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风先兆和预防
发表时间:2010-04-29T01:35:39.35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34期供稿作者:杨井川1 关忠新2 [导读] 中风主要表现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后遗症,属现代医学急性脑血管病范畴杨井川1 关忠新2 (1黑龙江省肇源县中医院 151300;2黑龙江省伊春市朗乡林业局职工医院 153000) 【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09)34-0266-01
【关键词】中风先兆症状中风预防
中风主要表现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后遗症,属现代医学急性脑血管病范畴。
具有发病率高、治疗难度大、死亡率高、后遗症重等特点。
故易中风患者的早期防治,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1 中风的先兆症状
祖国医学对中风先兆证有较早、较系统的认识,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曾提出:“眩晕者,中风之渐也。
”明代医家李用粹强调:“平人手指麻木,不时眩晕,乃中风先兆,须预防之,宜慎起居,节饮食,远房帏,调情志。
”清代名医王清任对中风先兆描述最为详尽,他记录了中风34种先兆征象,并提醒人们不要因为无明显症状而疏忽:“因不痛不痒,无寒元热,无碍饮食起居,人最易于疏忽。
”
综合历代医家论述及临床观察,中风先兆证系指中风发生前的一两年间,间断出现的轻中度眩晕、耳鸣、头痛、肢体麻木、不知痛痒,肌肉瞤动,或出现一时性语言不利,神志恍惚等证候,多见于中老年人。
这些症状一般较轻,其特点是大多发作时间短暂,可重复发作,不经治疗亦可自行消失,往往不易引起重视。
2 中风的预防
中风的预防是一项包括许多环节在内的综合预防,分药物预防和非药物预防两类。
药物预防包括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中风易患者的防治。
非药物性预防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
2.1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的防治这三大疾病是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尤其是高血压最为危险。
据报道,约80%以上的中风患者都源于高血压病。
大量实践表明,长期把高血压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不仅可以减少因高血压对心血管的损害,而且可以明显减少发生中风的可能。
因此,高血压病人必须坚持长期治疗,甚至终身治疗。
其治疗途径包括降压药、中医中药等。
此外控制肥胖、低盐低脂饮食、适量休育锻炼等对高血压的控制也很有裨益。
2.2警惕中风的先兆症状中风先兆证的出现,预示着短期内有发生中风的可能,故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早治疗,以避免、推迟中风的发生,或减轻中风的病情,化险为夷。
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中风易患者,往往中风前没有任何先兆征象。
所以高血压或动脉硬化、心脏病、血脂高、糖尿病等具有中风危险因素的人,应定期检查和治疗,一有问题及早处理,以防患于未然。
2.3消除中风诱发因素中风诱发因素有很多,如情绪激动,劳累过度,暴饮暴食、酗酒等。
这些中风诱发因素的防范,对预防中风有很重要意义。
2.4科学健身法长期、合理、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增强心脏功能、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压、血脂、防止肥胖等作用,其好处有时可超过药物。
故科学健身法在预防中风方面也有极其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