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开放条件下我国食糖产业面临的挑战及建议

开放条件下我国食糖产业面临的挑战及建议

开放条件下我国食糖产业面临的挑战及建议近年来我国食糖消费快速增长,已成为世界第三大消费国。

在需求增长的同时,进口量不断增加,2011年达到292万吨,占当年消费总量的20.1%,首次超过了关税配额量。

目前我国人均食糖消费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未来需求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由于国内生产面临诸多难以克服的制约因素,我国食糖进口依存度将不断提高,国际市场对国内产业的影响将日益加深。

开放条件下我国食糖产业将面临哪些挑战?如何统筹好国内食糖产业发展和进口之间的关系?这些将是未来我国糖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关系到糖业健康发展和产业安全。

本报告分析了入世以来我国食糖供需特点及趋势,并针对未来我国食糖产业可能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我国食糖供需特点及趋势(一)消费保持快速增长,但人均消费仍不足世界水平一半,未来仍有较大增长空间入世以来,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带动食糖消费快速增长,总消费量由2002/2003榨季的1012万吨增至2011/2012榨季的1365万吨,年均增长 3.4%,国内人均食糖消费量由2002/2003榨季的7.8千克提高到2011/2012榨季的10.1千克,年均增长2.9%(图1)。

从消费结构来看,居民直接用糖稳定增加;食品工业用糖量快速增长,成为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2002-2010年糕点、饼干、软饮料、罐头和糖果产量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24.8%、21.4%、20.7%、17.2%和15.9%。

目前我国人均食糖消费量不仅低于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人均23.9千克、31千克的水平,更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人均35~40千克的水平(图2)。

未来我国经济发展仍将保持在7%以上的增速,居民食糖消费将继续增长,FAO-OECD 最新报告预测,2020年我国食糖消费量可能增至2200万吨,将超越欧盟成为全球第二大食糖消费国。

图1 2002/2003-2011/2012榨季我国食糖产销及库存情况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糖协数据整理。

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万吨 进口量国内消费量图2 2011年世界及主要国家(地区)食糖人均消费量数据来源:根据FAO-OECD 数据库整理。

(二)产量增长缓慢且波动较大,制约发展的瓶颈难以突破,未来增产难度较大受耕地资源、比较收益等因素影响,2002-2010年全国甘蔗种植面积年均增长2%,甜菜种植面积则连年萎缩,年均减少8%(图3)。

品种退化及不利气候则导致近年甘蔗与甜菜单产提高缓慢(图4)。

2002/2003榨季至2011/2012榨季食糖产量只有4个榨季增产,年均增速仅为1.3%,远跟不上3.4%的消费增速。

从未来趋势来看,受自然条件制约,我国能扩种糖料的耕地不多,能够实现连片种植,机械化耕作的更是少之又少,还要面临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的竞争,未来不仅糖料种植面积扩大的空间非常有限,规模经营推进也很艰难。

随着北部湾和中国-东盟自贸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未来广西、云南等主产区蔗农种植甘蔗的机会成本将进一步提高,在糖料种植收益徘徊不前的情况下,农民的种蔗积极0.020.040.060.024.156.243.135.917.825.331.810.1千克/人性不可避免地要面临冲击。

图3 2000-2010年我国糖料种植面积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图4 2000-2010年我国糖料单产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三)净进口量增长加快,进口依存度将进一步提高,国际市场对国内产业影响不断加深入世初期,我国食糖进口维持在100-150万吨之间,库存维持在相对较高水平。

由于主产区干旱减产,2009/201050100150200250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万公顷 甘蔗甜菜糖料总面积1020304050607080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吨/公顷 甘蔗单产甜菜单产和2010/2011两个榨季产需缺口分别扩大到296万吨和306万吨。

为平抑物价,保证市场稳定,国家分别在两个榨季投放国储糖182.5万吨和232.68万吨,库存消费比分别降至2009/2010榨季和2010/2011榨季的12.1%和5%。

为填补国内缺口并补充库存,2010年开始我国食糖净进口量激增,2011年进口量达到292万吨,比2010年增长65.3%,远高于2001-2009年间100万吨的平均水平,首次出现超关税配额进口。

从未来趋势看,在国内生产增长空间受到制约的条件下,要满足国内快速增长的消费必需更多地依赖国际市场。

FAO-OECD 预测,到2020年我国食糖净进口量将达到540万吨,进口依存度将达到23%,国际市场对国内产业影响将进一步加深(图5)。

图5 2012-2020年中国食糖产业及贸易发展预测数据来源:FAO —OECD 报告。

二、未来我国食糖产业面临的挑战5001000150020002500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万吨 生产消费净进口(一)国内食糖生产成本将较快增加,国际竞争力将不断下降由于资源禀赋好、种植规模大,目前巴西、泰国甘蔗种植机械化率分别达到60%和40%,澳大利亚更是达到100%全程机械化,加上产销一体化模式以及政府所给予的优惠支持政策,巴西、泰国和澳大利亚生产成本仅为1950-2350元/吨、2080-2310元/吨和1900-2100元/吨,不到我国的一半(表1)。

与食糖主产国相比,我国食糖在生产成本上劣势明显,主要原因包括:一是糖料种植规模小、自然条件较差。

蔗糖主产区地处桂、滇、粤丘陵红壤旱地,坡地多、土壤贫瘠、雨量不均,难以实现机械化生产,劳动力用量多,成本高,目前广西的砍工成本已由2007年的40元/吨涨至120元/吨(图6);二是糖料品种单一、落后。

甘蔗种植多年来以台糖品种为主,单产及出糖率都和国外有较大差距;三是税费负担重。

作为地方政府税收主要来源,我国食糖增值税率和所得税率高达17%和33%,糖厂还必须交纳其他多种费用。

此外,我国制糖企业以生产色值(IU)150以下的一级白砂糖为主,但国际成品糖的消费一般是色值小于45的精制糖或色值小于100的优级糖,在质量竞争方面我国食糖也不具优势。

表1 我国与主要食糖生产国竞争力比较单位:元/吨随着国家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和农村人口更多向城镇转移,我国劳动力成本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处在上升通道,由于受资源和自然条件约束,规模化、机械化问题要在短期内突破难度很大,我国食糖成本将处于较快增加阶段,国际竞争力将进一步下降。

图6 2000-2010年吨糖原料成本变动状况数据来源:《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

(二)全球食糖市场高度扭曲,而我国对食糖产业的支持保护程度很低世界很多国家都对具有战略物资特点的食糖采取高关税保护措施。

除部分南美国家外,绝大多数国家承诺的约束进口关税都在100%以上,WTO 成员的食糖平均进口关税税率高达97%,其中欧盟、日本的基准进口关税更是高达253%和5001000150020002500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元/吨 物质与服务费用 人工成本 土地成本330%。

此外,为保证国内生产者利润空间,刺激国内生产,欧盟、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或地区还对国内食糖生产者提供高额补贴。

我国加入WTO时,在食糖的市场准入方面做出巨大让步,承诺配额内关税从20%降为15%,配额外关税从75%将为50%。

此外,承诺配额数量较大,为195万吨,占所有成员承诺配额总量的50%(表2)。

我国对食糖产业不仅保护水平很低,国内支持政策也非常缺乏,对糖业的调控手段非常有限。

表2 主要食糖贸易国(地区)关税水平数据来源:WTO数据库。

(三)全球食糖贸易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加剧,利用国际市场增加供给的风险性增加目前,国际食糖市场供给相对充裕,2011/2012榨季全球食糖贸易量将达到5669万吨,其中主要出口国巴西、泰国和澳大利亚出口量分别为2380万吨、870万吨和295万吨,依次占全球总出口量的42.0%、15.4%和5.2%(表3)。

值得注意的是食糖价格波动在众多商品中是最突出的,市场供需不大的变化都会导致食糖价格在短期内暴涨暴跌。

进入21世纪以来,巴西在食糖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国际食糖价格很大程度上受巴西食糖生产成本和价格影响。

目前巴西国内56%的甘蔗用于生产燃料乙醇,食糖价格与能源价格之间已经形成紧密的联动关系。

生物质能源的发展,使能源市场的波动直接传导到食糖市场,未来国际食糖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将进一步加剧(图7)。

从这个角度看,未来我国必须保证合理的国内自给率水平,以防止国际食糖价格的剧烈波动给国内生产和消费造成巨大影响。

表3 2011/2012榨季主要食糖出口国家(地区)出口量及所占比例单位:万吨,%图7 2000-2012年国际食糖及原油价格波动数据来源:联合国贸发署数据库。

三、对策建议食糖与粮、棉、油等产品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食糖产业的健康发展不仅涉及国内食糖基本供给能力的保障,还涉及4000万糖农和35万制糖工人的生活和生计。

在开放条件下,面对不确定性、波动性日益加剧的国际市场,必须要统筹考虑进口增长、产业发展、农民就业增收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关系,促进我国食糖产业健康发展。

(一)加大对糖料生产的支持力度,尽可能提高产业竞争力尽管由人均资源状况和小规模生产特点决定,我国糖业基础竞争力与主要出口国存在难以克服的差距,但我国糖业发展仍有通过政策、科技、投入进一步提高竞争力的余地。

204060801001201405101520253035200001200007200101200107200201200207200301200307200401200407200501200507200601200607200701200707200801200807200901200907201001201007201101201107201201美元/桶美分/磅 食糖价格(左坐标)原油价格(右坐标)建议在投入、生产、科研、加工、销售环节全方位加大支持力度,提高产业竞争力。

一是加快转变糖料生产经营方式,重点培育糖料生产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发挥示范引导作用,促进糖料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二是扩大优势区域糖料基地建设范围,加大支持力度,强化以水利设施为主要内容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三是适时推出糖料直补政策,提高糖料生产者收益;四是推广糖料良种补贴,加快新品种培育,引导农民使用优良品种,提高单产和糖分;五是加快适合我国糖料种植条件和种植习惯的小型收获机械的研发和推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