础是奴隶制度劳动
2、经院哲基督教信仰, 以基督教信仰指导理性, 论证基督教信仰的哲
学思潮,也是一种在基督教与许可范围内的思辨哲学
特点:证明教会是地上的天国
辩护教义的神灵性
宣扬宗教蒙昧主义
二、托马斯·阿奎那
1、神权论(国家产生说)
存在的理由:人性的需要
人天然是个社会的和政治的动物
时财富的占有
*商业贸易
A. 交换物品的两种方法(社会需要和牟取暴利)
B. 靠重利盘剥获得的金钱完全违反自然法
C. 认为商业会造成社会文化和习惯的变迁,使社会堕落道德败坏
一、背景介绍
第二节重商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1、经济:庄园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萌芽
天灾人祸:黑死病
农村 城市
2、政治结构的变化
1 )特点:君主权力的加强,教皇权威衰落,贵族地位下降,市民阶级上升
教育子女;教辅严禁任何杀婴、堕胎、节制生育的行为;男女不平等,女子要服从丈夫的意志
第三章 中世纪社会
中世纪( 476— 1453)
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帝国灭亡(文艺复兴开始)
暗黑时代 : 战争频繁,生产力停滞,人民生活痛苦
一、经院哲学
1、背景介绍
西欧的封建等级社会:僧侣、封建领主、园主、奴
教会地位的变化
评价
4 、婚姻制度
公妻与公育:伯拉图式爱情
总结 :她的婚姻家庭观,只在第一和第二等级内组成一个排他性婚姻集团,以妻子公有,
儿
女公育为手段,以生育优质分子为动力。减少私有感情,消除妨碍公有精神占统治地位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