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汉乐府民歌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汉乐府民歌
战城南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 “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声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 忠臣安可得?
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 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 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 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 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此外,还有少数讽刺政治黑暗、揭露权贵荒淫的作品。
《陌上桑》
故事梗概 秋胡戏妻 (见于《列女传》和《两京杂记》) 罗敷形象:貌美品端、机智活泼、亲切可爱 写作手法:
(1)侧面映衬和烘托手法 采桑的用具、服饰之美侧面映衬罗敷之美 描摹路旁观者的种种神态动作烘托罗敷之美 (2)夸张的手法与善于从侧面表达意图 罗敷夸夫 幽默风趣、喜剧色彩是《陌上桑》明显的风格特点
汉代乐府民歌
乐府
乐府:音乐机构→音乐性的诗体 太乐 – 雅乐,奉常管理
乐府 – 俗乐,少府所辖(《汉书·百官公卿表》) 汉初重太乐,乐府形同虚设 汉武帝重建乐府机构,人员增多 职能:制定乐谱、训
练乐工、填写歌辞、配乐演唱、采集民歌 统治者创建乐府、搜集民歌的目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娱乐;观风察俗 (保存民歌)
第三,汉乐府民歌的形式自由多样,它打破了《诗经》以来的四言格式, 以杂言为主,并逐渐趋向五言。丰富多采的形式有助于复杂思想内容的 表达。
第四,语言朴实生动,口语化,富有生活气息。明人胡应麟评论说: “矢口成言,绝无文饰,故浑朴真至,独擅今古。”
汉代乐府民歌是继《诗经》、《楚辞》之后,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出现的 第三个高峰,它的现实主义精神及其五言体的叙事形式,对后代诗歌创 作影响极大,
分类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最完备的乐府诗歌总集。
十二类分法
汉代乐府诗歌歌主要保存在:
郊庙歌辞(朝廷祭祀享用乐歌,文人作)
相和歌辞(当时的南方俗乐,多为楚声)
鼓吹曲辞(北方民族新声,军乐)
汉乐府民歌
杂曲歌辞(声调失传无所归者)
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一)反映劳动人民的穷困生活和他们所遭受的迫害, 体现对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反抗。 代表作品:《妇病 行》、《孤儿行》、《东门行》、《陌上桑》 等
思考题
1、乐府民歌按其所反映的社会内容来看, 大致可以分为哪几类?各类有哪些代表 作品?
2、《陌上桑》在思想和艺术上有何独到 之处?
3、试述《孔雀东南飞》一诗的思想意义, 分析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形象。
《东门行》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
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 “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餔糜。上用仓浪天故, 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 发时下难久居。”
(二)揭露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的灾难和痛苦。代表作品: 《战城南》、《十五从军征》、《古歌》、《悲歌》、 《饮马长城窟行》等
(三)反映男女爱情和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的抗 议。代表作品:《有所思》、《上邪》、《上山采蘼 芜》、《白头吟》等
《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 复阿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 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新人工织缣, 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 新人不如故。”
乐府民歌艺术特色及地位
首先,它们继承了《诗经》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 义传统,大多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作品;直接表达 着人民的爱憎。
第二,从诗歌体裁上说,乐府民歌大部分是叙事诗。出现了人物对话和 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有比较完整和发展中的故事情节。如《陌上 桑》、《妇病行》、《东门行》等。