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螺定向测量报告记录
————————————————————————————————作者:————————————————————————————————日期: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〇〇一工厂
陀螺仪定向报告
XXX矿业1# 与3# 斜坡道实测
2015年10月26日
潼金矿业1#、3#斜坡道陀螺定向测量成果报告
1 定向设备
本次陀螺定向采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〇〇一工厂自主研发、生产的HGG05型陀螺全站仪(1σ≤5″),编号15001,上置中翰测绘公司生产的TS-802N型全站仪。
2 数据来源
点位信息由XXX矿业地勘部提供。
表1 控制点信息
点位X Y
G3007 3816634.319 428917.073
G3006 3816594.778 428824.508
G3024 3811951.219 432293.488
G3022 3812175.001 432187.585
1053 3814565.216 430662.229
1055 3814721.892 430541.139
E106 3814496.765 431437.456
E107 3814459.429 431541.895
3083 3811452.311 431630.663
3082 3811581.143 431634.860 其中地面控制点为:G3007、G3006;G3024、G3022。
α=246°52′09″,根据计算得知控制边方位角分别为:3006
G
G3007→
α=334° 40′ 28″。
G3024→
G
3022
3 定向过程
1) 在控制边进行2测回定向测量,标定仪器常数; 2) 在待定边进行3测回定向测量;
3) 在原控制边进行2测回定向测量, 以两次控制边测量结果检验仪器的稳定性和精度,确保陀螺定向成果准确可靠。
4 陀螺定向的限差要求
1) 同一条边各测回测量结果最大互差不得超过10″; 2) 两次地面控制边测量结果均值之差不得大于15″。
5 数据处理结果
5.1 方法1数据处理方法及结果 5.1.1 仪器常数的计算
1T 1T1--A A A C γα+==控制控制
式中:∆-仪器常数;
控制α-控制边坐标方位角,即3006G G3007→α、3022G G3024→α;
1γ-控制边仪器架设点子午线收敛角;
1T A -控制边测得(含复测)的陀螺方位角均值;
子午线收敛角1γ用下式计算。
ϕλλγsin )-(1中控制=
式中:控制λ-控制边仪器架设点经度,精确到秒;
中λ-仪器架设点所处3°带中央子午线;
ϕ-仪器架设点纬度,精确到分。
标定仪器常数实测陀螺方位角结果见表2。
表2 仪器常数陀螺测定
序号控制边编号陀螺方位角均值(
1
T
A)互差
1 G3007→G3006246°25′54″
246°25′55.5″3″246°25′57″
2 G3024→G3022 334°15′54″
334°15′56″4″334°15′58″
5.1.2 待测边测量陀螺方位
待测边测定陀螺方位角结果见表3。
表3 待测边陀螺测定
序号待测边编号陀螺方位角均值(
待测
A)互差
1
1#斜坡道
1053→1055
321°53′09″
321°53′12.7″6″
321°53′15″
321°53′14″
2 1#斜坡道
E106→E107109°15′34″
109°15′35″3″109°15′34″
109°15′37″
3 3#斜坡道
3083→3082001°26′14″
001°26′18″6″001°26′20″
001°26′20″
5.1.3 复测仪器常数
仪器常数复测陀螺方位角结果见表4。
表4 复测仪器常数
序号控制边编号陀螺方位角均值两次标定常数陀螺方位角均值互差
1 G3007→G3006246°26′07″
246°26′08.5″13″246°26′10″
2 G3024→G3022334°15′46″
334°15′49.5″ 6.5″334°15′53″
经复测,两次控制边测量结果均值之差为分别为13″、6.5″,满足陀螺定向限差要求。
5.1.4 仪器常数的确定
仪器常数见表5。
表5 仪器常数
控制边
控制边坐标
方位角(控制α) 控制边子午线收敛角(1γ)
控制边测得陀螺方位角均值(1T A )
仪器常数 (C ) G3007→G3006 246°52′09″ -26′16.72″ 246°26′02″ -9.72″ G3024→G3022
334°40′28″
-24′59.47″
334°15′52.8″
-24.27″
5.1.5 数据处理
1) 待测边坐标方位角计算
2γα-+=C A 待测待测
式中:待测α-待测边坐标方位角;
待测A -待测边实测陀螺方位角;
2γ-待测边仪器架设点子午线收敛角。
子午线收敛角2γ用下式计算。
ϕλλγsin )-(2中待测=
式中:待测λ-待测边仪器架设点经度,精确到秒;
中λ-仪器架设点所处3°带中央子午线;
ϕ-仪器架设点纬度,精确到分。
2)子午线收敛角计算的说明
利用高斯坐标反算,选取与控制边相同的地球半径与扁率分母及参考椭球,由X ,Y 计算出仪器架设点(控制边、待测边)的经纬度,进而计算出相应的子午线收敛角。
5.1.5 测量结果
1)待测边(1053→1055)的坐标方位角为322°18′39.95″; 2)待测边(E106→E107)的坐标方位角为109°40′44.96″; 3)待测边(3083→3082)的坐标方位角为001°51′7.66″。
5.2 方法2数据处理方法及结果 5.2.1 仪器常数的确定
1T A -=∆控制α
其中:控制α-控制边坐标方位角;
1T A -控制点测得(含复测)陀螺方位角均值。
方法2仪器常数见表6。
表6 方法2仪器常数
控制边
控制边坐标
方位角(控制α) 控制边测得陀螺方位角均值(1T A )
仪器常数 (∆) G3007→G3006 246°52′09″ 246°26′02″ 26′07″ G3024→G3022
334°40′28″
334°15′52.8″
24′35.2″
5.2.2 数据处理
待测边坐标方位角用下式计算。
γ
α∆++∆=2T A 待
其中: ∆-仪器常数;
2T A -待测边测得陀螺方位角均值;
γ∆-控制边仪器架设点与待测边仪器架设点子午线收敛角之差。
子午线收敛角之差的计算公式用下式计算。
ϕλλγsin )-(待测控制=∆
其中:待λ-待测边仪器架设点经度,精确到秒;
控制λ-控制边仪器架设点经度,精确到秒;
ϕ-陀螺仪架设点纬度,精确到分。
5.2.3 测量结果
1)待测边(1053→1055)的坐标方位角为322°18′41.39″; 2)待测边(E106→E107)的坐标方位角为109°40′46.36″; 3)待测边(3083→3082)的坐标方位角为001°51′07.60″。
6 精度分析
1)同一条边各测回测量结果最大互差均未超过10″,详见表2、表3互差,表明仪器内符合精度符合要求;
2) 两次地面控制边测量结果均值之差均未超过15″,详见表4两次标定常数陀螺方位角均值互差,表明仪器外符合精度符合要求;
3)方法1仪器常数C 互差14.55″,表明仪器在经过运输和纬度发生
变化时仪器常数稳定性符合要求。
11
附件 测量原始数据
12
13
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