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应该培养学生拥有独立的人格

应该培养学生拥有独立的人格

应该培养学生拥有独立的人格
——我所想要的入学教育
也许是为了先营造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减轻学生对未知大学生活的恐惧与焦虑,增加学生面对未来的自信。

开展入学教育时有些老师废话较多,有用的信息量少;避重就轻,主观性太强。

我们是来学会融入这个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不是来听老师吹牛的。

我们是要独立面对这个社会的,不是跟着老师的世界观来判断某件事物的。

我们需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学到最多的本领,我们也需要对某件事有全面的认识做出属于自己的正确的判断。

然而,在这一切一切之前,无论学生是失败还是成功,是信心满满还是踌躇满志,是开拓进取还是混天过日,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拥有独立的人格。

拥有独立的人格,也就是要有独立的幸福感。

都说现在的孩子很脆弱,稍微遇上点挫折就走上极端。

然而,我们需要了解,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都比较敏感。

每个父母都会对自己的孩子有所期望,总会在有意无意中把孩子与更加优秀的孩子作比较。

这就让孩子有了一个在乎外界评价的开端。

我们所学习的,其实就是适应这个社会的技巧,努力使自己与这个世界趋同化,更加完美的融入社会。

人类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被社会认可的过程,因为太在乎自己与社会相违,担心自己被排挤,所以变得敏感而自卑,处处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小王子说,因为你在某件事上花费了时间,所以它就变得重要了。

我们对事情太过执着,希望越高,就越害怕失败。

因此一旦失败,就世界毁灭。

很多老师在强调努力带来的收获时,忘了教会我们如何积极的面对失败。

我所说的面对失败不是笼统的“要摆正心态”、“要乐观向上”。

我期望的,是正如老师教我们“爱迪生怎样努力成功发明电灯”一样的实例。

面对失败最简单和最有效地方法就是心里存在一份幸福感。

人类这一生其实就是用时间来进行实践从而累积经验,以找到轻松而幸福生活的捷径,从中得到一份满足感。

很多人都太过重视结果而忽略了过程。

心里存在一份满足感,就会明白,你正在创造什么,享受什么,失去了什么却得到了什么。

你是要默默无闻,还是要众人皆知;你是要问心无愧的默默无闻,还是声名狼藉的众人皆知。

我们需
要在每一件小事中存在一份幸福感,有自己的自我认可来减少对外界的在意,便不会让空虚和不安趁虚而入,啃噬我们的自尊与自信,从而积极的面对生活,做到真正的“胜不骄,败不馁”。

独立的人格需要独立的世界观,在此,我想拜托各位老师,在对事情做出全面了解之前,不要轻易下判断。

主观性太强,就会在潜移默化中主导学生的世界观,从而使学生丧失独立判断的能力。

所以很多小孩子离开父母,遇到一些紧急情况便无所适从。

对马加爵事件的评价让我很在意。

以下是马加爵事件的另一面的资料。

哲学上说,一个行为的产生必然是由另外一个行为引起的。

“人之初,性本善”,马加爵的精神又没有问题,怎么会莫名其妙的就干出这么残忍的事情来?所以我觉得老师对马加爵的而评价存在片面性。

矛盾就是对立与统一,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老师不应当在学生面前如此肯定的下论断,我们要有独立的判断能力。

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阅历而人云亦云,却不懂内情。

都说中国人没有创造性,是因为中国历来被推崇为至高无上的尊师重道限制了学生质疑的能力,长此以往便禁锢了思维。

马加爵的结果首先就是他没有独立的幸福感,太在意外界对他的看法,处处小心,变得敏感而自卑。

还有一个,就是他没有独立的世界观。

他尊崇老师,尊崇同学,却忘了相信他自己。

纵观历史,所有最后取得成就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相信自己并坚持不懈。

毛泽东剑走偏锋,四渡赤水;张学良、杨虎城破釜沉舟,西安事变;袁隆平含辛茹苦,水稻杂交。

他们哪一个没有面对巨大的压力,哪一个不是知道就算孤注一掷也不一定会成功?然而他们成功了,他们成了伟人,成了英雄。

如果他们当时只是遵从师长、前辈、专家的意见,会有我们现在独立而尊严的生活吗?会生活得这么饱暖舒适吗?我们需要临危不惧的勇气,需要处变不惊的冷静,需要快刀斩乱麻的果敢,更需要坚持不懈的信念!我们要知道我们现在是什么,我们要成为什么,我们必须面对什么。

要做一个有价值的人,一个无愧于心的人,一个有自己风格的人,就必须有自己的世界观,有自己的判断力,睿智而骄傲的生活。

如同司马迁,如同陶渊明,如同唐伯虎。

不怕孤单,也不怕是非,时刻遵从自己。

只有一个人有了尊严和担当,才有成为伟人的资格。

一个人知道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并不怕为了成为这样的人会面对怎样的苦难,才能够成为伟大的人。

独立的人格需要时刻的社会责任感。

马加爵事件中,我们可以解读到,如果不是同学那么羞辱他,他就不会走上极端。

我们就要问了,为什么他的同学要那么羞辱他,欺负他,他们可以得到什么好处吗?只是因为他的同学缺乏社会责任感。

事件总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不足,总会在另外的人身上找到自卑感。

我们人类最怕的就是这种自卑感,所以需要在比自己境遇更加不如意的人身上找回一份优越。

哪怕只比他好那么一点点,也会肆无忌惮的炫耀。

很多人因为生活的不如意而形成负面情绪,对自己产生怀疑。

一旦自己疑惑,就希望从外界找到答案。

怕自己被人看穿,又装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

这其实是一种愚蠢的自我保护的方式。

如果有了社会责任感,我们就不会随意的嘲笑他人,相反还会主动地帮助。

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写道:“贫苦为痛苦效劳,贫穷是苦难的开端,也是苦难的终结。

”马加爵不是冉阿让,他没有冉阿让那样独立的人格,所以他在现实生活中验证了这个悲剧。

现在的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些嫌贫爱富,对于没有背景的人总是不待见。

如果对这个社会多多少少承担一份责任,就会推己及人,换位思考,稍微公平、公正。

从马加爵的措辞中,我们可以看他的怯弱和不自信。

大量的措辞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博取同情,获得理解,取得舆论的支持。

明明就有一学期就毕业了,为什么做出这么愚蠢的行为?因为他长期面对失败,长期的受到排挤,当心不能适应这个社会。

大学生就业压力大,他怕自己的辛苦耕耘没有收成,心理恐慌,消极面对,所以出此下策,一了百了。

这其实是对现实的逃避,是一种错误的心里压力的释放。

因为在他的眼里,这个社会是冷漠而残忍的。

所以稍微一点温暖(他一直记得给他打饭的同学),他都紧紧抓住。

这是多么辛酸的温暖。

你看不惯这个世界的不幸,就请你做每一个可能伤害别人举动之前,认真的想一想。

请你在每句话,每个行为作中,带着一份善意。

学生要有独立的人格,因为每一个学生都在独立的生活。

他需要自己的见解,自己的坚持,自己的操守,自己的梦想,自己的风格。

如果这样,他就会清楚自己在做些什么。

如果这样,即使他不能为这个世界做多大贡献,他也不会危害这个世界。

即使他不能成为一览众山小的人,他也会幸福而满足的过属于他的小人物的生活。

因为,他是一个有着独立人格的人。

这就是全部我想说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