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刘志诚教授针灸减肥经验总结卢圣锋王欣君于美玲刘志诚(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23)摘要:介绍刘志诚教授针灸减肥思路和经验。
在针灸减肥临床实践过程中,刘教授要求先辨病、后辨证,强调病证结合;然后进行辨证归经、按经取穴。
同时,因证制宜,重视耳体针合用,并强调在治疗过程中,要重“神”,护“本”,从而实现针灸更好的减肥效应。
关键词:刘志诚;针灸减肥;病症结合;耳体针结合;重神护本中图分类号:R249;R2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668(2014)04-0074-03DOI 编码:10.13593/ki.51-1501/r.2014.04.07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81303019,81202743);中医药学术传承项目:中医学优势学科开放课题(编号:YS2012ZYX40);南京中医药大学青年基金(编号:12XZR15)作者简介:卢圣锋,男,1981年生;医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医针灸临床及机制研究;E-mail :lushengfeng @ 。
Clinical Experiences of Professor LIU Zhi-chengon Weight Loss by AcupunctureLU Sheng-feng ,WANG Xin-jun ,YU Mei-ling ,et al(The No.2Clinical Medicine College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3,China )[Abstract ]LIU Zhi-cheng ,professor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as practiced medicine for more than 50years and awarded special government allowances.He is an expert at obesity disease ,especially good at acupuncture for weight loss.In clini-cal practice ,professor Liu emphasize identifying diseases firstly before implementing differential treatment to obesity ,termed as the combination of disease and syndrome.Then ,meridians and acupoints ,which depend on differential treatment ,will be selected.The treatment program must be combined with auricular therapies.Meanwhile ,during the course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he also pays more attention to regulate the “Shen ”and protect the function of “Spleen-Stomach ”.[Key Words ]LIU Zhicheng ;acupuncture for weight loss ;the combining of disease and syndrome ;combined acupoints with auricular points ;emphasized “Shen ”and “Spleen-Stomach ”刘志诚教授,男,生于1937年,196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学系,现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江苏省首批名中西医结合专家。
先后主持多项由卫生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国家教育部等资助项目,获多项奖励。
刘教授长期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尤长于针灸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内分泌代谢疾病及其机理研究,特别是针灸治疗肥胖及其并发症,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于2011年受聘为南京中医药大学首批中医药学术传承工作指导老师,笔者有幸得以学术传承人身份侍诊于左右,现将刘教授针灸减肥临床思路和经验进行总结,以飨同道。
1先辨病、后辨证,强调病证结合第4期卢圣锋等刘志诚教授针灸减肥经验总结目前,肥胖已成为一种多发病、常见病,其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许多疾病密切相关,已引全社会的重视。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刘教授就意识到该病的重要性,并一直从事针灸与肥胖及相关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经过长时间临床实践,刘教授认为,正确诊断病证是取得疗效的关键因素。
对于肥胖病人的诊治,首先要确诊其是否为肥胖症,有无并发症,有那些并发症。
单纯性肥胖症有无并发症治疗上有很大的差异,如合并2型糖尿病与合并高血压患者,其病因病机不同,在证型特点差异颇大。
同时,刘教授认为,在肥胖病诊断上,体脂百分率比体重指数更精确,能更好的判断肥胖程度。
其次审证求因,探求病因病机,确定证型。
刘教授认为,依次分辨病症,有利于病因治疗;并强调,在治疗过程中不能千篇一律,千人一方,应当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辨证分型施治。
刘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认为肥胖主要与先天禀赋、饮食、劳逸失当和情志因素有关,病机为本虚标实,脾肾虚为本,水湿热痰瘀结为标,病位在脾(胃)、肾,涉及肝、心、肺。
根据单纯性肥胖的症候特点,将其分为胃肠腑热(胃肠实热,以消谷善饥、渴喜冷饮、尿黄和便秘为主症)、胃热滞脾(胃强脾弱,以消谷善饥、身热、腹胀、便溏不爽为主症)、脾虚湿阻(纳少、腹胀、便溏、肢重、肢肿为主症)、肝郁气滞(肝气郁结,以情志抑郁,胸胁、少腹胀满或疼痛为主症)、肝郁乘脾(肝郁脾虚,以情志抑郁、胁胀作痛、腹胀便溏、肢肿为主症)五型。
其中胃肠腑热型肥胖患者在临床多见,为了对病症把握更精准,刘教授又根据患者临床症候的主次差异,分为胃中蕴热(食欲旺盛或消谷善饥,渴喜冷饥,口臭)、小肠实热(心烦欲饮,小便短赤,口舌生疮,舌质边尖俱红)和肠燥便结(大便秘结,数日1行,口干口臭)3个亚型。
针对各证型差异,刘教授总结出清胃泻热、清心导赤引热下行、清热润肠通便、健脾利湿、舒肝解郁等治法,实现对肥胖病人的降浊祛脂、泻浊消脂之功。
并通过临床研究证实,仅采用辨病治疗其效果远不及辨病兼辨证治疗[1]。
2因证制宜,耳体针合用明确证型之后,辨证归经、按经取穴,依次采用循经取穴、近部取穴、远部取穴、经验取穴等原则建立经穴处方。
证型不同,病位病机不同,故选择经脉穴位亦异。
在穴位选取中,循经取穴又包含循本经、表里经、同名经等;近部取穴主要以脂肪堆积较多部位选穴为主;远部取穴主要指四肢部穴位,其中以下合穴、背俞穴为主。
经验取穴主要根据多年临床实践来选取穴位,如胃肠腑热不管如何细分亚型,必选曲池、足三里。
以临床常见的胃肠腑热之胃中蕴热为例,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形体肥胖,食欲旺盛或消谷善饥,渴喜冷饮,口臭,舌质红,苔黄,脉滑或数。
病位主要在胃,病因多为过食肥甘辛热燥烈之物,致化热生火,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
故循经取穴优选胃经(循本经)足三里、内庭,大肠经(循同名经)曲池;局部取穴,腹部取中脘,上臂取手三里,大腿伏兔等;远部取穴可取支沟,上巨虚。
刘教授通过对98例肥胖患者进行3年远期随访,研究表明其有效率达到88.8%[2],用临床事实证实只要按照中医辨证进行选穴治疗,均可获得良好疗效。
此外,针对初学者证型辨析困难者,刘教授团队结合文献报道和自身临床实践总结出减肥基础处方[3],主穴为足三里、三阴交、上巨虚、天枢、关元、脾俞。
在遵从中医理论辨证施治进行针灸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的基础上,刘教授继续寻找和优化针灸减肥方案。
经过临床研究,证实耳体针结合减肥效果优于单纯体针或耳针[4]。
常用的耳穴主要有外鼻(饥点)、内分泌、交感、皮质下、胃、脾等。
每次根据证型特点选取3 4个耳穴进行王不留行籽贴压,2耳交替使用。
并要求患者每天在饥饿时、睡前、食前自行按压3次,每穴每次按2 3min。
此外,刘教授还根据证型的不同,选用不同补泻手法,寒者辅以灸法。
具体遵从“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灸之”原则。
对于穴位使用,刘教授喜欢单侧取穴,并通过研究证实双侧交替取穴效果优于双侧同时取穴[5];手法上常采用深刺,中重度刺激。
同时,建议患者进行3个月及以下的减肥治疗,研究表明,疗程越长,远期效果越好。
如减肥效果不佳者,可采用电针配合治疗,常用低频、连续波,刺激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
3重“神”,护“本”《灵枢·本神》指出:“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可见,“神”在针灸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刘教授认为,“神”与肥胖关系密切,不但体现在治疗方面,还体现在肥胖病因方面。
如精神因素易导致代谢和调节异常,诱导肥胖,肥胖影响情绪,又能加重代谢和调节异常,进一步促进肥胖,形成恶性循环。
同时,刘教授还认为,针灸疗法本身不能完全排除心理因素的作用。
因此,在针灸减肥过程,不但要“调神”,而且还需要“治神”、“护·57·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年第37卷神”。
针对此,刘教授在针灸减肥临床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①减少针刺过程中患者的紧张感。
针刺前预先告之患者针刺过程会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和可能出现的不舒服感及缓解措施;同时对于初次接受针灸减肥患者,刘教授常选择四肢穴位为主,且选穴少。
此外,刘教授还常采用分散患者注意力的方法,针刺穴位同时,用另一支手的拇指压远端或对侧部位,来减轻患者对进针处的关注度。
②增进患者生活愉悦感。
许多肥胖患者伴有自卑情节,需要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让其放下包袱,配合坚持治疗;对于这类郁结患者,刘教授还常配以行气解郁穴位进行治神,如膻中、太冲等、神门等穴。
③针刺过程中医者专注度和手下感觉。
刘教授认为,一个头脑混乱、用心不专的针灸医生,是很难将毫针的捻转角度、提插幅度和速度进行很好控制的,故在针刺操作时,刘教授从来不言语,全心体会针下感觉;同时密切关注患者表情变化,因为患者的体质、病情不一样,气血状态存在差异,医者需要依据手中针下之感觉来灵活应变,以能有效调动神而又不伤之为要,从而实现“护神”。
对于肥胖病,历代医家多从“痰湿”、“气虚”角度论述其病机,如朱丹溪在《丹溪治法心要》中指出“肥白人多痰湿”。
刘教授认为,肥胖病理改变是气血失调,卫气失常是致病的重要因素,三焦元气不足也不容忽视,但皆归根于脾胃功能失常。
脾胃一阴一阳、一升一降,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气血津液运行输布之动力,直接决定着脂膏的化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