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推拿手法结合针刺后溪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1例

推拿手法结合针刺后溪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1例

推拿手法结合针刺后溪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1例
摘要:目的:观察推拿手法结合针刺后溪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31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采取推拿手法结合针刺后溪穴治疗。

结果:治疗1~2疗程后,31例患者中,治愈18例,有效1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8%。

结论:推拿手法结合针刺后溪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推拿后溪【中图分类号】r2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085-01
颈椎病是推拿科的常见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颈项部不适,肩臂疼痛或手指麻木,颈椎棘突偏歪,椎旁压痛等。

随着人们工作方式的改变,电脑、手机等工具广泛使用,颈椎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首发年龄越来越小。

笔者运用推拿结合针刺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1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31例患者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有关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其中男14例,占45.2%,女17例,占54.8%;年龄最小20岁,最大58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4年。

2 治疗方法
2.1 针刺方法及取穴。

取穴:后溪穴。

针刺方法由后溪穴向合谷穴方向透刺,刺入深度为0.5~0.8寸,以颤法行针,至局部有酸麻胀感,若酸胀感逐渐向上肢放射更佳(不强求),然后嘱病人活动颈部,幅度由小到大。

每5min行针一次,留针10min,每日1次,
10次为一疗程。

针刺的同时配合颈部推拿治疗。

2.2 推拿手法治疗。

2.2.1 松解手法。

患者俯卧于有呼吸孔的治疗床上,嘱患者全身自然放松,用四指推、按、揉、拿等手法松解颈椎棘突两侧软组织及肌肉,自上而下操作5分钟,然后用滚法放松患者项背、肩部肌肉5分钟,遇有条索状物,施以弹拨手法。

2.2.2 整复手法。

采用侧卧位颈椎侧屈微调扳法[2]:患者健侧卧位,垫以平枕,术者站于床头,一手拿住患者颈部并以拇指抵住偏凸之颈椎棘突,另一手托住其下颌并用前臂托住面颊部,先将患者头颈向上侧屈至30°,然后两手协调,以突发而有控制的力量,一手扩大侧屈幅度3°~5°,另一手拇指向下顶推棘突,即可整复。

2.2.3 结束手法。

患处及周围施以点按、拍打、弹拨等手法。

以上手法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一般1~2疗程治疗结束。

3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有关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制定评定标准进行评价。

治愈:原有病症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

好转:原有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

未愈:症状无改善。

4 结果
31例患者治愈18例,占58.1%;好转12例,占38.7%;无效1例,占3.2%。

总有效率为96.8%。

5 讨论
本病属于中医“痹证”范畴,病因是肝肾亏虚,或风寒侵袭,或外伤劳损而致气血运行不畅,筋脉拘急而疼痛麻木。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主要发病原因是长时间伏案工作,不正确的工作生活姿势,外力损伤,过度疲劳等因素,使颈椎生理屈度改变,肌张力增高,椎间盘退变,出现颈肌痉挛、椎间隙变窄,钩椎增生,从而使椎间孔变窄,神经根受压、患部肌肉产生无菌性炎症、颈椎关节紊乱。

推拿手法治疗直接作用于颈项背部,是为近治,能增强患处局部循环,促进炎性物质吸收和气血运行以达到“通则不痛”的效果;能改善并恢复椎体正常解剖关系,解除神经、血管受压和肌肉的牵拉状态;并能刺激机体组织,提高局部的痛阈。

而针刺后溪穴则为远治。

后溪穴为手太阳小肠经之输穴,“输主体重节痛”,常被用于治疗疼痛性病症。

后溪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督脉。

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阳气,而阳气具有温煦止痛的功能。

从经络流注看,手太阳经与足太阳经相衔接,膀胱经“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

正所谓“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督脉、膀胱经都循行于颈项部,远刺后溪穴治疗本病上佳。

另外现代医学亦证明,手部穴位含有丰富的神经末梢,灵敏度强。

通过刺激释放神经递质可使大脑皮层抑制,降低大脑皮层对疼痛的感觉,从而提高疼痛阈值,阻断痛觉的恶性循环。

达到镇痛的目的[3]。

综上,推拿手法结合针刺后溪穴远近结合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
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2]金宏柱.推拿学临床[m].南京: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2:35
[3]胡敏.独刺落枕穴加手法治疗失枕247例[j].按摩与导引,2007,23(9):16-17c。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