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视作品分析

影视作品分析

影视作品分析
《影视作品分析》是影视类专业招生的必考科目,包含电影作品分析和电视作品分析,涉及内容繁杂,是对学生素质的综合考察。

对于报考影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必须高度重视。

考试目的主要是考察考生对影视作品的:
1.感悟能力(有所感触而领悟的:表示镜头中所有带感情的、主观的差异,如韵律、质感、色彩以及影调的变化,诸如滑、硬、软、亮、暗这些形容词,都可以用来描述电影的感觉。


2.鉴赏能力(鉴定和欣赏的:指图像的表面特性和视觉风格)3.理论分析能力(运用理论的知识加以分析的)
4.文字写作能力(文字表达的)
大体说来,《影视作品分析》的考察内容不外乎以下几类:
1.电影作品2、影视纪录片(专题片)3、电视新闻4、电视剧5、电视小品6、电视文学
以上几类作品在内容、风格、样式上都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它们都靠声音和画面来表达思想。

不能以一种普通观众心理,自己的偏爱、兴趣来评价一部作品的优劣,没有上升到专业分析的层次是不够获得高分的。

对于影视作品的分析也必须从所具有基本特征入手。

对于一部完整的影视作品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系统:一是画面系统,一是声音系统,对这两个系统是进行分析的源头。

影视作品的画面系统主要包括画面和字幕两部分。

对于画面来说,包含有构图、光效、色彩、影调等元素,这些元素相互衬托,才构成了影视画面的丰富多彩。

从拍摄角度讲,影视画面既有景别的不同,也有拍摄方法的不同。

就景别而言,一般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不同的景别承担着不同的表现作用。

就拍摄技巧而言,除最常用的固定摄像外,有推、拉、摇、移、跟、综合和特技等不同的摄像方法。

推镜头是指向被摄主体接近拍摄的镜头;拉镜头可以造成视觉后移的效果;摇镜头是指摄像机机位不动;移动镜头是指将摄像机架在活动物体上随之运动;跟镜头是指摄像机跟随运动着的被摄主体一起运动;综合镜头则是综合运用以上各种运动摄像方式拍摄的镜头;特技画面则是运用光学、机械、模拟、数字等技术而获得的电视画面,它能够形成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的画面效果,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就拍摄角度而言,又有平摄、仰摄、俯摄等不同的角度。

平摄指镜头与被摄对象在同一水平线;俯拍是摄像机高于被摄主体向下拍摄;仰拍指摄像机低于被摄主体向上拍摄。

在影视作品的声音系统中,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人声、音乐和音响,三者有机配合,构成了影视艺术的声音系统。

需要提出的是,人声、音乐、音响在影视艺术作品中都不是独立起作用的,而是根据作品内容的需要有机配合,构成一个整体的艺术氛围。

声、画配合的方式最基本有两种:一是声画同步,也就是声音与画面中的内容完全一致,画面中的人或物就是声音的发声源,或者声音直接说明画面中的事物情景;二是声画对位,声音和画面表达并不是同一个内容,而是按照各自的逻辑表达不同的内容,但二者结合起来却表达了新的内容,形成声音或画面不能单独完成的效果。

在了解了影视作品的一些基本特点以后,才有可能对一部作品进行专业的分析。

一般说来,对于影视作品的分析应该从作品的主题、题材、人物、结构、叙事、镜头、画面、构图、解说、音乐、剪辑等不同的角度来进行。

但是,每一部作品都有自身的特点,其构成要素也不是均衡存在的,有的作品可能主题好、有的可能结构好,也有的画面或解说、音乐好,因此,对于一部作品的分析不可能面面俱到,关键是要抓住最能体现这部作品艺术特征的东西进行深入分析,而不
在于运用了多少专业术语,分析如何全面。

一般能够抓住三到四个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就足够了。

这部作品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它选择了什么样的题材?组织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人物形象如何?它是如何安排结构的?体现出一种什么样的风格?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分析,就需要从镜头、画面、解说、音乐等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面与点的结合,理论阐述与例证分析的结合。

一般说来,在观赏完作品之后,应该迅速总结出这部作品三到四个突出特点,把这几个特点作为分析的核心内容加以强调,可以用小标题或者并列、递进等不同方式将其放在突出位置,使人一目了然,而对于每一个特点先进行总体上的概括论述,然后再用例证进行具体分析,最后予以总结。

电影节目评述实例:
《龙脊》记录了广西北部山区一个小山村中一群孩子艰难求学的状况。

它的成功与巧妙运用电视语言中的造型元素有很大关系。

在摄影方面,作品许多地方运用自然光来拍摄,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

由于山里没有通电,所以屋里的自然光源只有日光、炉火、煤油灯、蜡烛等,编导经过精心设计,多用黑色的光底,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影片一开始,当潘军权来到潘能高家叫他起床的时候,摄像机运用逆光拍摄,黑乎乎的门板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只有一小部分漏进了一些户外的光线,从而形成一种强烈的剪影效果:黑色的画面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而阳光则又仿佛在黑暗中的一线希望,这样的画面极好地阐释了主题:这里的人们虽然生活艰难,却没有对明天失去希望,而希望就在这群求学的孩子身上。

优秀影评——《龙脊》
记录片《龙脊》用两架慑像机真实的记录了广西一个极为偏僻的山村——小寨村。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这个小山村里,孩子们在上学或放学后都要帮家里干农活,放牛、插秧、砍柴等。

上学是小寨村每个孩子都向往的,但由于家里经济条件太差,无奈的孩子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学堂里上学的孩子,眼里充满了希望、羡慕。

纪录片《龙脊》的主题立意便建构在对龙脊山区急剧变革的社会生活,和龙脊人不变的精神品格这种变与不变的关注和思考上。

它的主题深刻,通过真实的拍摄,记录了小寨村村民真实的生活,龙脊山区人民的生存状态、行为方式和思想情感,反映了当时农村、山区的生活太差,人民生活水平低,尤其是教育水平在小寨村的落后,呼吁广大热心的人民向山区贫困地区捐助爱心,让这些失学儿童得到更好的教育,让希望工程深入这些贫困地区,正如影片提到的邓小平说的话:“要支持搞希望工程,要鼓励已经富裕的人去帮助还在贫困中的人们,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在现实生活中,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从小便被父母灌输了娇生惯养的习性,生活在父母建造的“温室”中成长,没受半点委屈与挫折,很少得到锻炼。

这与小寨村的孩子的生活形成强烈的对比。

在小寨村里,孩子们能够上学已经是莫大的愿望了,不敢也不会有太多的希冀。

所以,孩子们也非常珍惜上学的机会,除了放学后帮家里做完所有的农活后,便点了根蜡烛在教室里上晚自习!为了能够考上乡里的学校,在微弱的烛光中,奋斗着,目的只有一个,学到更多的知
识,走出贫穷的大山,实现自己埋藏在心中的梦想。

孩子们在发奋读书的镜头,正如影片中经常拍摄的一组画面---一棵在半山腰的松树。

或许孩子们求学的精神就像这颗屹立在半山腰的松树,任凭风吹雨打,仍然屹立着,坚持着。

的确,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而不要抱怨父母今天没有顺自己的心意给自己物质上的满足,因为和小寨村的孩子们比起来,我们太不如他们了,也太懒惰了,因为他们那么的坚强,而我们呢?并且,我们也应该多奉献些爱心给这些孩子们,哪怕是一支笔、一本书,也将成为他们前进的力量和物质的需求。

看完本片后,我深深的被这些孩子们震撼了,因为太没是如此的懂事、坚强、好学。

总体上说,《龙脊》是以素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乡村生活的图景,他注重的是真实与淳朴,注重生活的厚重和内涵的丰富,追求并保持在真实自然的氛围中流露思想情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