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 故乡
2013-8-9
杨 二 嫂 命 运 探 究
杨二嫂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小市民 的典型形象,作者也是通过对比,写出杨二 嫂的变化。细读课文找出杨二嫂的肖像、语 言、神态、动作的描 探 究
朗读39-52段和83段思考
• 这两部分在人物描写角度方面 有什么不同?
(小说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小说里的故事有些能 在生活里找到原型。)
写作背景
鲁迅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 亲到北平(今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 和农民的凄苦,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 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 说。 《故乡》选自《呐喊》。
时代背景
由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中国的经济 仍掌握在少数落后的封建官僚手中,在 西方经济的冲击下,中国经济日趋破产。 本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 线索,通过闰土20年前后的变化,描绘 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 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露了广 大农民生活痛苦的根源,表达了作者改 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小结
揭露了 广大农 ——多子、饥荒、苛税 兵匪官绅(什么地方都要钱) 民生活 痛苦的 杨二嫂自私市侩 根源
闰土麻木迟钝
——经济破产
激励着我去探求新生活,寻找希望
中心思想:
小说通过闰土和杨二嫂20 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 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 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露了广 大农民生活痛苦的根源,表达了 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 的强烈愿望。
“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
2013-8-9
3.从写法上讲,这几段用了什么写法?
环境描写
对比手法
4.第4段为什么作者有“故乡全不如此”,“仿佛也
如此”,“本也如此”这样的说法,不矛盾吗?为什么?
(提示:不矛盾。一种是眼见的现实,一种是心里想法。)
答:不矛盾。因为眼前所见的故乡是萧索(荒 凉、衰败)的景象,但在“我”记忆中的故乡本 是“美丽”的,所以说“故乡全不如此”;而故 乡明明已衰败不堪,却说“仿佛也如此”,“本也 如此”,这是“我”的心里想法,是自我解嘲, 自我安慰。
2013-8-9
主要作品集
在初中我们学过鲁迅的作品有:
《风筝》《雪》
选自《野草》散文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阿长与<山海经>》
选自《朝花夕拾》散文
《藤野先生》 《社戏》 《故乡》 选自《呐喊》,小说
2013-8-9
小说复习
人物 情节 环境 • 小说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_ 塑造人物形象 • 其中以_______________为中心。 • 人物描写主要方法有 心理描写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环境描写包括 自然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虚构 真实 • 小说是_______的,记叙文是_____的
工于心计、搬弄是非、自私自利
工于:善于。
杨 二 嫂 命 运 探 究
小结
• 杨二嫂形象:
•尖酸刻薄、庸俗泼辣、自私市侩(kuài ) 要归纳小说或者叙事作品中的人 物形象,一定要回到原文中去,抓住 人物的言行进行分析,再归纳。
杨 二 嫂 命 运 探 究
思考
• 你认为作者对杨二嫂的态度 是怎样的?
既批评又同情
思考
根据事情发展顺序,把文章分成三 部分(全文88段)。 回 1-5 )我____故乡. 一、( 在 二、( 6-77 )我____故乡. 离 三、( 78-88 )我____故乡.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重点学习) 社会环境
环境描写作用
①渲染营造氛围 ②烘托人物形象(衬托人物心情) ③推动情节发展(为后文作铺垫) ④暗示社会环境(交代活动场所) ⑤深化作品主题
2.以下文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第2段)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 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 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没有一些活气。
答:是环境描写。写出了故乡荒凉冷 落的特点,衬托了“我”悲凉的心情,也 为后文写闰土和杨二嫂的悲惨可怜作了铺 垫。
厚障壁
端庄文静的 豆腐西施
放纵刻薄自 私的圆规
如何理解最后两句?
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 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 了,也便成了路。
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 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 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 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 迎来新生活。
朗读1-5段 探究: 1、我在什么时节回故乡?故乡是怎样的景
象?我有何感觉? 严寒的深冬。 萧索(荒凉、冷落)衰败。 心禁不住悲凉、没有什么好心绪。
2.以下文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第2段)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 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 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 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闰土命运探究
杨二嫂命运探究
“我”的命运探究
闰 土 命 运 探 究
12-30段:少年闰土 55-75段:中年闰土
闰 土 命 运 探 究
外 貌
(对比)
思考:请依据课文归纳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外貌形象。 (中年闰土-55段) (少年闰土-12、15段) 灰黄,很深的皱纹,眼肿得通红 脸/眼: 紫色的圆脸 (没有银圈了) 颈: 项带银圈 手提纸包和烟管 手: 手捏钢叉 红活圆实的手(55段) 粗笨开裂,像松树皮 头上一顶破毡帽,极薄的棉衣 衣着:头戴一顶小毡帽
顺手牵羊。贪小便宜的性格
杨 二 嫂 命 运 探 究
动作
• 2、品味83段侧面描写,体味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 母亲说,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 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 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 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杨二嫂发见了这 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这是我们这 里养鸡的器具,木盘上面有着栅栏,内盛食料,鸡可 以伸进颈子去啄,狗却不能,只能看着气死),飞也 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低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
闰 动作(行动) 土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命 运 ①12段:手捏一柄 ① 55段:浑身瑟缩着,手 探 提着一个纸包…… 钢叉……用力刺去 究 ② 15段:怕羞便 ② 59段:动着嘴唇,却没有 和我说话熟识了 作声,态度终于恭敬起来 ③ 30段:躲到厨房, ③ 68段:迟疑……就了坐 ……递过纸包 哭着不肯出门 ④ 30段:带给我一包贝 ④72段:只是摇头沉 默……默默地吸烟 壳和……鸟毛 勇敢机灵 纯真善良 天真活泼 淳朴善良 因循守旧 麻木迟钝 生活艰辛
•思考:作者写闰土就行了,为什么 还要写杨二嫂呢? 因为写人物是为了反映社会生活, 只写闰土就显得单薄,写上杨二嫂就 有力地补充了反映主题的材料,另外 也是从另一角度反衬了闰土的纯朴, 丰满了人物形象。
探究主题
美丽的神异 图画 勇敢机智天 真的小英雄
萧索的荒村
情同手足
悲 哀
苍老麻木守 旧的木偶人
闰 土 命 运 探 究 健康、朝气蓬勃、 热情开朗、见多识广、 勇敢机灵、天真活泼、 纯真善良的小英雄 苍老贫困、凄凉、 客气迟钝、生活辛苦、 因循守旧、麻木迟钝、 淳朴善良的木偶人
变化原因:
“非常难……又不太平……什么地方 都要钱……收成又坏……”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 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作者简介:
鲁迅: (1981-1936), 我国现代伟大的 无产阶级革命家、 思想家、文学家。 为我们留下800 多万字的文学巨 著。
2013-8-9
1、小说集两部:
《呐喊》(1918—1922);
《彷徨》(1924—1926)
2、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 (1926 原名《旧事重提》)
3、 散文诗集一部:《野草》(1927)
闰土变化的原因
表面原因:
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2、社会落后愚昧。
深层原因:
帝国主义侵略、封建社会制度
闰土的遭遇正是当时广大受压迫、受剥 削农民的具体写照。农村经济衰败,农民生活的贫
困,封建传统观念(即礼教、等级观念)毒害,使闰土发 生了巨变。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也就在
于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双重压迫给中国 人民带来的灾害。
愕然了 杨二嫂 亲近 “我还抱过你呢” 吹捧 “你阔了”
“三房姨太太…… 八抬大轿”“俞 有钱俞不肯放松”
记得了
并没有阔 讽刺
小市民
尖酸刻薄、庸俗泼辣的圆规
杨 二 嫂 命 运 探 究
动作
• 1.品味52段的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可以用哪 个成语来概括?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征? •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 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 腰里,出去了。
形象: 健康、朝气蓬勃
苍老、贫困、凄凉
闰 土 命 运 探 究
语言
少年闰土
哥弟相称,“迅哥儿” 讲捕鸟、捡贝壳、看管西 瓜等许多新鲜希奇的事
中年闰土
态度恭敬叫“老爷!” “水生,给老爷磕头。” “老太太。” “非常难……”
都是乡间趣事 客气话,生活的痛苦 吞吞吐吐 滔滔不绝 ↓ ↓ 热情开朗 客气迟钝 见多识广 生活辛苦
39-52段是正面描写, 83段是侧面描写。
杨 二 嫂 命 运 探 究
外 貌
颧骨嘴唇: 凸颧骨(颧quá n) 薄嘴唇 姿势: 两手搭在髀间,张着两脚 细脚伶仃的圆规
颧骨没这么高 嘴唇也没有这么薄 终日坐着 从未见过圆规姿势
放纵的圆规
端庄文静的豆腐西施
杨 二 嫂 命 运 探 究
语言(技巧)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