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培育中的几个误区
摘要:发展产业集群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
然而在地方政府培育产业集群过程中,认识上存在误区。
常见的错误如用政府行为替代市场机制、集群发展目标不切合当地实际,以及混淆开发区和产业集群等。
文章在分析这些认识误区基础上,提出一些合理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群培育认识误区
中图分类号:F27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2-047-01
1890年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首次提出产业区概念,描述产业集聚现象。
然而产业集聚现象真正得到普遍关注,却是在100年以后。
1990年,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出版《国家竞争优势》,将产业集聚现象命名为“产业集群”指出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是考察一个经济体,或其中某个区域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此后,产业集群便被作为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工具而被学术界和政府部门频
繁使用。
无疑,产业集群确实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有力手段之一。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外部规模经济的实现,即小规模企业在独立分布状态下不能获得的规模经济利益,在产业集群这种组合状态中实现了。
这种规模
经济优势成为集群成长和资源进一步集聚的动力。
低成本吸引资源向该区域集中,从而推动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
另一方面,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来自于其独特的竞争合作机制和集群学习效应。
产业集群的成员企业相互是完全独立的个体,且生存于同一区域空间之内,竞争必然较独立分布的企业要激烈,在该区域内形成一个竞争“高压区”。
同一区域内的高强度竞争促使成本节约和效率提升。
同时,集群形成技术、信息共享优势,相互间信息、技术等资源传递速度加快,群体学习效应提升,也是集群效率较之群外企业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既然产业集群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工具,各级官员将其视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法宝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2000年开始,我国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政策,大力推进地方产业集群建设,掀起了如火如荼的产业集群创造运动。
然而,在这场产业集群培育活动中,也反映出部分领导对产业集群认识存在以下误区。
一、政府可以“创造”产业集群
印度加尔各答地区政府培育产业集群的成功经验,使不少地方政府产生这样的认识:政府可以“创造”产业集群。
其实,这是一个错误认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永远是
市场的助手。
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管制经济表明,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的效率远低于市场,用政府行为代替市场机制永远是不明智的。
即使在产业发展规划做得非常好的日本,政府“没有也从不试图取代市场。
”同样,在产业集群培育方面,市场应该是主导力量,政府永远不要试图取代市场。
那么政府在产业集群培育方面是不是无所作为?也不是。
“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是政府能动性的主要表现,政府可以为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创造条件。
具体到产业集群培育工作,政府可以做的事如制定集群发展规划、做好行政服务、资金支持、政策鼓励等。
这些工作可能起到影响集群发展方向、提高群内企业效率和加快集群成长速度等作用。
二、只有电子产业、汽车产业等高端产业才值得我们培育
只要查阅一下各地培育产业集群的指导文件,我们就会发现,从一些省级政府到地市级政府再到县乡政府,都把电子产业、汽车工业等高端产业作为产业集群培育的目标。
尽管产业集群是一种很好的提升竞争力的产业组织,然而也并非不需要生存条件的野草。
尽管各地都可以利用产业集群来发展地方经济,然而产业集群的培育不可以不顾及本地的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
现有产业基础、自然资源、配套
产业或关联产业发育程度、人力资源供给量和质量水平、技术与资本供给等始终是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
所以,我们在选择培育产业集群工作中,切忌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以极高端为发展目标。
我们经常看到的是某地雄心勃勃地建设电子产业集群,最终却因为缺少配套产业、缺少合格的人力资源或者远离目标市场等原因导致该目标成为空
中楼阁。
从这些教训中我们发现立足于现有产业基础和现有资源条件是一个地区成功培育产业集群的关键。
那些不切实际的目标,看起来很美,除去会浪费资源外,不会带来任何收益。
江苏苏北地区经济较为落后,但徐州市的木材加工产业群、连云港市的硅加工产业群、盐城市的皮鞋产业群和石油机械产业群等,却发展得非常好,它们的成功与立足于自身优势有关。
三、只要建好开发区,将企业集中到一起,“集群”就形成了
需要注意的是,产业集群是一个“生态”系统,是由核心产业(包括核心企业和辅助企业)、关联产业(既包括上、下游企业也包括配套产业)、众多中介服务机构、政府等公共服务机构、制度或约定俗成的规则、交易习惯甚至区域人文精神等相关因素构成的综合“生命体”,缺少其中一个,
都不能成为产业集群。
比如城市的工商企业很集中,但我们并不称之为产业集群,原因是什么?因为这些工商企业除去地理集中之外,并无其它物质、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交流,企业间的上下游关系也不明显,因而我们不认为这是一个产业群。
弄清这一点之后,我们便清楚应该如何去培育产业集群,也清楚为什么我们不能急于求成,因为在产业集群的各个要素中,有许多方面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历史积淀,比如区域人文精神和约定俗成的交易规则等。
简单地将一些企业集中起来,它们仅仅分享水电供给服务而已,并不能称为产业集群。
培育产业集群,首先要了解产业集群的成长轨迹。
一般说来,核心企业是一个产业集群形成的灵魂。
当某地出现核心企业之后,围绕该核心企业,产业向上下游延伸,与之配套的产业或服务随之产生,集群逐渐形成。
从产业集群的成长过程看,核心企业的引进与培育比建立开发区更重要,因为在核心企业基础上,配套产业会自动形成地理与产业集中,而无需政府干预督促。
我们现有的开发区部分与产业集群只是有几分“形似”而已。
如果地方政府希望利用现有的开发区来培育本地的产业集群,那么必须转变当前的开发区建设政策。
第一步应该在开发区中引入核心企业,然后鼓励配套产业进入。
这样,在现有的开发区模式基础上,形成特色产业开发区,然后再在特色产业开发区的基础上,产业继
续延伸,最终发展成为产业集群。
其实,开发区与产业集群在功能上是不同的,只不过很多地方需要利用开发区这样的载体来发展产业集群。
广东、浙江等地的产业群形成过程说明,不是先有开发区才有产业集群,而是先有核心企业,然后是产业集中,当产业集中到一定程度之后,我们发现,整个城镇或整个县域经济都专业化了,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开发区”。
四、结语
我们可以简要总结一下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培育中应该如何做了。
首先,地方政府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
在产业集群培育过程中,政府有所作为,但不能包揽全部,大部分任务交给市场;其次,在产业集群培育过程中,政府的作用在于规划、扶持与促进,可以从政策、资金、行政服务等方面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再次,产业集群的形成受制于一系列因素,因此在产业集群目标选择上应当切合本地实际,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不可好高骛远,制定不切实际的目标;最后,产业集群是一个生态系统,不能简单将企业集中起来了事。
政府应该遵循产业集群的成长规律来培育产业集群。
从产业集群的一般成长过程看,核心企业的引进与培育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在产业集群培育过程中,政府应当在如何促进
核心企业更快更好地成长上做文章。
[注:本文系江苏省博士后科研基金项目(编号:0601011C)]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法学博士后流动站江苏南京210024)
(责编:吕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